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對象在回答“您在工作中最常有的情緒是什么”時,給出的答案令人震驚,只有24%的人回答“愉快”,33%的人回答“湊合”,“26%”的人回答是“疲憊”,還有8%的人回答“厭倦,想離開”。
2007年元月6日,上海公務員考試正式鳴鑼開戰(zhàn)。李玫(化名),那個曾在一年時間轉戰(zhàn)十省市,屢屢出現在湖南、北京、江西、江蘇、福建、浙江、湖北等多個考場的法學研究生,這一次也回到上海參加本地的公務員招考。李玫的經歷無疑成為公務員熱最有說服力的旁注。

選擇公務員作為自己的職業(yè),這些年輕人除了必要的專業(yè)知識儲備之外,他們還需要做哪些準備?身處“圍城”之外,他們對“圍城”內的職場環(huán)境、發(fā)展空間有多少了解?那些比他們更幸運,比他們更早成為公務員的年輕人,對自己的職業(yè)選擇如何評價,對職場環(huán)境能否適應?對于這一連串的問號,《決策》雜志開展的名為“年輕公務員職場適應感”的調查給出了答案。
適應期到底有多長
2006年9月,商務部一家下屬單位的公務員蘇明輝(化名)正式辭職,這位畢業(yè)于上海財經大學的年輕人在這家單位工作了5年時間。
“我已經能清楚地知道以后每天的生活了,就是不斷地重復前一天的工作。實在是太無聊了?!碧K明輝說。而在他跨入公務員門檻之前,他對公務員職業(yè)的認知僅僅“喝茶看報過一天”,事實上,他每天的工作卻是看文件,查資料,寫報告,接電話,繁重而瑣碎。
蘇明輝在商務部工作這5年,正處在他職業(yè)成長的“蘑菇期”。管理學有個非常經典的“蘑菇理論”,而蘑菇管理就是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方法:初學者被置于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跑腿打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這是每一個年輕公務員都必須經歷的階段。
《決策》雜志剛剛完成的“職場適應感”調查,215份問卷樣本覆蓋北京、廣東、四川、江西、安徽等省市,調查對象都是進入公務員隊伍十年之內的年輕人,省、市、縣、鄉(xiāng)四級公務員在接受調查的人員總數中分別占到19%、30%、47%和4%。
一個“蘑菇”是怎樣成長起來的?它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適應那樣一個“角落”?在回答“新人進入公務員隊伍后,他的職場適應期需要多長時間”時,53%的人認為“一兩年”,38 %的人認為需要“三至五年”,9 %的人認為需要6年以上時間。對這樣一個問題的不同回答,除了受個人特質,以及所處的環(huán)境復雜程度等因素影響以外,職場適應度是否會存在性別差異?省、市、縣、鄉(xiāng)不同級別公務員適應度差異又體現在哪些地方呢?
經過仔細分析后記者發(fā)現,女性公務員的適應期較男性長,44%的女性在一兩年內能夠適應,而對男性來說這一比例高達52%;而90%以上的男性公務員都能夠在5年之內適應職場環(huán)境,女性這一數據比男性低5個百分點。記者曾就這一差別求教有關專家,專家分析認為,工作后的5年,對女性來說是人生中變化比較大的階段,結婚、育子都可能導致女性公務員在適應期方面長于男性公務員。
而省、市、縣、鄉(xiāng)四級公務員存在哪些差異呢?記者在分析問卷結果后發(fā)現,省級公務員與縣鄉(xiāng)公務員相較而言,適應職場環(huán)境時間稍短,有64%人表示在一兩年內就能夠適應環(huán)境,而縣鄉(xiāng)公務員在這一選項上低近10個百分點。湖北省咸安市橫溝橋鎮(zhèn)黨委書記程傳利在接受《決策》記者采訪時曾感慨:工作在基層的公務員,比真正在省市機關工作的人所面臨的工作要復雜得多??h鄉(xiāng)基層公務員需要直接面對群眾,他們的工作更具有挑戰(zhàn)性;而省市公務員更多的是一些機關內部的事務性工作,對一個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來說,適應工作需要的時間自然短一些。
“蘑菇期”的壓力源
在西部某公司工作了兩年時間的小王原來就職于省委組織部,2004年辭職時引起了身邊很多人的不解。人們都說跟著組織部天天有進步,但是小王卻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選擇。在他看來,正是他在職場人際關系方面反應遲鈍,導致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法得到領導的賞識。而他下定決心辭職的原因具有一定的戲劇化色彩。
小王的一位領導生病住院,組織部安排他去醫(yī)院照顧,他空手走進了病房。雖然領導沒表現出不悅,但第二天其他同事去看護病人時都買了很多禮品,這才讓小王意識到自己的愚蠢,也把始終得不到領導賞識歸因為這一事件。與小王一樣,年輕公務員在工作之初的幾年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壓力。問卷結果顯示,36%的人認為壓力來自“工作繁重”;42%的人認為來自“發(fā)展空間狹窄,同年齡段公務員競爭激烈”,而認為“與單位里老人之間的代際沖突”給自己帶來壓力的有14 %,另有8%的人認為壓力主要來自“無法得到領導賞識”。
對于有42%的受訪者將壓力源鎖定為“發(fā)展空間狹窄”,有關專家認為這是個亟需引起關注的問題。如果將這一數據與另一調查內容結合起來分析,更容易理解當前年輕公務員的職業(yè)發(fā)展狀態(tài)。受訪的公務員中,35%的人認為選擇這一職業(yè)的初衷是看中其穩(wěn)定性,28%的人認為這一職業(yè)社會關系廣泛,辦事方便等,而另有37%的人認為其發(fā)展空間大,可以實現個人抱負。如果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析,這三個選項分屬不同的需求層次,即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這是一個由低到高的需求層次,也就是說更多的年輕人在選擇這一職業(yè)時就具有較高的自我實現的訴求。但是,他們的發(fā)展需求能否得到最大滿足呢?
