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國醫藥經濟處于宏觀經濟調整的第二周期,專項整治醫藥商業賄賂、整頓和規范藥品市場秩序、對藥品繼續進行調價、藥品招投標的改革、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推動醫藥經濟進入了良性循環軌道。撫今追昔,我們相信2007年將是一個變革之年,醫療體制的變革將從局部擴展到全局,會涉及到整個醫療和藥品體系的變革。本文用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與SFDA南方醫藥經濟所的最新統計數據,對我國的醫藥工業,尤其是上海的醫藥工業做一個統計與分析,希望能給上海有關部門領導和相關人士作參考之用。
1全國醫藥工業分析
1.1總體分析
2006年國家出臺了多項與醫藥行業息息相關的政策法規,也正是這些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了醫藥市場。2006年醫藥制造業累計完成比2005年增長15.4%,其中原料藥同比增長16.7%,制劑同比增長14.3%。雖然醫藥制造業全年實現利潤總額371.3億元,同比增加9.63%,但是其中化學制藥行業利潤同比增長為7.81%,制劑工業利潤增長率僅為2.34%,創歷史最低。
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和藥品價格一再下調的雙重壓力之下,2006年化學制藥行業虧損面達到25.4%,虧損總額進一步加大。受醫藥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制劑企業受沖擊尤其突出,制劑企業虧損總額同比增長42.2%。制劑工業實際上是真正體現制藥工業水平和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藥品的行業,沒有一定的利潤支撐,難以進行持續的科研開發投入,過低的利潤水平也增加了藥品質量和安全的隱患,這應當引起有關人士的高度重視。
2006年化學制藥行業出口交貨值累計實現356.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9%;其中,原料藥出口297.8億元,同比增長17.2%,制劑產品出口58.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8%。從2006年全年的出口情況看,原料藥出口穩中有降,而制劑出口自8月份以來較快上升,但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等結構性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轉。
1.2原料藥及制劑生產統計
原料藥生產:原料藥可分為24大類,按產量統計排列首位的是維生素類及礦物質類藥物(見表2)。若按同比增長率排序,前5位的大類是:皮膚科類、消毒防腐類、滋補營養類、診斷類及血液系統類,位居第13位后的大類同期比較均為負增長。
制劑生產:統計的制劑品種共分14種劑型,產量最高的是片劑,同期比較增長最大的是氣霧劑(見表3)。但產量排在前6位的竟然有5種出現負增長,這種情況不由得發人深省。
據統計,1998-2005年這7年間,醫藥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年平均遞增18%左右;實現利潤年平均遞增約20%;化學原料產量突破百萬噸;國內醫藥市場銷售年平均增長幅度為15%左右。但是2006年的醫藥工業統計數據給了人們一個警示:隨著國家各項有關醫藥政策的出臺和制度的執行,醫藥工業雖是一個朝陽行業但競爭將更為激烈。
2上海醫藥工業分析
2.1總體分析
根據S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統計報道,2006年1-11月上海市醫藥工業總產值、工業銷售產值、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成本和利稅總額均在全國排名第5位,同期比較增長率分別為6.31%、10.83%、12.15%、12.35%和9.29%;新產品產值、管理費用和出口交貨值排名均為第4位,同期比較增長率分別為11.66%、12.17%和31.89%;利潤總額排名為第6位,同期比較增長率為7.77%。
納入統計的上海醫藥工業企業共有321家,數據顯示有85家企業虧損。99家化學工業企業中,有31家虧損。在化學工業企業中有62家為化學藥品制劑工業企業,卻有21家虧損。此外被統計的38家中藥工業企業中有6家虧損,其中的22家中成藥工業企業中有5家虧損。中藥工業的虧損比例相對而言似乎比化學工業小一些,但是利潤總額卻全部為負增長?;瘜W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為2.12%,其中化學藥品制劑工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為10.06%;中藥工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為-17.28%,其中中成藥工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為-0.79%。由此分析,是化學工業企業中的原料藥廠和中藥工業中的中藥飲片廠拖了后腿。
2.2原料藥生產統計
被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納入統計的上海原料藥廠共有28家,能生產209種原料藥,其中15種原料藥屬于非匯總品種。在匯總的品種中,只有8個品種有2家企業生產,這些品種分別是精氨酸、蘇氨酸、鹽酸精氨酸、丙氨酸、組氨酸、鹽酸組氨酸、鹽酸賴氨酸以及酚妥拉明(上藥集團有限公司淮海制藥廠已基本停產),其余均為獨家生產。把納入匯總的產量前20只藥品列成表4,可以看出帝斯曼維生素(上海)有限公司的品種部分出口,是屬于該公司異地生產或稱為委托加工的品種。20只藥品中有8只同比出現負增長,也沒有可以左右市場的品種。全部品種中除了阿奇霉素、頭孢拉定、乳酸左氧氟沙星和紫杉醇外,能在樣本醫院使用領先的品種也不多,而在醫院使用情況尚可的頭孢哌酮鈉、頭孢克洛、舒巴坦和羅格列酮等品種卻沒有產量上報。這種情況告訴我們企業的無奈!所以降低成本、有利可圖是原料藥廠所必需的;打通營銷通道、開拓市場新天地是原料廠所必要的;藥品創新、調整品種結構則是原料廠所必不可少的。
