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省作協會員劉宗生的新作《那山那水那條路》呈現在我面前時,起初還以為是一本關于農村題材的小說,打開一看才知道是一本詩集,再翻里面的內容。才感覺是自己的定向思維出現了偏差。山、水、路是我們自下而上環境中的自然景物,很普通很平常并不足以引起我們的特別關注,但又有誰知道我們心中的山有多高,水有多深,路有多寬,而詩人以此而命名就是要向人們展示他心中的山,眼中的水,腳下的路。
每個人對自己的家鄉都懷有一份深深的眷戀之情,詩人劉宗生也同樣如此。生于射洪長于射洪的他,在他的作品里無不流露出這樣的情懷。其實山水路又是緊密相連的,這正如劉宗生的筆下的每一行詩一樣,山水路始終貫穿其中。書中的第-章節“霞光”,就是以家鄉的山山水水為主題,表達出對家鄉的愛對土地的一份眷戀之情,在美化這些景色的同時,也表達出詩人的一種生活態度。“舉目日落西山,東邊正是早上”喻以作者步入老年,以飽滿的熱情,信心百倍地迎接新一輪甲子伊始。第二章節“旅痕”,還是與山水有關,是詩人踏遍祖國萬水千山的一種印證。祖國的山山水水,令詩人陶醉令詩人流連忘返,旅途的疲勞和艱辛,大自然的綺麗風光無不讓詩人感慨萬千,同時它又凈化著詩人的靈魂。第三節“五彩路”,也許是因為詩人從事交通工作的職業所致吧,在這一章節里,詩人歌頌了筑路的建設者們,感嘆路是從鄉村景色到城市風光的一條美麗彩虹,是我們經濟建設的重要命脈。在第四章節“警鐘長鳴”里,主要寫了因路障、霧等情況而可能產生的安全隱患,警示人們要具有交通安全意識,呼喚珍惜生命意志,這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第五章節“那條大江”里,詩人主要關注的是江河、船、漁家、纖夫這些詩歌符號r也許是因為詩人生在涪江,后來參加工作又與交通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的原因吧,我們可以想見,在那微風輕拂的江面上。詩人低嶺淺唱,好不愜意。透過他那些清爽、明快、溫馨、淡雅的詩句,我們從中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劉宗生的詩歌語言雖然很平實,但詩歌的印記和符號卻頗具穿透力,這得益于他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執著的詩歌情懷。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詩人,總是站在時代的前沿用一種特有的方式去完成時代賦予他的使命,他用詩歌來闡釋平凡的生命,用詩歌來書寫生命的輝煌,而在詩歌并不景氣的時代,這樣的舉動雖然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但作為一名歌者,他始終堅守如一。在圈里凡認識劉宗生的人,都說他身上還有些舊時文人的迂腐之氣,做任何事情都較真,倒頭來反而是累了自己又得罪了朋友,而正是這種“較真”的態度,將他幾十年的寫作堅守至今。劉宗生不會電腦打字,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用手寫出來的,他說用手寫字能體現出作家心中的情感。
對于詩人劉宗生來說,生活就是一杯茶,只要慢慢地品,用心地去咀嚼,就會嘗出味道來。寫詩就是為了聊以慰藉,固守著一份對生命的執著,這一如他的詩他的人一樣,生命的本真就是源于對自然的愛對所生活土地的眷戀。為此已經退休賦閑在家的劉宗生,仍手擔負著《子昂詩報》的主編和子昂詩社的社長職務,依然堅守著自己對詩歌的熱情和信念,默默地耕耘著那方心靈的凈土,為此,我們也預祝他在今后的文學創作中能結出更好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