當真正進入公務員隊伍之后,很多年輕人才看到現實與期望之間的差距,“發(fā)展空間狹窄”恰恰成為他們最重要的壓力來源。
但是,也有人對年輕公務員這樣的職業(yè)評價提出了疑議,有專家認為,目前,年輕公務員自我評價標準過于單一。特別是那些高素質、有抱負的優(yōu)秀人才跨入公務員這一門檻時,就將“履新高”的時間是否足夠節(jié)約,作為衡量自己人生腳步深淺的重要評價標準,而真正“入仕未必求升官”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壓力感直接導致了年輕公務員能否擁有健康的情緒投身工作,受訪對象在回答“您在工作中最常有的情緒是什么”時給出的答案令人震驚,只有24%的人回答是“愉快”,33%的人回答是“湊合”,“26%”的人回答是“疲憊”,還有17%的人回答“厭倦,想離開”。
“新人政治”與職場文化
職業(yè)成長期的年輕公務員,由于角色模糊儼然變成了一只只煩惱的大“蘑菇”,他們是否得到了“上一代”人很好的指導和幫助呢?
在對“上一代”人進行評價時,只有18%的人承認獲得過“老人們”的熱心幫助;還有13%的人認為他們只給新人分派任務壓擔子,沒有提供必要指導;更有20%的人認為他們比較精于算計,只愿意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但也有49%的人對“老人們”的態(tài)度表示理解,認為“辦公室文化”就是如此。
《決策》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年輕公務員與“老人”之間存在的“代際沖突”現象不容忽視。受訪對象反映較為集中的是“老人們不夠職業(yè)化”,“樂于扮演家長角色”,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會導致“代際沖突”?只有5%的受訪對象認為之所以出現沖突,是溝通不夠;而有高達57%的人認為是管理體制的原因,新人與老人之間“等級和資力的鴻溝不可逾越”;另有25%的人認為代際沖突很正常,“每個人一旦媳婦熬成婆自然頤指氣使”。
廣西工學院社會科學系青年學者鄭明懷,將年輕公務員所面臨的人際關系問題稱為“新人政治”,他認為,單位里的老人們憑借資力擁有一定的“隱性權力”,這種權力甚至可以轉化為現實的權力,足以影響到單位的決策。而年輕公務員“不知天高地厚”容易引發(fā)代際沖突。鄭明懷認為新人政治不僅會導致單位人際關系的惡化,更會導致年輕人對組織公共生活的疏離,“對此,僅僅從道德上譴責是不夠的,在既定的管理體制下,任何個人想要改變這種現實都無濟于事。”在他看來,一代又一代的“泛老人”缺乏對單位的責任心,認為單位發(fā)展得好不好與自己并沒有多大關系,因而排斥公共生活,對公共事務持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
“新人政治”是中國單位的一個毒瘤,這是鄭明懷旗幟鮮明的態(tài)度,那么,年輕公務員又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呢?
24%的受訪者認為,對年輕公務員個人發(fā)展來說,“新人政治”有利有弊,24%的人覺得這也是一種歷練,有好處;但大多數公務員對此表示擔憂,29%的人認為它會消磨年輕人的責任感,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而放在了處理人際關系上;另有35%的人明確表示,新人政治最大的危害是“會形成一種文化上的沿襲,當新人變成老人時,他們也會用同樣的態(tài)度對待新同事。”
新人政治到底會給組織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在接受調查的年輕人中,45%的人認為新人政治不利于構建和諧健康的組織文化。由此可見,將新人政治比做單位毒瘤的說法并非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