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業是我國新興的服務產業之一,是我國第三產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雖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但發展很快。特別是我國西部地區,地域遼闊,旅游資源豐富,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前景。
[關鍵詞]WTO;西部旅游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2-0087-03
一、我國國際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地理位置優越,地域遼闊,經緯度跨度大,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奇觀:既有熱帶亞熱帶的南國風光,又有寒帶的雪域冰川;在東部沿海有優良海灘,在西部有戈壁沙漠。境內名山大川數不勝數,挺拔峻峭的五岳,風光秀麗的黃山,避暑勝地廬山,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瑪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神秘的西雙版納,神話中的香格里拉等等。五千年悠久綿長的歷史,為我國和世界留下珍貴的人文景觀: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的萬里長城,氣勢磅礴的秦始皇兵馬俑,迷幻般的布達拉宮,世界瑰寶敦煌莫高窟,佛教圣地法門寺等等不勝枚舉。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旅游業發展潛力巨大,前景非常光明。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政府和人民,通過對旅游資源的深度加工、重新組合、文化包裝,不斷推陳出新,順應了國際旅游業的發展趨勢,取得了巨大成就:1992年友好觀光游;1993年山水風光游;1994年文物古跡游:1995年民俗風情游:1996年度假休閑游;1997年中國旅游年;1998年華夏城鄉游;1999年生態環境游;2000年神州世紀游。這些主題旅游活動,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在國際旅游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使我國的國際旅游業上了一個新臺階,無論是在國際旅游的接待人數上,還是在旅游收入方面,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表一~表二反應了我國在國際旅游市場上地位的變化。
上表突出顯示了我國在國際旅游市場上地位的變化,表明我國已經成為國際旅游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還表明,旅游業已經成為我國第三產業的主體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但也應該看到,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及世界上領土面積位于第三位的、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我國在國際旅游市場上的地位和旅游收入與我國的實際情況是不相符合的。從上表中可以反映出,無論是在國際游客接待人數,還是在旅游收入上,我國與旅游業發達的美國、意大利、法國等差距很大——盡管我國的排名比較靠前。旅游業在我國還遠不如美國、意大利、法國等已經形成了一種產業,我國旅游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還遠不如排名那樣令人樂觀,旅游環境比較惡劣,旅游市場很不規范,旅游法律還不健全。這些問題都需要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加以改善和完善:
二、入世與我國西部旅游業
(一)入世承諾
我國在2001年11月加入WTO時,在服務領域,做出了具體的承諾。作為服務領域中的支柱產業,我國在旅游服務上也同樣做出具體承諾。
國際旅游業作為《服務貿易總協定》中規定的服務貿易的一種,被分為四個方面:(1)飯店、餐館及送餐;(2)旅行社;(3)導游服務;(4)其他。我國在人世時,只對其中的(1)和(2)兩項做出了承諾。具體的承諾是:
在(1)項中,允許外商通過合營企業形式在我國建設、改造和經營飯店和餐館。外方可以控股。最遲在2003年年底前,取消相關限制。外方可在飯店內經營飲料、酒類。在國民待遇方面,外方人員可在飯店和餐館訂立工作合同。非合資企業也可聘請外方管理。
在(2)項,中國最后承諾:外方可在中國政府指定的旅游度假區和北京、上海、廣西、西安開辦中外合資旅行社:最遲在2003年1月1日前,允許外方控股;最遲在2005年年底前,允許外商開辦獨資旅行社。在2005年年底前,取消對合資旅行社設立分支機構的限制。
我國政府在旅游業方面的人世承諾,將對我國的旅游飯店和旅行社產生較大的沖擊。隨著我國國際旅游業的發展,近年來在國內興建了大量的高檔涉外飯店,但由于存在定位不明確,服務質量低下,價格偏高和管理粗糙等因素,造成飯店的客源不足,入住率偏低,無法與有著先進經營服務理念的國際連鎖飯店相比。而我國的旅行社基本上是國營壟斷經營,產權不清,職責不明,惡性競爭,市場極不規范,也無法面對國外旅行社的沖擊。
(二)西部旅游業的現狀
