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非常突出。要因地制宜地選擇主導產業、延長產業鏈條.發展深加工業、大力扶持主體創新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努力推進技術進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調整。
[關鍵詞]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問題;原則;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2-0056-02
世界經濟發展歷史表明,經濟的高速增長總是伴隨著產業結構的適時調整,產業結構轉換能力的強弱將決定著一國的經濟興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戰略中,提高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水平、增長質量是實現我國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經濟基礎。目前西部地區的落后,除了歷史積累、區位因素與政策效應等客觀因素外,更深層次的現實因素還在于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非常突出。低下的產業發展水平和嚴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導致西部地區在市場經濟中轉換難、適應慢、效益低、競爭力弱,已嚴重阻礙了西部經濟的發展。因而調整、優化西部地區產業結構,是保證西部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西部資源,使西部經濟獲得高效益的重要基礎。
一、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結構演化遲滯,企業生產水平低,呈現“雙重封閉二元結構”
首先,從現代經濟內部的結構來看,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重化工業高速擴張,是西部地區工業經濟成長的主要特征,然而這種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商品優勢,這使得西部喪失了大量的產品附加值。同時由于加工層次較低,使主導產業與周圍地區的聯系相對松散,難以形成集團和規模優勢,也難以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廣大周邊地區輻射的生產要素傳遞網絡,這便從整體上降低了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同時,農村作為傳統經濟發展的主要空間,農業在其產業結構中,無論是在產值方面,還是在勞動力就業方面,其所占比重都遠遠高于全國和東部發達地區的水平。農業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產業結構的重心。農村產業結構向農業傾斜,現代工業產業結構向能源,原材料業傾斜,構成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的第一個層次上的二元結構。
其次,西部這種重型結構從其發育之初,就形成了于以中央計劃直接調控的大中型骨干企業為主的企業規模結構。西部地區的大中型骨干企業基本上是集中在中心城市和工礦型城市,形成了集企業管理與社會管理功能為一體,基建、供應、生產、銷售、生活服務自成體系的“大而全”的企業組織結構,其產品70%-90%銷往東、中部地區。地方小企業則規模小,生產要素短缺且質量低劣,競爭能力弱,其產品只能在本省和落后地區尋找出路,由此形成了大中型骨干企業為主的遠輻射經濟和地方小企業的內向型經濟兩個關聯程度極弱的循環體系,形成了區域經濟中第二層次上的二元結構。
西部地區經濟的“雙重封閉二元結構”,是我國西部地區不發達省、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特有的現象。它反映了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低級、幼稚的特征,也是導致其產業結構難以向高級化演進的重要原因之一。
2、產業結構體系中存在著制約資源轉換、效益提高的因素
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體系,從總體上看,存在著制約資源轉換、效益提高的因素:
第一,產業鏈缺損。輕工業及重工業中的加工工業發展水平低,加之這些產業工藝技術水平比較落后,以及原材料工業的可分性差,形成上游產業與下游產業之間的技術斷層,大量原材料產品輸往區外,而加工工業所需的大部分原材料又從區外輸入。
第二,優勢產業技術老化,西部地區大中型骨干企業相繼進入更新期,由于更新改造資金短缺,技術裝備無形損耗日益嚴重,生產能力下降。技術水平的落后制約了西部地區經濟結構的有效調整。加之,產業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不強,新產業尚未及時形成,出現嚴重重復建設現象: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專利的產業少,產業過度趨同化,制約了產業規模的形成,造成了產業結構的不合理。
3、西部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三個產業發展極不平衡
西部地區,產業結構還很不合理而且效率低下:第一產業產值占全國比重25.9%;第二產業產值占全國比重14.8%;第三產業產值占全國比重16.7%: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二產業發展嚴重滯后、第三產業發展不充分的特點十分明顯,顯示出西部地區產業層次較低、素質差的基本特征。具體來說:一是農業基礎薄弱;二是工業總量小;增長滯后;三是第三產業處于不發達狀態(見下表)。
二、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應遵循的原則
根據西部發展的具體條件以及西部產業結構的現狀,在促進西部產業結構調整時要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以市場機制為主導的原則。要在國家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指導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優勝劣汰和結構優化,實現資源由劣勢企業向優勢企業、由低效領域向高效領域、由衰退產業向新興產業的流動。
第二,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的原則。西部地區國有經濟的比重遠高于其它地區,非國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因此產業結構的調整要與所有制結構調整相結合,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此同時,還需根據行業和領域的不同性質,將國有資本集中布局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領域以及具有社會公益性的公共產品領域,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
