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文化博大精深。老子的《道德經》蘊藏著豐富的和諧思想。其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深遠的歷史文化根基,彰顯著中國古代和諧思想的特色,值得我們積極借鑒。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和諧思想;現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2—0109-02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全面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體系,這既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新的實踐經驗的概括,是我們黨又一次重大理論創新。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值得我們從理論和實踐上全面而深入地去探索,其中包括從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去傳承和發揚前人的和諧思想。老子和諧思想,不僅對過去文明進程產生過積極的影響,而且對于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一筆難得的寶貴財富。
一、老子和諧思想的理論基礎
燦爛的中華文化,以其悠久的文明歷史和豐富的思想內涵,獨具特色地屹立在紛繁多變的世界民族之林。時至今日,再觀華夏文化架構,我們仍然不能不嘆服道儒佛在中國歷史進程中交相輝映,精彩紛呈的格局和影響。中國文化巨匠魯迅曾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老子作為中國古代哲學大師和圣人,以其獨有的“道”、“德”思想,為中華民族的發展鋪墊了雄厚的思想根基和嶄新的人文天地。歲月悠悠,老子和他的《道德經》早已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成為繼《圣經》之后流傳最廣的著作。司馬遷在《史記韓非列傳》中記載:“老子者,楚苦歷縣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苦歷縣即今河南省鹿邑縣:老子任周守藏室之吏,是東周王朝掌管典籍圖書的史官。《史記》記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道德經》是老子留于世人最偉大也是唯一的巨著,是老子在綜合繼承中國殷商以前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在西周末期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命題基礎上,以“道”為核心提出來的經典。《道德經》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主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為和”,“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道化生萬物,是萬物之母。道化生萬物的過程,是由道生出陰陽二氣,二氣不斷交沖,互相激蕩,形成一種和諧狀態。“和實生物”,天地萬物只有在“和”的境界中才能生發運化。老子創建了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系統探討世界在“始源”問題上的哲學理論體系:它涵蓋了自然、社會和人生領域,融政治哲學、生活哲學、軍事哲學、生態哲學等門類學科為一體,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和”最高的統一性,闡明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相統一的終極理論,體現了人類高度的思想智慧。作為老子思想核心的“道”被描述為“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宇宙萬物之總稱。因此,從“道”中能夠化生出時間和空間,物質與精神,運動與靜止,生命與文化等一系列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本身的“道”的載體。而圍繞人生為目的的和諧思想、言行和精辟論述,使《道德經》成為古往今來人類教科書的經典。因此,足見老子思想的大智慧對人與自身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及人與自然和諧所具有的特殊意義。
二、老子和諧思想的豐富內涵
老子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老子立足于春秋末期自然、社會、文化和人類生存狀態,運用不同于他人的獨特思維方式,著立內涵深邃、外延廣博、體系嚴謹的文化巨著《道德經》,蘊藏著豐富的和諧思想。
1、老子倡行“和”的存在方式。《道德經》第二章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這段話是對“對立統一”法則的集中概括,涉及六對矛盾: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音與聲,高與下(低),前與后。這六對矛盾可用一個詞語“相反”來概括。另外老子用“相生”“相成”“相和”“相隨”等詞語來回答這一問題,這些詞語雖然用字不同,但內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可用一個詞語“相成”來概括:因此,上面那段文字表達的是“相反相成”之意,或日“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則。而“相反相成”“對立統一”乃是“和”的存在方式。由于“和”表現為“對立統一”,故《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云:“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所謂“挫其銳”,意在使“銳”變為不“銳”;“解其紛”,是使“紛”變為不紛;“和其光”,是使“光”與不光協和起來;“同其塵”,是使“塵”與不塵(即清高)協調起來。其途徑正是通過“對立”而達到“統一”,而“統一”正是“和”的存在方式。
2、老子揭示“和”在事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中的“道”乃是世界萬物的最高本體,“一”由“道”所生,“二”由“一”分化出來,“三”“參”,通假,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為和,”構成陰陽相生相克(矛盾統一)的狀態。因此,在西周末年史伯曾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命題:后來《黃帝內經》也提出“陰陽和,萬物生”的道理,都是對老子思想的具體闡發。
