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學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建立科學的人學,除了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外,還必須有正確的研究方法。馬克思人學中蘊含著科學的方法論。馬克思的人學區別于以往哲學家們的人學觀,就在于對人學研究方法的根本不同。
[關鍵詞]馬克思入學;方法論
[中國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2-0048-03
對于任何一門科學,方法論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新的角度往往是一種新的方法,而一個新的方法往往能夠就同樣的材料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使已陷入困境的問題“柳暗花明”,得到合乎邏輯的解決。然而,新的方法的提出并不是隨心所欲的,方法取決于事物的本身。馬克思人學方法論取決于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理解。馬克思從人的實踐、尤其是生產勞動人手,找到了理解人的本質的鑰匙。在馬克思看來,人決不是離開社會的、抽象的、孤立的存在物,而是社會的、具體的、歷史的實踐著的存在物。人的本質是雙重屬性的辯證統一;既是自然的、又是社會的;既是主動的、又是受動的;既是個體的、又是類的。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這種理解,決定馬克思研究人學的方法論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主體與實踐、存在與本質相統一的方法
這是馬克思研究人學的最基本的方法,是馬克思人學研究方法論中的核心內容。以往人學理論的根本缺陷就是把人抽象化,他們都是從人的所謂的永恒本性出發來理解人,論證人的解放,他們都把實踐(物質生產)排除在自己的人學體系之外。如費爾巴哈,他把自然人作為研究的出發點,這一點并沒有錯,但他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費爾巴哈撇開了歷史活動和社會實踐來談論人,來談論人的感性世界,這種人只能是一般的人,是抽象的孤立個體。馬克思人學是奠基于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基礎上的,這是馬克思人學與其他人學流派的原則性區別。馬克思主義人學實質上是一種科學的“實踐人學”理論,作為一種對人的問題的全新的理解與解讀方式,它超越了古代自然主義人學理論所持有的那種本能性的情感思維方式的局限以及近代科學主義人學理論的理性思維的抽象性,找到了主客體內在統一的現實基礎和中介途徑,提供了一種從現實主體的——統一的人及其感性實踐活動出發的“實踐——生活本位性思維”。馬克思超越費爾巴哈之處在于進一步把人理解為實踐的動物、勞動的動物。馬克思提出了“一種符合現實生活的觀察方法”。這種觀察方法是從現實的前提出發,“而且一刻也離不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現實活動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這種人是馬克思在經濟學研究中發現的、是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人。當然,馬克思并沒有滿足于人的發現,沒有停留于人的實踐的層面,而是在此基礎上描繪出了人的能動的生活,從而揭示了歷史的謎底。
所以,馬克思的人學理論的革命性變革就在于,他通過引入實踐(生產)范疇一方面將人與外部世界統一起來,另一方面也為他的科學人學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唯物主義的基礎。在實踐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視野里,無論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的獲得,還是人的本質的歷史發展,都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是人的實踐及其發展的結果:人的本質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和表現出來,并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改變和完善,因此,人的存在方式就是實踐的方式,人的社會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就必須實現自己的本質力量,人的主體性就表現在實現自己本質力量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中。所以,只有從人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理解人的存在方式,理解人的本質。馬克思把對實踐的關注與對實踐主體的關注統一起來,進而從實踐中提升出實踐的主體。正是基于對實踐主體的充分理解,進而肯定了人民群眾作為實踐主體在歷史創造過程中的作用。馬克思把實踐視為主體的存在方式和本質規定,就使主體的活動和活動的主體、主體的存在和主體的本質統一起來了。
二、個體與類相統一的方法
近代西方哲學、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沒有真正達到對人的科學理解,這主要表現在多從“類”的意義上理解人。許多哲學家只是抽象地設定人,這種抽象的設定雖然包含了對人的某種理性理解,但這種理解與現實人的活生生的生存活動卻是相異的;一些自然主義哲學家雖然看到了人的生命存在,但卻只是在一般生物學的意義上理解人,沒有看到現實的人與一般生命存在的本質差異。由此,他們所建立起來的人學,要么是關于人的形而上學,要么就是關于人的生物學。如黑格爾把生命的內在矛盾規定為個體與類的矛盾,并把人的發展過程看作由個體向類的提升過程。