在非匯總的品種統計中,上海5家企業上報生產14個品種,其中以上海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的品種為最多,分別是絨膜促性素、尿促性素、縮宮素、鞣酸加壓素、肝素鈉(精品)、尿激酶、玻璃酸酶、輔酶A和胰激肽釋放酶。除了前2個品種有2家企業競爭外,其余品種基本上被該企業所壟斷。肝素鈉(精品)全部用于出口,但上海麗珠制藥有限公司的絨膜促性素與上海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的胰激肽釋放酶2006年無產量上報(見表5)。
2.3化學藥品制劑生產
按生產劑型統計:14種劑型中,滴劑、栓劑和氣霧劑沒有上報數字。按產量多少排序則片劑、膠囊制劑居先;按同比增長情況排序則膠囊劑、外用液體制劑與緩釋、控釋片居前,說明在臨床上還是以使用口服制劑為多。上海的藥品制劑生產數量除了顆粒劑外,其他在全國范圍內排名還是屬于領先的,尤其是膏霜劑和外用液體制劑的產量居全國第1位(見表6)。
上海的藥品制劑生產同比增長率的統計顯示排序在國內不靠前,產量排第1位的片劑與膏霜劑、輸液、凍干粉針劑、口服液體制劑和顆粒劑同比都出現負增長,占上報11種劑型的54.54%。全國同比增長情況也不好,14種劑型中,有10種劑型出現1/3省市為負增長、7種劑型有一半左右省市出現負增長的情況(見表7)。這說明某些劑型的產能過大卻由于市場供需變化而嚴重失衡。深入分析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低水平重復、一哄而上所導致的惡果。
按生產品種統計:上海共上報114個重點品種,合計有155種劑型。按產量統計排列前20位的品種見表8,按同比增長率排序領先前20位的品種見表9。
根據統計產量和同比增長均進入前20位的是維生素B6和維生素AD;均進入前30位的再加上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和紅霉素;均進入前50位的品種,則再加上西咪替丁、二甲雙胍、頭孢唑啉鈉、氯雷他定、琥乙紅霉素、異煙肼、頭孢拉定、維生素C和普萘洛爾。這些數字表明在被統計的147個重點藥品中,3/4的品種上海能生產。統計的重點品種中,老藥和普藥為多,而恰恰這些品種將是在社區醫療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將大力提倡使用的,所以必須考慮能否規?;图s化生產的問題。
3分析和思考
200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無論是化學制藥工業總利潤增長率還是原料藥工業和制劑工業的利潤增長率都小于全國工業的利潤增長率。除了本文所述的客觀原因外,企業必須考慮自身的因素。2007年將是一個變革之年,醫療體制的變革將從局部擴展到全局。在變革當中優勝劣汰是必然的,要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困境中求發展,就必須有一些新的思路和理念,以便在目前的醫藥生產與使用的現狀中覓得發展的契機。
3.1企業重組身不由己
近幾年來,國際跨國醫藥企業重組并購此起彼伏,日益高漲。資金、人才、技術、設備等方面的集中度越來越高。與國際醫藥行業發展趨勢相呼應,我國醫藥企業也積極參與并購、重組。國內企業重組的主要原因是:隨著跨國醫藥企業在國內市場的擴張,我國醫藥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行業要求集中資金、人才、技術、設備等資源;國家明確提出培養技術優勢和規模優勢,發展大公司、大集團、大醫藥,推動醫藥行業的并購重組的計劃等。上海的醫藥工業已邁出實質性的一步,以后要考慮的是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
3.2進軍OTC市場時不待我
近年向醫院推廣處方藥的企業感覺越來越難了,因為我國習慣的營銷模式已難以適應當今時代的要求,政府重拳打擊商業賄賂使一些帶金銷售的企業渠道變窄,營銷方式受限。藥品集中招標采購日趨規范化,尤其是廣東等地開展的網上限價競價陽光采購又使一些小企業難以招架。還有政府大范圍和大幅度的藥品降價政策使其品種在某種程度上的確無法生存。在困難之時要看到我國OTC市場異常活躍,無論從自我藥療的角度還是從法規政策導向的角度去理解,OTC市場絕對是塊能讓制藥企業馳騁的新天地,外國企業各種OTC攻略在我國已頻頻發動,所以進軍OTC市場時不待我。上海屬于特大城市,市民的素質較高,自我保健的意識更強,所以上海的OTC市場對上海制藥企業來說更不能輕易放棄。
3.3對醫改方向必須未雨綢繆
醫改方向是全民享有醫療保障。但是在我國醫療保險覆蓋面過窄,特別是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體系缺失,使得作為福利制度重要組成部分的醫保明顯缺乏公平性。所以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社區衛生服務,合理調整醫療資源,對醫療機構實行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等是政府的思路。
近幾年,眾多制藥企業把品種進入城市社區醫療保險目錄和進軍農村市場看成是新的經濟增長點,爭取盡早尋找到一片藍海。由于社區醫療和農村市場是以使用老藥和普藥為主,而我國化學制藥企業目前的產品大部分又都是仿制藥,且不少是超過專利保護期10年以上的老藥,所以社區和農村市場就給這些老藥和普藥的生產企業提供了生存之地。但是要霸占這塊市場,就必須形成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上海的制藥企業應該未雨綢繆,盡早向這兩塊肥土伸出自己的觸角。
3.4藥品創新刻不容緩
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和藥品價格一再下調的情況下,2006年醫藥工業的形勢不如前幾年,不容樂觀。2007年,將進一步引導醫藥行業的競爭向縱深發展,行業發展模式將有所調整,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主基調。
醫藥行業的發展就是由一次次創新帶動的,行業的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創新,醫藥企業只有研究開發更多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品才有立足之地。由于上海的特定環境決定不容許建造大規模的原料藥廠,而開發新制劑又必須與原料藥相配套,所以除了在資金上予以傾斜、組建研發專業化團隊、提高研發成功率外,更重要的是應充分整合外部資源,通過收購、兼并等方式,向外地發展,補足企業產品線,從而提升企業獲利能力和競爭力。(收稿日期:2007-02-2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