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社會正處于快速轉型的過程之中,“和諧社會”的提出正是為了解決社會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出現的不和諧現象,這與社會學的產生在背景上具有相似之處。涂爾干的社會團結理論典型地代表了西方社會學家對和諧社會的理解和認識,了解社會團結理論與“和諧社會”理論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有助于我們對“和諧社會”內涵的把握,涂爾干對兩類社會團結的界分使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傳統和諧社會與現代和諧社會的區別。
[關鍵詞]社會失范;社會團結;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C912 [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2-0046-03
涂爾干(Emile Durkheim)生活與著述的時代恰值西歐各國社會轉型時期,工業化的進程推動了經濟結構、社會關系和文化價值觀的深刻變遷,傳統的價值觀念、信仰乃至社會關系與社會秩序都受到了強烈沖擊:如何童建社會秩序便成為這一時期學者們研究的中心,涂爾干與同時代的韋伯(MaxWeber)是其中最為杰出的代表??梢哉f,無論是韋伯的“諸神之爭”還是涂爾干的“集體意識衰落”都反映了西方社會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所出現的深刻危機。盡管他們的社會學理論代表了社會學的不同發展方向,但都是為解決西方社會危機所做的努力,這些理論也對社會學的發展產生了關鍵影響。涂爾干更被視為社會學真正的創始人,他的社會團結理論也發啟了當代主流社會學的整合理論。此后,消弭社會沖突、恢復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和諧就成為社會學的主題,這使得社會和諧的問題與社會學的研究之間呈現出一種密不可分的關聯。本文在對涂爾干的社會團結進行評述的同時,討論了社會團結與和諧社會的異同。
(一)社會失范與社會團結
涂爾干認為十九世紀的歐洲社會是一個對“占有行為”缺少規范或者制度化程度差的社會,經常處于社會秩序混亂的狀況,涂爾干用社會失范(anomie)來概括這種狀況,而與此相對應的社會狀態即是社會團結。涂爾干的社會團結是指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問的協調、一致、結合的關系。涂爾干在《社會分工論》等著作中集中探討了諸如眾多的個人如何構成一個有秩序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如何達成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社會共識等問題。這些討論面對的是社會失范,目標則是社會團結。
涂爾干從“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角度討論了歐洲社會出現失范的原因,他認為個人與社會之間聯系的脆弱性是社會失范的根源所在,在對其所處的社會進行了深刻分析以后,涂爾干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導致了社會失范的出現:第一,個人欲望在現代社會結構中的急劇滋長,這一方面是因為工業化的發展使得傳統規范失去了約束作用,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個人的發展,會使得他們要求更好的生活條件何渴望實現更理想的目標。第二,現代社會無法滿足所有個人的欲望。第三,社會的驟變使個人欲望失去社會約束,使社會出現危機和動亂,其中經濟危機則是社會動亂的首要根源。涂爾干進一步指出,現代社會的這些矛盾和問題都“來自與高度分工相聯系的正在增長的異質性與個性”。
不過,涂爾干同時認為現代社會里的社會團結也是建立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之上的,因為社會分工所產生的相互需要和彼此協調是社會團結的基礎,對此,涂爾干曾經這樣發問“為什么個人越變得自主,他就會越來越依賴社會?為什么在個人不斷膨脹的同時,他與社會的聯系卻越加緊密?盡管這兩者看似矛盾,但它們亦步亦趨的活動卻是不容辯駁的事實。”涂爾干認為這種看上去非常明顯的矛盾現象最后得以解決乃是“伴隨著勞動分工的迅速發展而產生的。”涂爾干的邏輯是:分工越細,個人對社會的依賴就越深,個人的行動越專業化,其個性也就越鮮明,社會部分的個體化越鮮明,社會的整體性也就越大,因此分工是社會團結的基礎。
當然涂爾干并不認為分工能自然而然地導致社會團結,因為在現代社會里分工及其所帶來的影響同樣會造成對社會團結的威脅,這主要表現在:“第一,是高度分工的個人與群體活動相互緊密配合不夠。第二,是與高度的分工相聯系的正在增長的異質性和個性。第三,階級制度與外在的不平等。”如果由社會分工所產生的力量不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威脅,從而促使人們結合成為一個社會整體的話,那么社會團結便不會出現,而且會出現“失范”。
