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的中國歷經競爭性、壟斷性、合作性三種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是中國近現代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的一項偉大創造。在全面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繼續堅持和完善這項基本政治制度,努力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關鍵詞]政黨制度;競爭性;壟斷性;合作性
[中圖分類號]D6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2-0008-03
在已經落下帷幕的20世紀,中國歷經競爭性、壟斷性、合作性三種政黨制度。在全面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中國政黨制度的百年歷史進行理性的梳理,對新世紀中國政黨制度的堅持與完善進行客觀的、建設性的展望,將有助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善黨的執政方式,努力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一、清末民初競爭性政黨制度的興起與衰亡
競爭性政黨制度作為一種典型的資產階級政黨制度,是指各政黨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平等、獨立地參加對國家政治權力的競爭,兩黨制和多黨制是其基本的表現形式。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清末民初曾經出現過這種政黨制度,但卻是曇花一現,很快以悲劇而告終。
清末民初競爭性政黨制度的興起,是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和資產階級思想的初步傳播為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的。這種競爭性政黨制度的典型表現,就是清末民初各種社會政治團體的大量建立以及民國初年各政黨圍繞國會選舉而展開的政治角逐。據統計,從1899年到武昌起義之前,國內公開出現的現代性政黨團體達668個。武昌起義之后,政黨群起分立,經過令人眼花繚亂的分化組合,逐漸形成了30多個有一定力量的大黨。基中主要有以孫中山為理事長、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的國民黨,章炳麟領導的統一黨,黎元洪領導的共和黨,湯化龍領導的民主黨等。它們圍繞第一屆國會選舉掀起了競選活動,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政黨活動的第一個高潮。
1912年12月至1913年2月,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盡管這次選舉有很大的局限性,且選舉過程百弊叢生,但這畢竟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具有完整意義的資產階級政黨選舉,多少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民主精神:選舉結果是:國民黨在眾、參兩院獲392席,共和、統一、民主三黨僅獲223席。國民黨大獲勝利,無不歡欣鼓舞,主持競選的宋教仁更是興奮不已,認為由國民黨組織責任內閣和由他擔任總理已成定局,國會制和政黨政治從此在中國實施勢成必然。但是,沒等國會召開,地主買辦階級的政治代表袁世凱就于1913年3月用暗殺宋教仁的手段把國民黨試圖執政的勢頭打了下去。接著,袁世凱在撲滅了“二次革命”并利用國會把他抬上正式大總統的寶座之后,下令解散國民黨;1914年1月又明令取消第一屆國會。由此宣告了議會制、多黨制嘗試的失敗。
民國初年競爭性政黨制度的出現對中國政治發展的積極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它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發展,啟迪了國民的民主意識,提高了國民的政治覺悟,也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和建設提供了有益經驗。但這次實踐,留給我們更多的則是教訓:第一,競爭性政黨制度一般出現在資本主義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相對強大、具有一定的民主政治基礎、議會制度已經建立、政權已經易手資產階級的國家。顯然,民國初年的中國并不具備上述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民國初年的競爭性政黨制度脫離了中國的國情和民初政治發展的具體進程,其失敗是必然的。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反革命力量異常強大,革命力量相對弱小,實行多黨競爭,勢必加劇革命力量之間的內耗,在客觀上削弱了民主力量,為袁世凱“以黨殺黨”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可能。
二、國民黨統治時期壟斷性政黨制度的形成與破滅
所謂壟斷性政黨制度,是指在國家政治生活中,除一個政黨獨掌政權外,法律上和事實上都不允許其他政黨存在或活動。1927至1949年,這種壟斷性的政黨制度曾經在中國存在了20余年,其實質就是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和蔣介石的個人獨裁。
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后,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新軍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反動統治。蔣介石發展了孫中山政治學說中的某些消極因素,逐步形成了其一黨專制理論:孫中山認為,由于中國老百姓“民智未開”,要想建立真正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必須經過“軍法之治”的“軍政”時期、“約法之治”的“訓政”時期、“憲法之治”的“憲政”時期三個循序以進的步驟。同時,鑒于民國初年國民黨蛻變所造成的危害,他強調了革命黨的重要性,提出了“以黨治國”、“以黨建國”的主張。孫中山的上述思想既有其積極的一面,又有其消極的一面。蔣介石不僅發展了這些思想中的消極因素,而且把“以黨治國”同法西斯主義揉合在一起,認為只有法西斯主義的政治理論才是“進化階段中最有效能者”、“今日舉國所要求者”,從而形成了其一黨專制理論。根據上述理論,1928年8月,蔣介石在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上宣布結束“軍政”,實施“訓政”。10月,國民黨中央常委會通過《訓政綱領》,規定訓政期間“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1931年5月召開的“國民會議”以訓政綱領為基礎,通過了《訓政時期約法》,再次規定訓政期間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行使中央統治權”,并賦予國民黨中央以解釋《約法》的權力。