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持續消費既是循環經濟的基礎,也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目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面臨著企業生產目標與可持續消費目標不一致、生產能力與可持續消費能力不匹配,資源回收產業與可持續消費不適應等方面的矛盾,這些矛盾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障礙??朔@些障礙的關鍵是制度建設,包括將資源和環境成本內化的價格制度、生產者和消費者責任延伸制度、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激勵制度等。
[關鍵詞]循環經濟;可持續消費;制度
[中圖分類號]F0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2-0032-03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理念和發展模式已經提出幾年了,但是,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基本上還停留政府推動階段,發展循環經濟遠沒有成為眾多企業和全社會的自覺或普遍行為。那么,現階段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一般說來,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做好三個層面的工作,即企業層面的循環式生產,產業層面的循環式組合,社會層面的可持續消費。目前,從企業層面對如何發展循環經濟探討的比較多,從社會可持續消費層面對循環經濟的探討的則比較少。從可持續消費視角看,我國存在著生產目標與可持續消費目標不一致、生產能力與可持續消費能力不匹配、資源回收利用產業與可持續消費不適應等方面的矛盾,這些矛盾成為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性障礙。
一、可持續消費對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市場經濟是消費導向型經濟,消費水平、消費方式、消費習慣、消費環境等因素對生產具有重大影響作用??沙掷m消費作為一種全新的消費模式,對發展循環經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可持續消費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
按照聯合國環境暑的解釋,可持續消費是指“提供服務以及有關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小,從而不危及后代人的需要”。按照國內著名學者吳季松的觀點,“循環經濟就是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廢棄的全過程中,實現廢物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線性增加的發展,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p>
從內涵上看,循環經濟和可持續消費的本質是相同的:二者都以不破壞后代人的生存條件為前提,都以減少經濟發展和消費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為基本準則,都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為最終目的。
從原則來看,可持續消費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這是因為,循環經濟每一項原則(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的貫徹落實都必須建立在可持續消費的基礎之上,發展循環經濟必須以可持續消費為前提條件。
減量原則(Reduce)要求我們不僅要減少進入生產流程的物質量,而且要減少進入消費過程的物質流量。在消費領域,減量化要求節約消費和適度消費。節約消費是指在消費中盡量做到節省和節減,包括節能、節水、節電、節材、節地等等,不鋪張浪費,不追求奢華;適度消費是指消費量不能超出消費品的生產水平以及資源和環境容量。是適應國情國力、生產發展水平和自然資源稟賦的一種消費狀態。從生產與需求的相互關系來看,消費領域的減量化對發展循環經濟更為重要,這是因為,消費是生產的動力和最終目的,廠家的生產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的,如果不能從產品末端減少物質產品的需求,也就不可能從源頭上減少物質產品的投入。再用原則(Reuse)要求延長產品和服務的使用時間,減少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廢棄物的產生,防止資源和物品過早成為垃圾。它既是對生產行為的客觀要求,也是對消費行為的客觀要求。從消費方面看,再利用要求人們多次以及盡可能多種方式地使用人們所買的東西。盡可能多次或多種形式利用產品和包裝容器,而不是用過一次就扔掉,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通過再利用,人們可以防止物品過早成為垃圾,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期限。再循環原則(Recycle)是指生產出來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其目的是減少廢棄物最終處理量,緩解垃圾無害化處理的壓力。再循環原則要求消費者改變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將垃圾分類回收,使其循環再生,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2、可持續消費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可持續消費是循環經濟在消費領域的實現形式,它通過消費者的“環保選購”對企業生產產品的原材料獲取、產品生產方式和過程、消費過程以及消費后處置提出符合環保的新要求。
