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類面臨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問題,加上過去數十年來,世界出現了不少令人望而生畏且治療手段有限的疾病,而人類研制新藥的速度卻相對減慢,于是科學家把眼光對準了海洋。
住在海邊當然“靠海吃海”。通常人們認為,下海打幾網魚就是“靠海吃海”的全部內涵。其實不然,海洋除了能夠給人類提供傳統的海洋漁業、海上運輸業和海水制鹽業外,又孕育了高科技含量的新型海洋產業,海洋藥物工業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向海洋要藥物”能行嗎?
不是夢想而是現實
或許,有人認為,“向海洋要藥物”只是一個美麗的夢想。實際上,這已是一個眼前的事實。早在古代,祖國傳統中醫藥理論就十分重視海洋生物,僅《本草綱目》就記載了數以百計可起重要作用的海洋藥物,只是長期來陸地上可供藥用的物質足以滿足人類的需要,所以人們忽略了海洋藥物的開發利用。
然而,當今世界人口劇增,陸生資源日益匱乏,陸上環境不斷惡化,作為新藥來源的有效資源日益匱乏,所以將海洋生物作為新型藥物來源已經引起世界醫藥界的重視。
美日等國走在前列
自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海洋生物資源便成為醫藥界的新熱點,海洋藥物研發更是引起了各國的關注。1967年,在美國召開了首次海洋藥物國際學術討論會。1988年,日本設立了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并投資10億日元建立了兩個藥物實驗室。
美國、日本等國已在這一領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至今已在海洋生物中發現了化合物數千種,在獲取抗生素、抗癌、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等藥物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近年來,美國、日本以及歐盟發達國家不斷增加海洋藥物研究的經費投入。據悉,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每年用于海洋藥物研究的經費為5000多萬美元。日本海洋生物技術研究院及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每年用于海洋藥物研究開發的經費為1億多美元。歐盟每年用于這方面的經費與日本差不多,由歐洲8個國家的19個海洋生物研究機構共同承擔。
我國啟動專項計劃
與世界醫藥界一樣,我國也相當重視海洋藥物的研究開發工作。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一些具有遠見的科學家呼吁科學界和政府有關部門對海洋生物技術研究給予高度重視和支持。在他們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下,海洋生物技術于1996年列入國家863計劃,同年還在青島建立了國家海洋藥物工程研究中心。
863海洋生物技術計劃自1996年啟動以來,至今取得了顯著成果:國家累計撥款近1億元,直接參加單位達100多個,已確立28個中試基地,其中3個成果產業化基地列為國家863成果產業化基地,6個項目列入國家863重大產業化項目。并且,直接帶來了效益:藻酸雙酯鈉、甘糖脂、鯊魚軟骨膠囊等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抗艾滋病、抗腫瘤新藥脫穎而出。
我國還得迎頭趕上
盡管我國開發海洋藥物已取得顯著成果,但是與美國、日本和歐盟發達國家相比較差距甚遠。從陸地人均面積來看,我國只有0.08平方公里,遠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公里的水平,以至于許多有識之士發出“今后誰來養活中國”的驚呼。但是,我國有1.8萬多公里的海岸線,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海洋生物2萬多種,海洋藥用資源蘊藏十分豐富。
令人感到尷尬的是,我國已發現的藥用海洋生物品種十分有限,大部分品種來自沿海或近海,特別是微生物、浮游生物的開發偏少,與我國龐大的海洋資源總量相比很不相稱。由于我國制藥工業整體科研水平較低,新藥開發經費投入較少,因此我國在海洋新藥開發上不能與發達國家“過招”,新藥開發數量較少,海洋藥物在重大疾病治療方面的潛力遠未得到充分挖掘。專家認為,我國海洋藥物的創新能力,不但落后于發達國家,甚至落后于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海洋藥物前景廣闊
專家透露,2004年全球海洋生物技術產品市場價值約為24億美元。在以后3年里,年增長率估計可達到10%左右。專家指出,開發海洋藥物前景廣闊,海洋生物將成為本世紀開發新型醫藥藥品的主要資源。據了解,在海洋中,僅較低等的海洋生物物種粗略估計就有15萬~20萬種,其生物的多樣性及其生物活性物質化學結構的多樣性都遠遠超過了陸地生物。
在我國,目前沿海各省市以13%的陸地國土面積,養育著全國40%的常住人口,創造出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醫藥工業經濟效益沿海地區更是大大高于內陸地區。進入21世紀,預計我國1.8萬公里長的海岸線上將涌現出500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或港口經濟區。很顯然,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將隨著陸生資源的短缺而得到充分利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