3、老子把“和”的觀念用于指導家家庭倫理。《道德經》第十八章有云:“六親不和,有孝慈”,其意思是說,若六親(父、子、兄、弟、夫、婦等六種血親關系)不和睦,乃有“孝”、“慈”等道德規范的約束,窺其本旨乃強調家族內六親和諧的重要性。在老子看來家族內實現了六親和諧,則“孝”“慈”之德就無從顯現了。可見,老子的“和”在家庭倫理中的重要作用,這對于推進社會和諧無疑有其積極意義。
4、老子提出“和”在體能素質中的作用。《道德經》第五十五章日:“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日常……”其意是說,精氣(韓非曰:身以積精為德)充沛的人,可同嬰兒相比。嬰兒終日啼哭卻不因氣逆而啞,這是呼吸和諧之故,也是“和”充滿至極的表現,老子認為,人體內有上藥三品——“神”、“氣”、“精”。“精者,氣之清也”只有“抱神固精”,才能達到血氣調“和”,才符合常道,顯然,這里所講的“和”具有養生意義。
5、老子強調“和”在處理人與自然及社會關系方面的重要作用。老子崇尚自然,主張遵循客觀規律,人應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提出了“與天和”、“與人和”兩大概念。“與天和”指的是人與自然和諧,旨在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與人和”指的是人與人的和諧,旨在協詞人與社會的關系。道家認為“陰陽不和,寒暑不時,以人傷庶物”;“與人和者,謂之人樂”,如果不能“與人和”,就難免出現人禍。“妻妾不和,長幼無序,庶人之狀也”。為此,“應生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后調理四時,達到“太和萬物。”道家的這些觀念既包括實現社會和諧的理想,也包括實現自然和諧的價值取向,都是促進社會和諧與自然和諧的必備條件。
三、老子和諧思想的現代價值
老子和諧思想,精深博大,意念無窮,充分體現了天、人、自然合一的法理。
1、身心和諧,完善人格——“修之于身”。社會是由個體組成的,個體的身心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前提基礎。在現代人的生活旋律中,時常受到競爭、壓力、困難、逆境的困擾,導致人的心理失衡,心靈孤寂。而道家文化中的人生觀念和哲學智慧,能給人以心理上的撫慰和調適。現代社會,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競爭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也會時常反映出人們心理的不平衡,道家哲學思想文化中的“弱勝強”,“柔勝剛”;“圣人不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都能起到撫慰調適人們心靈的作用。《道德經》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用真”的理念,喚醒人們從自身做起,以修身證得大道,修心修行完善人格。老子曰“我恒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儉”即儉樸節約。有道是以“儉”為寶,心“儉”不奢,以“儉”養德,心不貪求;“知足常富而不辱,知止常安而不殆。”老子的“上善若水”,將人最好的善德比作水的品德和情懷,希望人們能像水那樣,滋養萬物而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不爭大;像水那樣隨處而安,清靜自守;像水那樣能施予萬物,仁愛有加;像水那樣能通融萬物,從而健全人的心身,維護和諧,促進和諧。
2、善待萬物,關注環境——“與天和”。在生態平衡日趨嚴重的今天,老子的“道法自然”、“與天和”的思想顯得特別有意義。當今世界,人成了主宰世界的主體,人們正毫無顧忌地對大自然進行瘋狂掠奪,為所欲為,從根本上改變了天、地、人之間的平等和諧關系。目前,全球人口已達65億。每年人們把數十萬種有毒的物質排注于大地、河流和海洋中,有害氣體釋放到空中,使得水、陸、空中的輻射量大增。有人研究,石油原本不是生來給人做燃料的,這種液體物質在地心里,有平衡地球自轉的物理作用,如果一旦抽光、燒光,地球就需要“換油”,到那時也許地球的末日將會來臨。再說釋放到空中的有害氣體,污染動植物等飲食資源,又反過來毒害人類自身。大自然已經用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旱災、水災和大規模傳染病等多種反常自然現象,不斷向人類警示:只有善待萬物,善待自然,大自然才能善待人類,人類才能善待自身。
3、慈愛寬容,和善友愛——“與人和”。老子主張“挫其銳,解其份,和其光,同其塵”,意在謀求“與人和”。“怨而不生而上下和”,“與人和者,謂之人樂”,把“與人和”作為“人樂”的前提,表達了“與人和”的價值取向。“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圣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教導執政者不能有私心,應以百姓之心為心,熱愛百姓,為民服務。但是,百姓之心有善與不善,信與不信之分,各有所思,反映不一。為道者,都一樣對待他們而不棄人,一切言行以百姓的利益與幸福為準,順遂其性,而求醒悟,使百姓樂于接受,同善同德,同信同德,“家和,國寧,才能出現和諧社會,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一片祥和。”學會和諧之道,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社會矛盾。縱觀社會現實,由于各人的職業不同,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多樣化,社會成員之間經濟收入不可避免存在種種差距,這就必然帶來這樣或那樣的矛盾。由于事物發展的不平衡性,無疑有一部分地區或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些先富與后富之間,客觀上就存在著矛盾。對于這些矛盾,除政策上予以宏觀調控外,經濟上對那些發展緩慢的地區或特困人家予以物質幫助或技術上援助,同時還應當運用傳統文化中的“中和之道”與和諧思想,啟迪人們發揚社會主義道德,推行誠信友愛,幫貧濟困,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協調各種關系,實現人際和諧,保持社會安定團結,促進全社會和諧發展。可見,老子描繪的“甘其食,安其居,樂其俗”的和諧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疑起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責任編輯:黎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