市場經濟是需求導向型經濟,消費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直接動力,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和購買行為對企業生產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取決于消費者的偏好。可持續消費遵循的原則是“環保選購”,每個消費者都帶著環保眼光去評價和選購商品,審視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會不會給環境造成污染。消費者用自己手中的“貨幣選票”,看哪種商品符合環保要求,就選購哪種商品,這樣它就會逐漸在市場上占有越來越多的份額;哪種產品不符合環保要求,就不買它,這樣它就會逐漸被淘汰。只有當消費者環境保護意識增強了,可持續消費習慣形成了,大家都來自覺抵制環境污染大、資源消耗多的商品,自覺選擇綠色產品或環境友好型產品,生產者在強大的市場約束面前,才能真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自覺發展循環經濟。從社會集團消費來看,政府綠色采購具有消費規模大和市場帶動作用明顯的特點。通過政府龐大的采購力量,優先購買“綠色產品”和“生態產品”,優先采購通過清潔生產審計或通過IS014001認證的企業產品。率先垂范,在政府辦公用品方面注重節約和重復使用,集約消費,以此來推動企業改善生產行為,進行清潔生產,并推動全社會循環經濟的發展。
二、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障礙
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更正式的說,制度是人設計的,決定人際互動結構的約束?!敝贫鹊幕咀饔镁褪且幏度藗兊男袨榧捌湎嗷リP系,減少交易費用,降低不確定性,把阻礙合作的因素減少到最低限度。制度提供激勵機制,有效的制度能使個人的效益率不斷接近社會的收益率,其實質是使經濟主體所付出的成本與所得的收入掛鉤,防止他人搭便車。
如前所述,可持續消費是既是循環經濟運行的基礎,也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但是,由于目前我國在資源產權制度、生產者和消費者責任制度、綠色消費激勵制度等方面還存在著嚴重缺失,我國實施可持續消費還面臨著企業生產目標和消費目標不一致、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不匹配,資源回收利用產業與可持續消費不適應等方面的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障礙。
首先,生產目標和可持續消費目標不一致。從現實來看,經濟生活中往往表現出生產目標與消費目標的矛盾。從消費目標來看,可持續消費要求消費者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使消費盡量節約化、減量化。它要求消費者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和期限,減少生產中廢棄物產生,防止產品過早成為垃圾。這與企業以利潤最大為目標的經營理念是相矛盾的。眾所周知,企業的生命力在于創新,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不斷地開發新技術,推出新產品,致使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新產品要銷售出去,其前提條件是消費者快速淘汰老產品。為了做到這一點,很多生產廠家擯棄牢固結實、經久耐用的理念,改為輕便快捷、方便實用,甚至制造出許許多多“一次性”產品,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包裝”、“一次性牙刷”等等,這些“用了就扔”的“一次性”用品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使垃圾量劇增,與此相適應,廠家不惜血本,運用各種營銷策略,通過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手段,拼命地制造“消費時尚”,誘導消費者過度消費、提前消費、快速淘汰,顯然,這些行為與循環經濟所要求的可持續消費是背道而馳的,
其次,生產能力與可持續消費能力不匹配。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這里的匹配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生產廠家具備實施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的能力,能夠向市場源源不斷地提供綠色產品和環保服務。二是消費者具有可持續消費能力,不僅要求消費者具有“綠色選購”的文化素質,而且具有綠色消費的經濟實力,擁有充足的綠色產品購買力。
從生產能力來看,面對越來越嚴格的環境和資源約束,很多企業已經認識到了環境競爭力的重要性。紛紛開展清潔生產審計和IS014000環境體系認證工作,企業按照清潔生產的要求,改進生產工藝,采用中水回用、減少物料投入和廢物排放、集中供熱等工藝,構建企業內部資源、能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從源頭上節能降耗。或者利用生物技術開發對環境無害的產品,或者是為發展清潔生產而改進操作規程和管理方式。例如,江蘇省常熟市率先在全省創建生態市,目前已有32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計,有4個中國環境質量產品,42家企業通過IS014000認證。又7個有機食品,38個綠色食品,77個無公害綠色產品。隨著清潔生產技術的日趨成熟,隨著國家各項循環經濟政策的逐步落實,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生產能力越來越強,綠色產品和綠色服務正在大規模源源不斷地涌向市場。
從消費層面看,經濟學認為,有效需求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購買欲望,二是購買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可持續消費作為一種消費模式,需要消費者具有消費綠色產品的欲望和實力。從購買欲望來說,這里存在著個人效用和社會效益的比較問題,消費者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能夠實現個人效用最大化。如果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個人要付出更多的貨幣成本。如果消費者要將垃圾分類回收,則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勞動成本,而由此所產生的收益并非個人獨享,更多的是公共效益。從個人消費效用最大化這一信條出發,一般消費者肯定會選擇非綠色產品或拒絕將垃圾分類,除非消費者具有較高的生態文明素質。但是,目前我國普通消費者綠色價值觀、綠色倫理觀和生態文明素養都比較淡薄。對綠色產品的購買欲望顯然是不強的。
從購買能力看,綠色產品大多采用高新技術材料制成,成本和生產工藝以及市場開拓費用也比較高,并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因而價位一般比較高。但是,目前,占居民大多數低收入階層購買力還比較低,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更關注的是產品是否價廉,是否質優,是否實用,而不是產品是否環保。受收入水平的制約,廣大低收入階層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也不足。
