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模式是在全面發展循環經濟之初首先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必須摒棄傳統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模式,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政策體系#65380;技術支撐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并加強地方政府行為轉變和科學發展的能力建設,從而科學選擇符合區域特點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65377;
關鍵詞: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政府導入策略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5-0142-02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我國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的戰略,目前循環經濟正處于從試點起步階段轉向實質推動階段#65377;為了更好地貫徹科學發展觀,政府在全面發展循環經濟之初,要摒棄傳統發展理念,深入開展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不走“老路”#65380;“彎路”和“回頭路”#65377;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在當前世界面臨經濟高速增長#65380;環境狀況日趨嚴峻#65380;資源相對缺乏形勢,為實現社會#65380;經濟#65380;環境協調發展而提出的一種現實的發展戰略模式#65377;循環經濟以“減量化#65380;再利用#65380;資源化”(3R)為社會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使所有物質和能源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從而實現生態#65380;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65377;我國理論界認為,循環經濟在技術層面上,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65380;環境保護技術體系相融合,節約使用資源,減少生產過程中污染排放,并通過廢棄物綜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以及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物質資源的循環使用和生態環境的永久平衡#65377;在經濟層面上,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和經濟運行方式,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看成稀缺的社會大眾共有的自然福利資本,因而要求將生態環境納入到經濟循環過程之中參與定價和分配#65377;它要求改變生產的社會成本與私人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成本內部化;要求改變環保企業治理生態環境的內部成本與外部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效益內部化,最終實現經濟增長#65380;資源供給與生態環境的均衡,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和社會公平#65377;
學術界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有不同的看法#65377;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是在實踐中如何運用循環經濟理論和原則組織經濟活動,即如何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改造成符合3R原則的新模式#65377;由于產業和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要組織方式和載體,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可以分為產業發展模式和區域發展模式#65377;從產業角度來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可以分為生態農業模式#65380;生態工業模式以及資源綜合利用與環保產業模式等三類#65377;從具體表現形式來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工業生態整合模式#65380;清潔生產模式#65380;產業間多級生態鏈連接模式#65380;生態農業園模式#65380;家庭型循環經濟模式#65380;可再生資源利用為核心的區域循環經濟模式#65380;商業化回收處理模式等#65377;
循環經濟對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中的資源流動方式實施“減量化#65380;再利用#65380;再循環和無害化”管理調控,是具有較高生態效率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65377;它是區別于傳統經濟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世界各國尤其是德#65380;日#65380;美等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65377;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循環經濟生態鏈的延長和整合表現不同的特征,經歷了以下四種模式:“先污染#65380;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方式;廢舊回收再利用主導型模式,即“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循環經濟模式;清潔生產主導型模式;生態化研發與設計主導型模式#65377;我國探索和總結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和運行機制,在一個省#65380;一個市可以實施循環經濟的“3+1”模式,即在企業層面開展清潔生產,在工業園和企業群層面建立生態工業園,在城市和區域層面建立循環型社會;同時,建立廢舊資源再生利用產業,提出了“政府主導#65380;市場推進#65380;法律規范#65380;政策扶持#65380;科技支撐#65380;公眾參與”的循環經濟運行模式#65377;從區域經濟發展角度,我國出現了三種發展循環經濟戰略轉型模式:東部發達地區的自發轉型模式#65380;遼寧資源型地區的轉型模式和西部地區典型的跨越發展轉型模式#65377;
由于我國對循環經濟的研究剛剛起步,尤其對特定區域循環經濟方面的系統研究還不多,針對循環經濟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及其評價方法的研究還較少#65377;循環經濟是綜合性的經濟形態,需要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研究,但究其本質而言屬于應用經濟學范疇#65377;應當從多學科包括生態經濟學#65380;區域經濟學#65380;產業經濟學#65380;制度經濟學#65380;統計學等角度進行研究,分析循環經濟的邏輯#65380;運行的基礎和條件,循環經濟系統的調節方式,循環經濟微觀主體經濟行為等,形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框架,并探討循環經濟的有效實現模式#65377;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在循環經濟試點中不少地方仍存在沿用過去老一套思路和辦法的現象,舊的思維模式根深蒂固,發展模式和評價體系未有新意,推進循環經濟還存在諸多障礙和制約因素#65377;比如,思想觀念和發展理念相對落后;總體上尚未形成適合區域性循環經濟發展需要的經濟機制和政策體系;沒有形成適合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循環經濟所需的投資和高新技術支撐十分缺乏等#65377;因此,必須抓住用好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契機,研究并導入實施適合區域實際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走資源節約化#65380;資源循環利用的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65377;