這樣,《約法》便以國家大法的形式將國民黨一黨獨裁的體制固定下來,國民黨在整個國家政治生活和政權機制中包攬了一切,蔣介石更是一人身兼數職,獨攬黨政軍大權。盡管抗日戰爭時期,由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中國的政黨體制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但國民黨一黨專制的格局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抗戰勝利初期,由于受國內外政治軍事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蔣介石不敢立即發動內戰,于是有了國共兩黨的重慶和談及政協會議的召開,達成了一些有利于實現多黨參政的協議和方案。然而,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決不允許實施哪怕是極其有限的民主制度。政協會議剛剛落幕,國民黨就公開撕毀和破壞政協決議,并于1946年7月悍然發動全面內戰。1948年4月,國民黨包辦召開了“行憲國大”,把蔣介石抬上“總統”寶座,并組織了所謂“多黨政府”,宣布中國從此進入“憲政”時期。但是,同“訓政”時期一樣,國民黨拉攏青年黨、民社黨少數政客入閣,只不過是一種點綴陪襯罷了,其一黨專制的實質并沒有改變。
國民黨在中國推行了20余年的一黨專制的“訓政”和“憲政”,本來是為了標榜他們遵行孫中山的遺教,以欺騙人民,鞏固其統治地位。但是,國民黨當局的所作所為,卻與孫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義真諦相去甚遠,沒有也不可能為廣大黎民百姓帶來民主、自由和幸福,因而為全國人民所不齒,從而加速了它在大陸潰敗的進程。這就向人們昭示,中國社會政治的進步,有待于新的民主政治和政黨制度的產生。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與多黨制幻想破滅和一黨獨裁制度瓦解的同時,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進一步加強了開始于抗戰時期的合作關系,在打敗國民黨反動勢力的基礎上,在籌建新中國的斗爭實踐中,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新型的政黨制度。這一政黨制度是近現代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中國錯綜復雜的社會階級結構和政治發展任務的艱巨性,是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形成的基本政治背景。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加快了中國社會階級結構的分化,使中國的階級關系呈現出異常復雜的狀況:原有的封建地主階級沒有遭到沉重打擊仍然保留下來,并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支柱和社會基礎;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紛紛破產,革命性逐漸發展,成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工人階級是近代中國一個特別能戰斗的最革命的階級,但人數不多,不能單獨地實現無產階級的領導權;資產階級逐漸分化成與封建勢力日益接近的大資產階級和既有革命性、又有動搖性的民族資產階級兩部分。這種多元化的階級和階層背景,是中國出現多黨現象的社會經濟基礎。而中國政治發展的艱巨性,即反動勢力異常強大且對人民實行獨裁統治的現實,又決定了中國的各進步階級、階層只有實行聯合與合作的策略,才能形成有影響的政治力量并最終戰勝強敵。正因為如此,合作型的政黨制度就成為近現代中國的一種必然選擇。
其次,中國共產黨依靠自己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逐漸成為中國多黨合作的主導力量,是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形成的關鍵因素。近代以來,中國政治發展變幻莫測,曲折復雜,這就加劇了政治決策的難度。哪個階級及其政黨如果能夠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理論并付諸實踐,就能在黨派合作中起到領導作用。中國共產黨是正確理論和實踐的杰出代表。在中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每個轉折關頭,中國共產黨都能依靠自己正確的理論和實踐來贏得各民主黨派的贊同,從而逐漸取得了政治發展的主導地位。正因為如此,當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出“五一”口號,提出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建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時,立即得到各民主黨派的熱烈響應。這樣,以1949年新政協會議的召開為標志,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合作關系上升到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層次。
再次,中國各民主黨派所具有的反帝愛國、崇尚民主的政治主張和順乎歷史潮流、不斷進取的革命精神,是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形成的又一重要因素。中國的民主黨派大多形成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盡管其內部存在著左、中、右的政治分野,但其最基本的政治主張和政治傾向,則是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勢力的束縛,變貧窮、落后、分裂的國家為富強、先進、統一的國家。這同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各民主黨派從成立的時候起,在客觀上就不是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對立面和敵黨,而是作為同盟者和友黨出現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的。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完全可以在救國救民這一根本目標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共同合作、成為革命的同盟軍。特別可貴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當實踐證明民主黨派所推崇的所謂“中間路線”在中國行不通時,民主黨派的大多數成員能夠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分清是非、放棄幻想、隨著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而不斷前進,最終堅定地站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陣營一邊,走上與中共合作建國的正確道路。