再次,資源回收利用產業與可持續消費不相適應。如前所述,可持續消費和循環經濟的一項共同原則是再用原則(Reuse),再用原則要求延長產品和服務的使用時間,并盡可能多次使用,經過多次使用后實在無法避免而產生的廢棄物,應分類回收利用,使其循環再生,進可能轉化成新的資源和產品,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消費領域的再利用需要生產領域的資源回收利用產業作為支撐。
但是,由于我國資源回收利用產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企業利用廢舊物資的成本往往比購買新的能源或物資價格還高,為了節約成本,企業寧愿采用初次資源而放棄再生資源。目前,我國既沒有關于再生資源管理的基本法規,也缺乏針對不同品種廢舊物資的管理辦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工作主要靠政策和行政手段推行,這就使得我國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處于一種被動和比較落后的狀態,造成了大量的再生資源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近年來我國需要報廢和回收處理的家用電器、廢舊干電池、廢舊電腦、廢舊輪胎、廢紙、廢包裝、廢塑料、廢舊電子產品、廢玻璃、建筑廢物、廢舊汽車及其配件等數量大幅度上升,廢棄物資源被隨意棄置和低級利用的情形比比皆是。每年可綜合利用的固體廢棄物和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中,沒得到回收利用的價值達500多億元。每年大約有500萬噸左右廢鋼鐵、20萬噸廢有色金屬、60多億支廢干電池、1400萬噸廢紙及大量廢塑料、廢玻璃廢橡膠等廢舊物資沒有回收利用。我國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率僅相當于世界先進水平的30%左右,每年有超過千億元的財富正從垃圾中流失。這種狀況制約了循環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國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相當嚴重。
三、加強制度建設.破解生產與可持續消費的矛盾
1、建立將資源和環境成本內化的價格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資源性產品價格偏低,其價格僅僅考慮了資源的開采或獲取成本,而沒有考慮資源使用而帶來的外部性成本和收益。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建立起資源環境價格體系,把資源開發對生態影響的成本、開發導致污染的治理成本、生態環境補償成本、環境質量維護成本、環境技術開發、治理工程建設及設施運營服務費等內容納入到資源價格體系中來。以此來迫使企業對資源利用的“減量化”。
此外,要明晰資源產權,在此基礎上通過制度建設將企業生產過程的社會成本內部化。我國由于缺乏明確的環境資源產權制度,一些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過度使用不屬于自己的環境資源,通過過量排放,過度消耗,縮短產品壽命周期,過度廢棄等手段把本應自己支付的環境成本轉嫁到別人身上來增加自己的盈利,使私人成本社會化。政府應通過污染受害者賠償制度,訴訟制度,征收高額排污費制度、誰污染誰付費制度等將企業生產過程的社會成本內部化。
2、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我國生產者責任制度長期以來局限在生產領域和售后服務領域,并沒有向廢棄物產生和處理階段延伸。企業只管生產和售后服務,至于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則交給政府環保部門。廢棄物產生的多少,廢棄物處理費用的高低與企業沒有直接的關系。這是企業生產行為(縮短產品使用壽命,使其快速成為垃圾,甚至生產出眾多的“一次性”產品)和可持續消費(‘減量化’和‘再利用’)相矛盾的癥結之所在。因此,必須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使生產者的不僅負責生產出產品供人們消費,還要承擔廢棄物產生和處理的一切費用。在這方面,德國、丹麥、荷蘭的經驗可以借鑒。為了促使企業做到“減量化”和“再利用”,德國先后頒布了《垃圾處理法》、《避免廢棄物產生及處理法》《關于容器包裝廢棄物政令》等法律,要求生產者必須生產出垃圾盡可能少的產品,即耐用、多用途、易修理或方便再利用的產品。采用收費、押金等經濟手段來促使包裝廢棄物減量化。丹麥很早就對包裝、容器強制實行押金回收制度。并對于塑料容器、紙杯、紙盤等一次性飲料容器征稅。荷蘭則實行制造商產品招回和再制造制度,1966年飛利浦公司提出:“下一代產品的原料,就在消費者手中?!币饧匆屜M者消費后的廢棄物,最終又變成新產品的原料。
3、實施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激勵制度
綠色生產會加大企業的生產成本,綠色消費會增加消費者的貨幣支出,但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所產生的環境效益卻是公共的,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性,這種成本和收益的不對稱是阻礙循環經濟發展的又一制度障礙。要解決這一問題,政府必須針對綠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通過優惠政策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多付出的成本予以補償或獎勵。為此,政府必須建立綠色財政政策,通過財政貼息、稅前還貸、減免稅收、貸款擔保、技術改造資金安排鼓勵企業實施綠色生產。例如,江蘇省常熟市政府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典型區域和企業進行獎勵,三年共獎勵了1500萬元。此外,政府可以通過綠色產品價格補貼、綠色消費信貸、集團采購時綠色產品優先購買、設立綠色消費專項獎等方式鼓勵綠色消費。
4、建立消費者責任制度
從我國已有的法律體系和社會輿論來看,一般把消費者視為弱者,對其規定的權利比較多,責任規定比較少,對消費者的畸形消費、奢糜消費約束不力。在資源和環境危機_日益加劇的今天,法律不僅應該尊重公民的消費自由和權利,還要強調公民對環境、資源的責任和義務,應通過建立消費者責任制度,對過度消費做出必要的限制,對畸形消費實行必要的懲戒,對浪費行為進行必要的制裁。同時對節約消費、適度消費、健康消費行為進行必要的獎勵。通過獎勵和懲罰機制使消費者拋棄貪大、求全、奢侈、浪費的消費習慣,選擇與循環經濟相適應的可持續消費行為。
[責任編輯:孫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