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體系的運作狀況和發達程度及其效率高低決定著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數量和質量,從而決定著經濟發展的速度#65377;我國農村現存的金融體系的缺陷已成為制約解決三農問題的瓶頸,阻礙了金融與經濟的良性循環,已無法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65377;所以,要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出發改革農村金融體系#65377;
關鍵詞:農村金融體系;經濟增長;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5-0052-02
一、金融體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金融是經濟增長的命脈,資金的融通和有效配置對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65377;一個地區的金融體系又是制約其資金有效配置的關鍵#65377;這里的金融體系,主要是指金融機構與金融工具的相對規模#65380;經營特征和經營方式等#65377;金融體系的運作主要是通過提高儲蓄#65380;投資總水平以及有效配置金融資源來促進經濟增長#65377;下面主要應用簡單的內生增長模型來分析金融體系的運作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65377;
假定在一個封閉的區域內,人口和勞動力規模是靜態不變的,不存在技術進步;一定時期內投資的折舊率為δ#65377;在這些假設條件下,總產出是總資本的一次線性函數:
Yt=αKt(1)
其中,α為資本的邊際產出率#65377;根據t+1時期的資本總額等于t時期的凈投資減去折舊,則有:
Kt+1=It+Kt-δKt=It+(1-δ)Kt(2)
變形后可得:
Kt+1/Kt=It/Kt+1-δ(3)
由于農村金融機構在動員儲蓄并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資金上存中央銀行或以存貸利差等形式被銀行吸收,這樣1元的儲蓄只能轉換為小于1元的投資,假定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比率為θ,則有θSt=It,根據(1)和(3)式可以得出t+1時期的經濟增長率:
gt+1=Yt+1/Yt-1=Kt+1/Kt-1=It/Kt-δ(4)
由于θSt=It,儲蓄率s=St/Yt,則(4)式又可轉化為:
gt+1=θSt/Kt-δ=AθSt/Yt-δ=α(sθ)-δ(5)
可見,經濟增長率與資本的邊際產出率α#65380;儲蓄率s和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比率θ密切相關,金融體系的運作正是通過影響這三個指標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作用的#65377;
首先,金融體系的完善可以提高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比例θ,進而促進經濟增長#65377;在把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中,金融機構要消耗一定資源以維持自身的運轉并實現利潤,從而使1元的儲蓄在向實際投資轉化的過程中總小于1元,差額部分以存貸利差的形式流向金融機構#65377;金融體系的完善和健全就是通過改革金融機構的內部治理#65380;促進金融體系內各主體的合作和有效競爭而提高其運營效率,從而提高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比例θ,促進經濟增長率的上升#65377;
第二,金融體系的改革有利于資本邊際產出率α的提高從而促進經濟增長#65377;金融機構的資金融通功能就是把動員而來的儲蓄資金,通過選擇#65380;比較和評估不同企業與項目的融資需求,將資金貸給那些信用好#65380;項目投資回報率高#65380;風險相對較小的企業,從而提高了資本的邊際產出率α,達到了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65377;
第三,金融體系的優化可以改變儲蓄率s,促進經濟增長#65377;良好的金融體系不僅可以方便居民進行儲蓄,而且可以通過金融創新改進的結構有利于提高居民儲蓄的收益,增強居民儲蓄的積極性,更好地動員儲蓄,即提高儲蓄率s,進而增加投資所需的金融資源#65377;
二、我國現有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其對地方經濟增長的影響
在漸進式改革中發展起來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近幾年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支持不但沒有加強,反而有所下降#65377;2004年以來,農業貸款占全國貸款余額的5.4%左右,鄉鎮企業貸款占全國貸款余額的5.2%,而農業和鄉鎮企業對GDP的貢獻分別達到14.5%和31.6%,總共不足11%的貸款卻創造了超過40%的社會財富#65377;農戶貸款覆蓋面僅為25%,多達3/4的農戶沒有享受到農業貸款#65377;現有農村金融體系阻礙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村經濟的增長#65377;
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重要的資本要素配置制度的農村金融體系,其面臨的一些問題及對其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一)政府政策性金融支持弱化
