[摘要]西部地區經濟起飛條件的完善,必須走借勢發展的道路,在區域規劃、本土名企和名品培養、市場開拓、旅游開發等方面實現大的發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要想走上起飛通道,實現趕超武發展,必須在產業選擇和城鎮化建設兩個方面取得突破,培育一個或幾個能起帶動作用的引領產業(部門),使產業化和城鎮化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要合理安排城鎮化速度,正確處理城市定位和產業發展間關系,注重社會事業發展,注意生產型服務業發展對于西部地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西部經濟:借勢發展:區域規劃:新型工業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3-0072-03
一、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道路的選擇
按照經濟成長階段的理論和經驗,一個地區要實現經濟騰飛必須具備一定前提條件,這些條件通常為:1)生產性投資率提高;2)有一個或多個主導產業(部門)存在,并成長很快;3)具有能夠促使成長不斷前進的制度環境。特別是,關聯性強、具有較大帶動作用的一個或幾個產業部門的迅速成長是經濟騰飛不可缺少的動力。但以上3個前提條件是不可分割的一個統一整體:主導產業的快速成長需要資金的不斷投入,當地必須為此營造適宜的成長環境。起飛前提條件具備后,經濟成長就會成為一種常態。
西部地區各級政府為發展地區經濟為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自然是用心良苦,因此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選擇并維持一個能有持續性資金投入的產業(部門)的發展。
起飛階段的條件和通常伴隨情況是:人口增加或集中,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長,需求增長。由此,西部地區要實現經濟的順利起飛仍欠缺一些“跳躍”性的條件,只有“躍”過這些橫亙在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坎,西部地區經濟才能順利實現騰飛。西部地區經濟要想走上順利起飛的“陽光大道”,仍需在產業政策、城鎮建設等方面下工夫,需要精心營造一些能夠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經濟之“勢”,提高地區經濟發展的“勢能”,并使“勢能”轉化為“動能”,推動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造“勢”是為完善地區經濟的起飛條件,將地區經濟發展帶人超越式發展的軌道。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要趕上經濟發達地區,必須提高經濟發展“勢能”,走借“勢”發展的道路,借“勢”發展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
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之“勢”
1、已有發展思路。為發展地區經濟,推動西部地區工業化的進程,西部地區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發展經濟,現有做法和具體措施可歸納如下:
1)推動工業園區建設,以園區辦工業;以工業園區化手段推動工業化。
2)園區公司化、市場化運營,拓寬投資主體。
3)以投資推動發展,重點抓引資。在投資、消費、出口三架帶動經濟增長的馬車中,投資做重點。
4)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農業產業化:
5)工業基礎較好地區的廣泛開展城市經營,如成立了城市投資公司,集土地開發、經營于一體(沿海一般是分開的)。
按照經濟成長階段和相關經濟發展理論,參考其它先進地方發展經驗,結合西部地區實際,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要想實現騰飛,當前需以產業選擇和城鎮化建設為重點,在以上兩方面努力獲得突破,這樣才能獲得地區經濟發展的“勢能”。
2、借統籌規劃之勢,實現地區經濟全面發展。轉變觀念,改變“等、靠、要”的思想,積極主動的探索適合地區經濟發展的新路子。西部各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要統籌一盤棋,盡快制訂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特色。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中采取適度的政府干預是必要的。政府干預地方經濟發展的重點在于制定地方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并根據戰略規劃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西部地區各地情況差異較大:有些地方是糧棉生產基地。油氣、礦資源相對缺乏,這些地區經濟要上臺階就必須走農業產業化、商品化道路,搞好農產品深加工,搞好旅游開發,走綠色農業之路;有些地方資源稟賦情況則決定了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道路應是工業、農業、旅游業一并開發,走綜合發展之路;某些地區工業基礎較好,應立足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加強城市發展;另有些地方是地區中心,其發展的關鍵是要搞好城市建設和服務,進行必要的全區統籌規劃。
3、借資源開發之勢,培養本土根生性大企業。改“抓大促小”為“抓大放小”,集中精力培育一批支柱型骨干企業。西部地區發展工業的基礎和優勢就在于其豐富的資源優勢,地區通過出讓資源開發權利,吸引外來優強企業,固然可以帶動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不注意本土企業的扶持和培養,那么地區經濟的可持續性和利益所得必然會受到影響。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生產和分配是個兩個不同的概念,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過程。外來企業不會有本土“情結”,資源開發利用盡后,外來企業資本就會轉移它處;沒有本土性企業,地區只能享有生產帶來的直接收益,如就業、稅收等,但現代經濟生活中最大部分資本收益卻被外來投資者所得,何況當地社會還得承擔或多或少的環境發展代價。因此地區政府必須改變重生產開發輕分配、流通(流通的重要意義在下一點說明)的觀念,注重扶持當地企業發展。中國在世界市場上的生產份額和收益比例嚴重不一致,一方面是許多商品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沒有話語權,另一方面就在于中國僅是處在價值分配鏈條中的生產階段。在具體措施操作上,可嘗試多種可行方式,比如改變開發費用的收取方式,以股權換取開發權等。