發展循環經濟,必須摒棄傳統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模式,辯證地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65377;政府在宏觀層面上發展循環經濟,要對產業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65380;各環節,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在減量化基礎上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65377;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提高各級政府對循環經濟的戰略認識,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保護并行并重#65377;發展非政府環保組織,建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和實踐循環經濟的激勵機制#65377;大力普及循環經濟知識,促進各級管理者#65380;企業家和公眾對循環經濟內涵的正確認識,營造自覺自愿發展循環經濟的良好社會氛圍#65377;
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東#65380;中#65380;西部以及城市與農村的梯度性十分明顯,必須科學選擇符合區域特點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65377;對于經濟發達地區,怎樣提高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能力值得關注#65377;對于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地區而言,建立生態工業園或產業間多級生態鏈連接模式是必須研究的問題#65377;要按照循環經濟的模式調整產業結構,包括工業循環系統#65380;農業循環系統和社會循環系統,從而建立良性區域循環經濟,形成高效的物質#65380;能量和信息交互系統#65377;積極發展廢棄物回收資源化利用形成的“靜脈產業”,對從事資源收集和回用的中介機構和環保產業給予一定扶持,促進其發展成為一項重要產業#65377;
循環經濟是對傳統生產和消費模式的徹底改造和變革,必須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政策體系,包括重點領域的核心政策#65380;社會經濟基礎政策以及與循環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生態文化和宣傳教育政策等#65377;循環經濟需要解決的本質問題是資源利用的“公地悲劇”問題以及環境污染的外部性問題,科斯定理(1960)的提出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理論和方法#65377;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應當積極探索產權制度的創新,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機制,用現代產權制度和市場機制支撐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65377;完善環境監管法規,對重點污染行業#65380;企業實行排污總量控制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制定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強度#65380;控制污染排放的詳細計劃#65377;綜合運用產業政策稅費改革#65380;投資融資政策等政策手段,調節和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65377;制定綠色消費政策和特別消費稅政策,以政府行為推動社會對綠色產品和綠色技術的認可和支持#65377;對進入生態產業園區的項目,給予在建設用地#65380;環評#65380;融資#65380;項目核準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和生產用電#65380;用氣計劃的傾斜支持#65377;
加強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的研發,建立環境工程技術#65380;廢物資源化技術#65380;清潔生產技術“綠色支撐體系”#65377;重點研發具有普遍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技術#65380;能量梯級利用技術#65380;產業鏈延長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65380;資源再生利用技術等#65377;重點加強環境污染綜合控制技術的開發和研究,抓好節能降耗#65380;廢舊物資利用和廢棄物資源化再生三大環節,推廣以農村沼氣#65380;秸稈還田#65380;生態養殖技術等為主的農村生態環境修復實用技術#65377;積極引導企業成為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創新的主體,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65380;消化#65380;吸收和創新#65377;
建立符合循環經濟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綜合評價體系,對循環經濟系統的發展狀態#65380;水平和趨勢進行監測評價,為宏觀調控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65377;循環經濟的評價是一個綜合性的評判,要求循環經濟系統的發展不僅注重經濟的增長,更要注意其發展的可持續性#65380;穩定性#65380;協調性和均衡性,應當建立一套包含經濟增長#65380;資源消耗#65380;環境質量#65380;生態保護#65380;社會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包括清潔生產#65380;生態網絡#65380;環境質量#65380;環境管理#65380;園區政策和法規制度評價#65380;生態建設等在內的生態工業園和企業評價指標體系#65377;
加強地方政府行為轉變和科學發展的能力建設#65377;當前,政府最重要的是如何制定科學的#65380;具體的#65380;符合實際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同時,實施一系列引導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政策,建立完善資源環境合理有效利用制度以及產業發展的環境評價機制,加大政績考核中的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分量和“綠色管理指標”的使用,加強政府公務員能力建設,全面開展循環經濟知識培訓,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引導#65380;協調和監督職能,使循環經濟沿著健康軌道發展#65377;
參考文獻:
[1] 毛如柏,馮之浚.論循環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 張坤.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3] 齊建國.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理論與實踐探索[J].學習與探索,2005(2).
[4] 上海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課題組.上海發展循環經濟白皮書[R].上海:上海大學,2005.
[5] 王文臣,王曉林.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機制建構探略[J].經濟論壇,2004(24).
[6]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4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