第三,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相結合,形成區域特色的原則。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要充分考慮本地區的需要與可能,確定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和措施。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與全國區域分工相結合,改變東、中、西部垂直分工體系,避免產業結構與東部趨同化現象,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結構體系,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提高區域產業核心競爭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區域競爭優勢。
三、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對策
1、因地制宜地選擇主導產業
從區域分工原則來講,重工業是西部主導產業的必然選擇,西部應顧全大局,服從國家產業整體部署。其次,重工業作為主導產業體現了西部的比較優勢,西部的石油、煤、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鐵、鉻、鋅等金屬資源及農、林、牧等都是優勢資源,西部作為國家的能源基地和資源寶庫這一點不能忽視。主導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驅動輪,在它的帶動下,整個區域經濟才能發展;同時,主導產業也是形成合理產業結構的核心,產業結構調整應圍繞它進行。
2、延長產業鏈條,發展深加工業
西部地區要想盡快把自然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就必須按照市場需求選擇資源開發重點,合理安排開發順序。產業結構優化的標志之一是高加工程度化和高附加值化,而西部農業鏈條普遍較短,加工業尤其是深加工業嚴重滯后。要使這些產業獲得快速大規模發展,西部產業結構調整必須向行業縱深開發,大力發展深加工業,延長資源加工鏈條,要改變西部單純作為資源輸出地的不利地位,對能源、礦產、原材料進行就地深加工,逐步實現原材料到加工工業的縱向一體化發展。
3、大力扶持主體創新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西部地區要由以往的“政府主導型開發”轉向“企業主導型開發”,把企業培育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主體。要特別重視培育西部地區的“造血機能”和市場競爭力。西部地區不宜再走優先發展大企業的老路,而應當積極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特別是培育更多的成長型中小企業,充分發揮它們在擴大就業、拓展市場、增加服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為地區競爭優勢和產業成長的生力軍。
4、依靠技術進步,創造西部產業的競爭優勢
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以靜態的資源比較優勢為基礎,通過改善人力、資金和技術等要素投入條件,將資源比較優勢轉變為經濟比較優勢和動態的市場競爭優勢,從而建立起地區經濟發展的永久依托。技術進步是推動產業發展和優化升級的根本動力,也是將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促進地區經濟不斷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西部地區企業實力普遍較弱,難以建立自己獨立的研發機構,要想盡快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提高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能力,一個重要的可行途徑就是走“研學產”相結合的道路(而不是“產學研”相結合的一般模式)。要善于利用西部現有的高校和科研單位,鼓勵西部企業與它們合作,以它們為研發基地.更多地借助其科技力量促進企業的產品研發和科技進步,使西部現有科技力量充分發揮作用。對實力雄厚的西部企業,宜鼓勵它們增加研發投入,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同時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聯合研究開發。
5、把可持續發展放到突出的重要位置
自然生態環境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同時也始終制約著經濟發展的水平,影響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進程:而西部地區是多條大江大河的上游,生態環境特別脆弱,極易產生影響全國乃至全球的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因此,西部地區只有在恢復了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才談得上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與資源、人口、環境的協調發展。這樣既為西部生態環保事業提供必要的物質技術基礎,也為西部產業發展提供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和增長點。
6、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調整
西部地區市場化程度較低,這是制約西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體制性原因。無論是從當前還是長遠看,體制性因素的不斷完善都是西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條件,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產業必然會被市場所淘汰。因此只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才能使產業有發展的潛力。為此西部地區要深入研究市場,對未來市場趨勢做出正確的預測和判斷,研究未來時期新的消費熱點,并根據未來市場需求狀況來安排資本的投入,安排產業的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西部產業結構的調整還需要根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需求狀況來安排資本的投入,培養新產業。
總之,隨著西部大開發取得巨大成績,西部地區產業結構滯后已成為西部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采取有效措施及時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是西部地區經濟實現突破性發展的迫切要求。
[責任編輯:陳合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