馬克思明確表達出對這種哲學的尖銳批判,他指出:以往德國的一些哲學家往往置現實的人于不顧,把人理解為抽象的“一般人”或“類”,把整個歷史發展過程看作是“人”的發展過程。他在批判青年黑格爾派對人的抽象理解的過程中,既揚棄了那種片面訴諸“實體”與“類”的觀點,又揚棄了那種片面訴諸“自我意識”和“自我”的觀點。馬克思說:“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币虼?,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比说谋举|存在于人的社會關系,存在于物質生活條件、歷史文化環境之中。在馬克思看來,“人是類的存在物”。所謂人是類的存在物,指的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當作自己的本質來看待,或者說把自己本身當作類的存在物來對待”。這就是說,馬克思在肯定個人存在這個前提之后,并不僅僅停留在對個體的人作孤立的、抽象思辯的研究,在抽象的人性、人權、人的價值等理論范疇中兜圈子,而是從人自身的存在和現實的活動中去考察人的生命本質、現實關系和發展趨勢,同時,又從人的本質、人的活動、人的實踐能力的提升來判斷社會歷史的進步與發展。在馬克思的結論中,社會與人是統一的,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它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聯系和關系的總和,而人則是社會關系的主體,他的本質在現實性上就是這種作為“總和”的社會關系,而歷史則不外是既定的主體的人的現實的歷史,即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這個意義上,人的全面發展實際上就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類社會越發展,社會關系也就越復雜,人的本質也就越豐富。正是基于把個人看作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中進行生產活動的人,正是基于把個人看作是能夠通過勞動把所有其它存在物變為自身存在和發展的手段的存在物,勞動的直接目的是物質生產,最終目的則是人類的存在和發展。這樣就堅持了個體與類、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并把未來的理想社會描述為一種自由個人的聯合體。
三、邏輯分析與歷史考察的一致
一切舊哲學在人學理論上的一個根本缺陷就是把人抽象化。他們把人的本質歸結為某種意識、精神,諸如“自我意識”、“理性”、“自由”、“意志”、“良心”等等,認為正是這種精神本質支配著人的一切活動、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類的發展,這都沒有超出歷史唯心主義的范圍。馬克思根據唯物主義歷史觀如實地認定人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始終把人看作是從事現實活動的人,從而為自己的學說確立了現實的邏輯起點。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想象的、所設想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只存在于口頭上所說的、思考出來的、想象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真正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把現實的人作為自己學說的出發點,這是馬克思對前人思想的各種出發點進行批判的結晶,是人類思想發展史合乎邏輯的必然結論。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出發,為自己的學說找到了現實的邏輯起點。這里的“現實的人”既不是淹沒在黑格爾“絕對精神”之中的人類個體,也不是費爾巴哈關于人的那種抽象的“類”的概念,而是處在現實的社會關系和歷史進程中的活生生的、在存在中創造和創造中存在的人:馬克思正是從這種現實的個人出發,研究制約人的各種條件,批判地考察個人的現實生活,揭示個人從現實的生存條件中解放出來的自然的歷史過程。這樣,一方面把邏輯起點建立在了堅實的基礎上,另一方面也為歷史找到了真正的主體,使歷史不再是抽象概念的運動。同時,“現實的人”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范疇,貫穿于整個學說的其他主要范疇之中,這些主要范疇構成“現實的人”的合乎邏輯的展開。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關系、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范疇,都不過是從某種角度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現實關系進行抽象的結果。
馬克思把人作為出發點,是建立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基礎上的,體現著邏輯與現實、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人所面對的世界是屬于人的世界,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是體現著人的意圖與目的的活動,人是立足于自身而在把握世界。自從人類出現以后,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中,人一直處于主體地位,人為了自己而認識和改造世界,人為了自身而確立了人與世界的關系。因此,“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馬克思人學從現實的人出發,進而使“人”矗立在其理論體系的基礎地位,把現實的人視為歷史的主體,當作歷史的“劇中人”和“劇作者”,從而打開了歷史奧秘的大門。
四、科學原則與價值原則的統一
科學原則與價值原則相統一的方法也是馬克思研究問題和考察人的生活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馬克思在分析和研究問題時,既是力圖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及其產生的根源來理解事物,其科學精神非常鮮明,又倡導對這一事物作出價值上的判斷和導向,其人文精神十分突出。這主要表現在馬克思注重“應有”與“現有”的辯證關系。這涉及到理想人性、人性的異化存在及其揚棄這一人道主義問題,涉及到對人的異化存在的批判和對理想人性的追求。