從提高資源開發的規模效應、擴大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更好地實施環境保護,西部地區應積極扶持地方所有大型企業的發展。至于依附型大企業,為大企業配套服務的中小企業,則應放開,放手讓市場解決一切。
4、借市場開發之勢,帶動信息擴散和資本流入。資本的本質是逐利,因此要為資源找出路,而不是為資源找資金。資本偏愛靠近市場和生產地方的原因是出于成本考慮(物流成本)和資源控制、市場控制等。因此,要做的方向應是市場,資源如何找到市場;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降低物流、信息流成本(需要開放相關領域和政策支持)。從東部沿海兩個較具特色省份的經濟發展道路看,浙江的做法是通過辦商品交易場所,將各地需求和市場會聚到一地(家門口),前店后廠,以此帶動當地生產發展和經濟進步,現在這種做法則進一步推廣到全國各地甚至國外,通過設立交易場所打開了浙江企業的產品市場;江蘇的做法則是重視銷售通路的建設;兩地做法雖然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即都是通過市場開發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對西部地區來說,資源的開發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任務,資源的產品化、商品化早已不成問題,因此,西部地區地區的主要任務應該是當地資源銷售的市場開發和市場推廣。西部地區的資源市場只要打開了局面,追逐利潤的資金自然會會聚到西部地區來,到那時,引資工作自然不會是重點。無論根據資本流動的流動性模型還是投資模型,只要西部地區的資源有市場,用于開發資源的資本流入就會自動發生。通過市場開發和推廣活動,可以帶動西部地區經濟信息的擴散,從而起到帶動資本流入。
5、借品牌塑造之勢,造就一批名牌產品和知名企業。資源開發最終要落實到產品開發上來。西部地區資源開發、經濟發展如何,最終要看地區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如何。任何經濟發達地方必然擁有相應的知名企業和叫得響的品牌產品。品牌的培育,名牌的扶持,需要一定的市場環境和制度支持。一個地區如果沒有一批名牌,就很難說它經濟實力很強。問題是政府如何來幫助企業實現其品牌戰略?政府不能取代市場對名牌的認定功能,政府所能做的事情只是改善市場環境,給企業搭建平等競爭的平臺。為此,西部地區要加快當地企業的品牌認定工作,對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要加大扶持力度。
6、借旅游發展之勢,推動地區知名度提升和人氣聚集。旅游業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在“眼球經濟”盛行的21世紀,誰抓住了世人的“眼球”,誰就抓住了經濟發展的機遇。尤其對于經濟競爭實力相對落后的地區,打造旅游業將發揮三大經濟功能:
1)通過打造精品旅游業,提升地區知名度。以知名度吸引眼球,從而集聚人氣。旅游業是以人流吸引消費流,以消費流集聚資金流和信息流,以資金流和信息流帶動產業流。西部地區擁有獨一無二的地方文化、絲綢之路、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等舉世矚目的旅游資源,打造精品旅游,以旅游知名度來引領人流、消費流,讓投資者從中找到無限商機,民營資本就會不請自來。
2)旅游業可以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吃、住、行、游、購、娛是旅游消費的六大基本要素,它們恰恰也是城市基礎設施功能的核心,開發旅游業本質上就是開發城市基礎設施的消費需求,從而刺激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在這些旅游消費的城市功能中,吃住游購娛都是贏利性產業,只要有足夠的客流量,必然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只有交通設施,因是公共產品,無利難引資。以旅游門票收入歸還交通建設信貸資金,在沿海地區已經有了成功嘗試和經驗。上海陸家嘴隧道復線的建設資金是通過信托融資,信托還款的來源就是東方明珠塔的旅游門票收入。對于西部地區尤其是旅游資源豐富地區,應借旅游發展之勢,作為加速城市化建設的助推器。
3)發揮旅游業的產業融合功能,帶動產業經濟的騰飛。旅游的直接消費帶動酒店業、餐飲業、商業服務及房地產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已為眾人皆知,而旅游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以及強大的信息輻射功能,會滲透到第一、第二產業,并以需求引發一、二產業的變革。從西部地區六大產業基地的產業發展規劃中可以發現,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占據六大基地的半壁江山,如何開發市場,得到價值實現?如何拉長產業鏈,實現價值增值?將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發揮旅游業以消費引領生產、人流輻射拉近市場的作用,就是把產業作為旅游資源,開發農業旅游增加農業附加值,開發旅游商品,拉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通過建立完善的旅游購物市場、旅游與產業的聯合宣傳平臺,以旅游市場和旅游輻射效應,促進產業市場的開拓,帶動產業經濟的騰飛。
7、借環境保育之勢,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再造地區秀美山川。要改變地區的不良生態環境,使之成為能夠承受較多人口和承載較高生產力的自然生態系統,對環保需要改變過去單純被動保護的觀念。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因素,地區環境的自然改善是相當緩慢的,因此人力的輔助應該發揮作用。塔哈拉瑪沙漠中為塔中油田開采建設的塔中公路兩旁的護路綠化帶建設,就為環境保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環境保育可與旅游開發相結合,共同推動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地區經濟的發展打造良好的環境基礎。
三、組織營造勢能