在涂爾干生活的時代,由于社會分工所產生的維系人們成為社會整體的力量還相當的脆弱,因而也就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失范”,即“對‘占有行為’的調節缺少規范和制度化程度差的社會,常常處于缺少規范與喪失整合的狀態?!边@使得社會沖突和矛盾大量出現。
對于如何解決和防止社會失范,涂爾干也開出了自己的處方:“道德化”、“組織化”以及創建社會中間團體,其內容主要如下:第一個途徑,即“道德化”,包括依靠社會權威,制定各個階段欲望與目標的上下界限:以及培養普遍的道德意識,使人們尊重與接受社會確定的界限兩個過程。第二個途徑是“組織化”,是指通過建立完善、理智的組織把個人整合于社會架構和群體之中以控制社會的經濟活動。第三個途徑是創建政府與個人之間的中間團體以解決孤立的個人與全能的政府之間所可能發生的直接沖突,
(二)機械團結與有機團結
在對社會團結的一般含義進行分析以后,涂爾干進一步把社會團結區分為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兩種類型。他認為不同的社會結構會產生不同類型的社會團結,簡單而言,傳統社會里出現的只能是機械團結,而有機團結則只能出現于現代社會。涂爾干對兩類不同的社會團結進行了界定:
所謂的機械團結是指建立在個人之間相同性與相似性特質基礎上的社會聯系。由于傳統社會中人與人沒有分化,因而社會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人與人之間保持著相同性和相似性,也就使得個人的行動總是自發的、不假思索的和集體的。機械團結是建立在社會中個人的相同和相似性特質的基礎上的一種社會聯系。它是以集體湮沒個性為代價的。其主要特點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甚小,集體成員具有類似的特質,情緒感受類似,價值觀類似,信仰也類似;由于人與人之間沒有分化,因而社會呈現高度的一致性;人與人之間保持相似性和相同性是以集體湮沒個性為代價的;個人的行動總是自發的、不假思索的和集體的;相互依賴程度低,社會紐帶松弛;社會與宗教結為一體,宗教觀念滲透了整個社會;它還有一個明顯的標志,是“鎮壓的權力”,即對差別性、異質性的強制壓抑。
而有機團結則是指出現在發達社會的團結,是建立在社會分工和個人異質性基礎上的一種社會聯系,其特征主要是:社會上個人與群體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并且差異不斷發展;社會分工錯綜復雜,社會的基本任務以各種曲折的方式由人們共同完成:專門化分工發展導致相互依賴性的增長。
對于機械的社會團結與有機的社會團結之間的區別,D·P·約翰遜總結如下:
顯然,在社會分工日趨細密、個人分化趨于顯著的現代社會里,機械團結實際上是沒有可能出現的,因為機械團結是以建立在強烈的、共同的集體意識基礎上的,集體意識影響和左右了個人意識的大部分,社會強制支配了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的大部分,因而涂爾干的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實際上又可以區分為傳統的社會團結和現代的社會團結。
總而言之,涂爾干的社會團結是建立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之上的,其決定性的條件是集體意識的形成。在兩類社會團結中,機械團結淵源于相似性,而有機團結則來自于異質性,兩類社會團結的基礎完全不同,甚至根本對立。而涂爾干的最終目的毫無疑問是在現代社會里實現有機的社會團結。
(三)和諧社會與社會團結的比較與啟示
目前,涂爾干的社會團結理論被廣泛運用于對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社會失范的分析,他對社會團結內涵的描述和類型的劃分對我們認識和研究“和諧社會”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顯然,分析社會團結與和諧社會兩個概念之間的異同對于我們深化對“和諧社會”內涵的認識無疑具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從背景上看,涂爾干提出社會團結理論是在歐洲工業化時期,社會轉型并不是社會沖突根本原因,根源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才是社會沖突的根本原因。而“和諧社會”的提出則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事業處于高潮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各項事業都處在欣欣向榮的發展過程中。