人的應有與現有,是貫穿于整個馬克思人學思想中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和實踐活動,就其基本方面來講,就是圍繞應有與現有的關系進行的。第一,人的應有與現有的關系貫穿在馬克思的全部著作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基本評價是:現存制度的唯一原則是“輕視人,蔑視人,使人不成其為人”因此,必須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馬克思渴望和追求著人道理想,因而竭力批判現存的制度以及這一制度所產生的非人性現象。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完成了批判塵世中的自我異化的任務,力圖追求幸福、自由、每個人的全面發展這些人類的偉大理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還提出人類解放、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理想原則。從這些著作中的人學思想可以看出,馬克思一生所關心的首先是人應是什么,人如何從人的現有走向人的應有:第二,只有在批判現實世界中,才能提出切合實際的理想。馬克思主張“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即在批判現存的一切中來探討“向何處去”的問題,來發現未來世界。這里的“舊世界”有兩個本質方面:一是舊的政治制度;二是這種舊的政治制度所帶來的人的本質和價值的喪失。這實際上是說:要把未來社會的理想建立在對現有舊的政治制度和現實人的本質喪失之剖析的基礎上:其實,馬克思提出的人類的理想,是以對人和社會現實及其規律的科學分析為依據的,是以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矛盾和它的客觀發展趨勢的分析為基礎的,是以對現有的社會條件的認識為前提的。第三,要實現“應當”的理想,必須把它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提出并探討了人的應有與現有的問題,但他們卻認為,只要具有善良意志,就能克服現有社會的弊病,從而使人和社會趨向理想。這里,他們把注意力集中于內部世界,試圖讓社會現實保持質上的原封不動。在馬克思看來,從個人的理想出發必然地必然陷入純粹的理想主義,進而必然帶來虛無主義,要使理想具有客觀內容,使理想變成現實,就必須把它置于現實的基礎上。由此,馬克思改變了自己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從個人出發改變為從社會、階級、人類、集體和“聯合體”出發;從人的本質出發改變為從社會關系出發;從理想出發改變為從現實出發。
五、目的與手段的統一
馬克思人學從現實的人出發,用科學與價值統一的方法,研究無產階級的生存境遇和發展命運,從中揭示了他人學追求的目標和手段,即通過研究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和現實物質條件,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改造活動,使無產階級獲得解放,使個人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達到和諧一致,使每個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這旦充分表明馬克思人學注重的是“階級性”與“人類性”的統一,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因素與和諧因素的統一,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
在18世紀到19世紀,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經濟或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以犧牲個人的全面發展為代價。具體來說就是:物對人的統治,人僅僅成為創造物質財富的手段,使人不能真正發展;資本占有勞動,人成為資歷本的奴隸,使人不能平等發展;機器支配人,人成為機器的一個零件,使人不能自由發展;分工限制人,使人不能完整發展針。對這些狀況,馬克思運用自己確立的科學方法,強烈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人生存、發展的悲慘處境心臟非人道境遇,期望建立一個每個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新社會。馬克思在描繪未來理想社會的一般特征是指出,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可見,在馬克思的人學視野里,未來的新社會不是物對人的統治,而是物為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最高目的服務,人能獲得真正的發展;不是資本占有勞動,而是勞動占有資本,勞動者能獲得平等的發展;不是機器支配人,而是全面發展的人駕馭機器,人能獲得自由的發展;消滅了舊式分工,人能獲得完整的發展。總之,不是物的原則占主導地位,而是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的原則占主導地位,后者才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和本質特征。
實際上,馬克思的人學所追求的就是:通過對社會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分析與揭示,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發展規律的研究,通過無產階級革命,為無產階級以及每個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指明方向和道路,把人類能力的全面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社會和自由王國的目的本身。所以,無產階級解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一致,每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在馬克思人學中占據目的地位,是馬克思人學追求的根本目標。這里,馬克思既注重無產階級從“異化”和“物化”的境遇中獲得解放,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同時又顯示了馬克思的解放全人類和促進人類能力發展的人學旨趣,具有開放的人類性;既從社會發展的動力因素方面注重每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又從社會發展的和諧因素方面注重無產階級的解放,注重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一致;既注重追求理想的目標,更關注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
[責任編輯:陳合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