1、以產業化支撐城市化。所謂城市化,就是農村人口減少,城市人口增加及比重上升的過程,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擴張、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城鎮化與工業化一樣,是任何國家由貧窮落后走向發達繁榮的必由之路。城市化說白了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城鎮的人口集聚,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輻射增強。產業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基礎。沒有產業的發展,人口在城市的集中就沒有根基。因此,以產業化促進城市化,通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產業支撐體系建設,增強城鎮經濟輻射帶動能力,是西部地區實現城市化的必然選擇。這一過程當中,必須注意產業政策的選擇,要選擇適合能夠發揮地方資源優勢的產業,作為地區扶持對象。要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城鄉產業結構調整,根據自身資源、交通、區位等條件,合理定位城鎮功能,并按照培育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發展區域經濟的需要,選準重點,突出特色,建立具有比較優勢和地方特色的產業支撐體系,從而發展優勢產業,增加主導產品,增加就業崗位,壯大城市經濟實力。要運用高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業;要積極進行產業轉換和結構調整;要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大幅度提高第三產業在城市經濟中的比重。
2、產業發展和城市定位。凡經濟強市都有自己特色的產業支撐,如紹興的輕紡、溫州的服裝和制鞋、永康的小五金、義烏的小商品等。但簡單地用發達的產業優勢和獨特的環境優勢來給城市定位則是不可取的。除非你的優勢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就像威尼市斯是“水上城市”和維也納是“音樂之都”一樣。一味強調集中化經營會令城市形象顯得單薄,也限制了城市綜合實力的快速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形象也會不斷被淡化和拋離。隨著上海大眾和通用、北京JEEP和現代、天津豐田、廣州本田、沈陽中華和寶馬、海南馬自達等全國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地區上馬汽車產業,人們對長春“中國汽車之都”和湖北十堰“汽車城”的印象也就淡薄了許多:所以城市定位和產業發展間關系需要謹慎處理,尤其是對資源開發型的城市,一夜可以成名,但如何維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則是另一個大的課題。
3、層次推進。合理安排城鎮化速度。城鎮化速度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合理安排城鎮化速度,否則城鎮化過程中的社會問題和城鎮貧困現象就會突出。從城鎮化和產業發展相互關系看,西部地區六大產業基地建設,應該漸次推進,挑選重點,逐步發展。
4、注重社會事業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西部地區在城鎮建設過程中,必須注重社會事業發展,積極構建適宜居住的人文環境;加快城市化進程中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使西部地區的城鎮群為地區經濟發展營造出一片和平、安定、團結的發展環境。
5、發展生產型服務業,走有地區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工業化一般指制造業和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增加而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不斷減少的過程。舊工業化的特點是重工業適當先行,原蘇聯就是在此種模式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美英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如此,日、韓的興起也是如此,因此這些國家造型制造業、基礎工業發達。新型工業化通常認為是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快工業化,而不是唯資金論;注重經濟效益,而不能片面追求工業化發展速度;堅持集約經營,節約資源,而不是粗放經營,浪費資源;在工業化進程中避免、減少和同步治理污染,而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高度重視人力資源,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而不是僅僅把之當成一般勞動力;高度重視農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實現相互的協調與促進,而不能就工業發展工業,影響發展的質量與后勁。新型工業化的特點,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經濟效益好,三是資源消耗低,四是環境污染少,五是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要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在政務、商務和國民經濟其他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在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用信息技術和其他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可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有一定條件的。雖然這個條件就目前情況看來還少有人研究。綜合來看,經濟總量到達一定水平,人口素質較高,社會配套設施和相關制度完善等,都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對照西部地區情況,西部地區是否達到了這個條件,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對西部地區來說,工業化道路需要在能夠發揮本土資源優勢的傳統產業發展和生產型服務業發展兩個方面取得較大進展,以生產型服務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城市化,促進人口集中。許多西部地區的資源產業如油氣化工業等有一定的基礎,發展此領域的生產性服務業(新產品、新工藝等的科研、教育、培訓活動)應有較好基礎和市場。服務業按服務對象分可分為消費型服務業和生產型服務業,消費型服務業必須以工業的發展為基礎;生產型服務業則于工業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但在這相互關系中,工業的發展應處于主導地位。因此,利用本地資源優勢的傳統工業產業發展策略仍應是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重點。
[責任編輯:孫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