作為弱質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村中小企業#65380;農戶,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其金融需求不能完全依靠市場來解決,理應受到國家政策性金融的扶持#65377;但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基本上是一個糧棉油的收購銀行,主要發放糧油貸款,業務和資金來源非常單一#65377;而急需政策大力扶持的農業開發#65380;農業技術進步及農村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卻得不到足夠的政策性金融支持#65377;也就是說信貸資金沒有配置到投資產出率(α)較高的企業或項目上,進而導致農村經濟的發展處于很低的狀態#65377;
(二)農業銀行資金投放減少
農業銀行受自身利益最大化驅使,其資金投放逐漸從以農業為主轉向以城市工商業為主#65377;資金的趨利性#65380;信息不對稱及無規模經濟的客觀現實使得農業銀行不愿將資金投放到期限長#65380;見效慢#65380;風險高的農業項目,以及規模小#65380;分散#65380;缺少抵押擔保的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上#65377;現在,農業銀行的農業貸款只占10%,從本質上講它已經不是一個農業銀行,其支農作用也越來越弱(θ減小),沒有起到對農村經濟發展應有的資金支持#65377;
(三)農村信用合作社名不副實
合作制實際上是一種產權制度安排,而作為“支農”主力軍的農村信用合作社自產生那一天起就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金融性質,在歷次制度變遷中演化為政府部門或國家銀行的附屬機構,產權不明晰,缺乏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沉淀下了大量不良資產,“信用合作”有其名,無其實#65377;其沉重的歷史包袱和落后的管理技術使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比率(θ)較低,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65377;
(四)郵政儲蓄外流
郵政儲蓄網絡覆蓋面很廣,但對農村居民只存不貸,這只是大量資金源源不斷地從農村涌向城市#65377;全國郵政儲蓄現在接近9 000億,其中,65%來自縣和縣以下地區,鄉鎮及所轄農村占34%#65377;轉存人民銀行零風險的高利差使郵政儲蓄大肆攬存,使本已嚴重“貧血”的農村“雪上加霜”#65377;農村儲蓄無法順暢地匯流向農村投資(θ),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65377;
(五)活躍的民間金融活動被壓制
由于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缺陷,已滯后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金融“空洞”,民間借貸應運而生#65377;雖然目前只能以“灰色”或“黑色”的形式存在,表現卻異?;钴S;從1986年開始,農村民間借貸規模已經超過了正規信貸規模,而且每年以19%的速度增長,農戶借款中民間借款所占的比例超過70%#65377;但由于政府視其為非法金融活動,屢次取締或禁止,使民間借貸風險大,成本高,無法形成氣候#65377;
三、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以促進其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農村金融體系作為農村金融制度的基礎結構,是農村經濟增長的關鍵#65377;要實現加快農民收入增長以及縮小農村與城鎮差距的目標,離不開一個有效運轉的農村金融體系#65377;農村金融體系改革不能只從形式上小修小補,必須從促進經濟發展的金融因素入手,建立一個更有效率和活力的農村金融體系#65377;
第一,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財政補償機制,為農村經濟提供更多政府層面的支持和保護#65377;第二,完善郵政儲蓄,建立農村資金回流制度,從而實現農村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和提高經濟增長率#65377;第三,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分散目前由農村信用社獨立承擔的農業系統風險和社會成本,維護農村金融體系的穩定#65377;第四,建立公平而完善的市場準入制度,引導民間金融規范化經營,使之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增長服務#65377;
參考文獻:
[1] 陸益美.銀行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J].經濟體制改革,2005(1).
[2] 譚建學.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因素分析[J].西南金融,2005(12).
[3] 王娟.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戰略構想[J].農業經濟問題,2005(12).
[4] 王穎捷.金融產業組織的市場結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5] 謝平,焦瑾璞.中國商業銀行改革[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