不過,二者在背景上也有一些相似之處。涂爾干時代的歐洲正處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過程中,社會轉型帶來了大量的社會沖突與社會矛盾,社會失范由此出現。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利益關系和利益結構大幅度調整,社會階層結構不斷變化,由此出現了大量的社會沖突。社會學的研究表明,在社會轉型的特定時期,社會矛盾和沖突的出現帶有一定的必然性。
其次,從內容上看,涂爾干的社會團結理論是較為純粹的社會學理論,而相對來說,“和諧社會”則更多的是一種社會發展的現實構想。二者相比,“和諧社會”理論建立在對中國現實社會的認識的基礎之上,其內容更為廣泛,目標更加可行。而涂爾干的社會團結理論則建立在對歐洲社會在社會轉型中所出現的社會失范進行的理論分析和探討,具有更多的學術意義。
這兩種理論在內容上的共同之處表現在,“和諧社會”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與涂爾干的社會團結的內涵基本上是一致的。
再者,涂爾干把社會團結區分為機械團結與有機團結。而我們則依據和諧社會的產生方式、存在基礎等把“和諧社會”區分為傳統的和諧社會與現代的和諧社會,這兩種區分具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我們所說的傳統的和諧社會主要是指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些比較鼎盛的時期,比如唐朝的“貞觀之治”等,它在社會基礎、經濟生產方式、政治和社會的管理體制乃至于文化價值觀念等方面與涂爾干所說的機械團結存在著相類似的特點,比如專制的政治強權、農業生產為主的經濟方式等等。同樣,現代的和諧社會則主要是指能夠與現代社會、現代經濟和現代生活相適應的一種良性運行的社會狀態:這與涂爾干所說的有機團結又具有異曲同工之處。
我們所要建設的無疑是現代的和諧社會,它與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傳統的和諧社會不僅在社會制度完全不同,而且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的重要區別:其一,傳統的和諧社會是建立在低水平社會分化的基礎之上的,是僵化的、脆弱和剛性的,只能靠專制強權來維持,其穩定與和諧往往是以犧牲社會發展作為代價實現的。現代的和諧社會是民主與法治的社會,是建立在社會長期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因而是平衡、協調的,具有可持續性。其二,傳統的和諧社會是少數人統治的社會,因而社會的和諧往往建立在抹煞大多數人個體特性的基礎上,所以不可能激發普遍的社會活力,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F代的和諧社會是多元分化的社會,是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個人利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是一種彼此依賴、相互協作的關系,因而能夠充分激發社會的活力,是一種公正的和諧與平衡。
這樣,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具備以下特征:“第一,社會公正。這是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和諧社會的其他特征都是從這里引申出來的。第二,社會各個階層之間應當保持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一些階層的利益增進不能以損傷其他階層的利益為必要的前提條件。第三,各個階層應當得到有所差別但恰如其分的回報。第四,社會階層之間應當呈現一種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的狀態。第五,穩定有序?!倍@種“和諧社會”才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方向的。
無庸諱言。我國社會發展已經進入關鍵的歷史時期,歷史的經驗表明在現代化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會出現一個矛盾的多發期,因而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和問題。正確面對這些矛盾、沖突和同題,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正是我們在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準確理解和把握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就要求我們既要勇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勇于理論創新,也要求我們善于吸取借鑒他人和前人的經驗、教訓和理論。
[本文得到復旦大學亞洲中心的支持,項目代號(CHH3j48008)]
[責任編輯:陳合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