我國西部地區旅游資源豐富,分布廣泛,不但數量多,而且品位高,精品多。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已經形成一大批精品旅游項目,如陜西的秦始皇兵馬傭、炎黃帝陵、華山,寧夏的沙湖,新疆的天山、吐魯番,云南的西雙版納、麗江、大理,西藏的布達拉宮等等。西部以其秀美的山川河流和獨特的人文歷史,吸引著國內外的游人前來觀光旅游。但是,由于西部地區整體經濟狀況落后,管理水平較低,思想較為保守滯后,開發方式野蠻粗暴,造成了西部地區森林草原資源過度開發,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環境惡劣,沙漠化嚴重,嚴重影響了西部旅游業的發展。因此,盡管西部地區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60%還多,并且旅游資源豐富多樣,但在我國整體旅游業中所占地位卻較低,與其應有的地位不符。表三反映了西部地區在我國國際旅游業中所占的比重。
上表顯示,在全國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西部地區的旅游業也正以比全國平均水平更高的速度發展。應該注意到,西部地區的整體經濟實力比東部地區落后太多,盡管發展速度要較高于東部地區,但絕對數量卻在進一步被拉大。也正是因為西部地區國際旅游業發展的滯后,影響了我國國際旅游業在國際旅游市場上的進一步發展。但是,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改革開發以來,我國政府一直把發展的重點放在東部沿海地區,利用東部沿海地區便利的交通條件,較為完善的軟硬件設施,大力吸引外資,發展三資企業和民族工業。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有能力休閑娛樂;當地政府也有資金進一步改善社會環境,增加對外國游客的吸引力。而西部地區交通條件落后,自然環境惡劣;再加上中央政府在改革前期政策上對東部沿海地區的傾斜,加大了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隨著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提出,以及中央財政對西部的人力支持,和西部各個地方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西部的旅游環境有望得到改善。設想如果西部國際旅游業收入能提高到占全國比重的40-50%,與其接待的國際游客的比重相當或持平,那么我國的整體國際旅游收入就將大幅度攀升,在世界上的排名就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發展西部旅游業的優勢與制約因素
入世對我國的國民經濟、各經濟領域、各經濟行業,也都將帶來影響和沖擊。我國的國際旅游業,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人世后外國旅游業的沖擊和影響,特別是我國承諾開放的兩個方面。但西部旅游業仍存在著較大的機遇??梢钥隙ǎ覈鞑康貐^將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巨大動力和利益增長點,是我國旅游業長遠發展的戰略后備基地和新世紀的旅游換代產品基地。
1.西部旅游業發展的巨大優勢
第一,西部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獨特。整個西部地區地域遼闊,無論是在自然風光、山川河流,還是人文景觀、歷史古跡,以及民俗風情等,都比東部和中部有更大的優勢和吸引力。
第二,我國加入WTO后,國際旅游有可能取得較大的突破。從前表可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并有可能成為世界上第大旅游目的地。而西部位于亞洲大陸中心地帶,與周邊眾多國家接近,同時也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對其他國家相同民族具有巨大吸引力。隨著人世,境外可以更方便地進入西部地區,必然使西部地區的旅游邁上新臺階。
第三,人世對西部地區提升旅游服務有很大促進作用。旅游業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服務領域之一,我國政府很早就給予西部地區更優惠的政策,鼓勵西部地區更早的實現在服務領域與世界接軌,因此整個西部地區組建了更符合人世承諾要求的旅行社和更完善的服務。因此,當東中部在為適應人世承諾要求的適應期內,西部地區可以乘機快速發展本地區的旅游業。第四,我國政府對西部旅游給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國家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使整個西部地區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直接提高了西部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時國家已經將發展和扶持西部旅游業作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和支撐點,每年發行10億元國債專項支持西部地區旅游業。
2.西部旅游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第一,西部地區整體經濟落后,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對已經開發的旅游景點保護措施不到位,自然損耗難以短期得到解決。資金短缺也限制了西部地區旅游景點的道路建設,使各景點的進入度較東部地區有嚴重不足。
第二,區域協調性差,重復建設嚴重。整個西部地區都將發展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但彼此之間缺乏經常、穩定的聯系與協作,存在著惡性、無序、重復競爭,消耗了許多并不充足的建設資金。
第三,思想觀念落后,管理體制混亂:與東部相比,整個西部地區人民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對外開放性較差,沒有形成市場經濟觀念。體現在管理體制上,表現為職能部門繁多,政出多門、職能不清、管理混亂,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旅游業的發展、壯大。
三、發展西部旅游業的保障