四、新世紀中國政黨制度的堅持與完善
當中國人民昂首邁進新世紀的時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已經走過了50多年的風雨歷程。在新的百年,這一政黨制度將會遇到什么樣的挑戰?其發展前景如何?這是國內外關心中國發展的人都非常關注的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充滿信心地預言,在新的世紀,這一植根于中國土壤、極具中國特色、富有時代精神的政黨制度,將以頑強的生命力在迎接挑戰中,繼續譜寫新的輝煌。這不僅是因為這一政黨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是從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生長出來的,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而且是因為其在50多年的實踐中已經日益顯示出為西方的兩黨制和多黨制所不可比擬的獨特優勢。對于執政黨來說,這一政黨制度有利于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促進共產黨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不斷提高共產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對于整個國家來說,這一政黨制度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有利于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有利于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早日完成;對于參政黨來說,這一政黨制度有利于推動各民主黨派在多黨合作和民主監督之中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參政議政能力,從而真正發揮參政黨的作用。
其次,在充分估計中國現行政黨制度的巨大優勢的同時,也要看到這一制度畢竟只有50多年的歷程,而且又是世界政黨史上從沒有過的嶄新體制,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如具體體制不夠完善、優勢發揮不盡如人意等問題是難免的。因此,為了充分發揮這項基本政治制度的優勢,以便在政黨制度問題上戰勝來自任何方面的挑戰和可能發生的危機,我們又必須在堅持這一基本制度的同時,繼續發展和完善這一制度。這既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又是使這一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永葆生機和活力的關鍵所在。
第一,加強具體制度建設,提高多黨合作的規范化、制度化水平。多黨合作制度能否充分發揮其巨大作用,不僅要看是否有作為原則框架的基本制度和主要制度的確立,更要看是否有相當數量的一整套具體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包括在政權合作、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等方面的組織形式、表達形式、操作程序、運行方式等,都應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具體制度。只有把原則性的制度變成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法律法規,才能保證多黨合作機制正常、有序、高效地運轉。
第二,改革和完善執政黨的執政方式,增強黨的執政能力。當今中國,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主要是通過執政來體現的。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國內外條件下,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必須而且必然朝著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方向發展。同時,要按照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略更加完善、執政體制更加健全、執政方式更加科學、執政基礎更加鞏固。
第三,加強參政黨的自身建設,提高參政水平。作為參政黨的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是多黨合作制度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和發展多黨合作制度的題中應有之義。民主黨派的自身建設主要包括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兩個方面。在思想建設方面,民主黨派要突出培養其成員的參政黨意識,真正形成自己是作為一個政黨而存在的觀念,擺脫怕越位的心理束縛,努力開辟多黨合作的新局面。在組織建設方面,民主黨派要把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放在首位,同時抓好后備干部培養、基層組織建設等工作,為長期的參政議政、新老交替創造條件。
第四,倡導和諧、寬松的政治文化,為多黨合作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建國以來的實踐證明,要充分發揮多黨合作制度的優越性,能否形成民主、法治、寬松、和諧、互諒、合作的政治文化氛圍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方面要求民主黨派成員要繼續發揚團結合作、敢于直言、立黨為公、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真正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做共產黨人的諍友;另一方面,執政黨與政府也應更加注意以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態度對待民主黨派的意見和建議,真正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聞過則喜,從善如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黨和國家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我國的政黨制度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的考驗,并且隨著實踐的發展而更加完備和成熟。
[責任編輯:黎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