西部旅游業,在我國的旅游業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并將日益占據更重要的地位。但是,如何更好地開發西部旅游資源,保障整個西部旅游業的健康、穩定、快速地發展,是黨、國家和各省、自治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結合前述情況,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出發,保障西部旅游業的健康、快速、穩定的發展:
第一,切實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整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是制約和影響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環境的改善或者惡化,直接影響到整個西部旅游經濟的發展。必須大力開展各項改善環境的具體措施,根本改變現在正逐步惡化的生態環境。
第二,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對外開放。大開發需要大變革,西部大開發要求西部地區的人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特別是職能部門,要積極改變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從旅行業的管理者轉化為服務者,放棄官本位觀念,切實的為旅游業的大發展提供高效的服務。同時,進一步的對外開放,能全面推動西部地區旅游行業的升級換代,不僅在規模上,而且在質量上推動西部旅游業的發展。
第三,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體系,堅持依法發展旅游業。目前,我國在旅游立法方面比較落后,西部地區更甚。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制,旅游行業里出現很多問題,嚴重影響到我國和西部地區旅游業的良好形象,制約著我國和西部地區旅游業的更進一步的有序、健康地發展:我國現在有關旅游的法律構成主要包括(1)全國人人常委會頒布的《中國人出入境管理法》和《外國人入出境管理法》;(2)國務院頒布的《風景名勝區管轄暫行規定》和《旅行社管理條例》;(3)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務院有關部委頒布的規章、辦法:《森林和野生動物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對外開放的港口地區旅行社和賓館管理的通知》,《關于嚴禁在旅游業務中私自授受回扣和授受小費的規定》,《旅館業治安管理辦法》,《導游人員管理暫行規定》。
從我國有關旅游業的法律結構,可以看出在旅游立法方面存在著較大的欠缺,具體表現為:(1)缺少一部有關旅游業的基本法;(2)現有法律法規的效力層次較低。不能滿足保障旅游業健康發展的要求;(3)現有法律法規的結構不嚴謹,各個法律法規之間重復、沖突的現象比較嚴重:(4)現有法律法規所規范調整的內容和范圍比較狹小,對許多問題沒有規定或規定不全面,導致法律法規的適用性較差。
為了順應世界旅游業發展趨勢,促進和保障我國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旅游法律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在我國已經入世、國際旅游業蓬勃發展,以及我國現有旅游立法存在較大缺陷的情況下,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完善我國的旅游立法:第一,應該由國家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訂一部《旅游基本法》,規定我國發展旅游業的根本宗旨、根本政策原則和旅游活動各主體根本性權利義務:
第二,制訂各個單項旅游法規。具體包括:旅游企業管理法、旅游區管理法、游客進出境管理法、導游人員管理法、旅游交通法、旅游安全法等。改變現有旅游法律法規政出多門、相互沖突、適用不便等弊端。第三,在制訂國內旅游法律法規時,應該與我國入世時的承諾和《服務貿易總協定》中的規定結合起來,使我國的法律法規與世界貿易規則接軌。
四、結論
國際旅游業是一個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在為一國創造旅游收入的同時,也加強了與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交流和合作,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的繁榮,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國際旅游業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視。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如果能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國際旅游業,大幅度提高國際旅游收入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就會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積累資金,能夠保障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旅游市場和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離不開法律的規范和保護。我國在大力發展國際旅游業的同時,一定要健全我國的旅游法律制度,使旅游活動中的主體和各種關系都有法律加以規范,形成健康的國際旅游環境。
[責任編輯:陳合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