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公共領域內權利價值的增加,內部化的收益變得大于內部化的成本,人們將有獲取它們的動機#65377;產權的排他性和可交易性需要歸制的力量來維持,起初這種力量是通過各類社會機制提供的;但產權制度的演進最終將這種力量安排給國家來提供#65377;事實上,因交易費用的存在,由政府來界定產權有時也難保證促進產出增長的產權結構調整#65377;
關鍵詞:產權;制度學派;起源
中圖分類號:F01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5-0015-02
一、引言
從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個人對資產的產權由消費這些資產#65380;從這些資產中取得收入和讓渡這些資產的權利或權力構成#65377;產權作為一種規則,決定了社會應該如何組織生產和進行產品分配,以確保經濟活動主體具有創造精神,減少浪費和損失,以此推動社會經濟發展#65377;早在1740年,蘇格蘭經濟學#65380;法哲學家Hume認為,財產所有權安排是由“一種自發秩序形式”的自利活動所決定的#65377;但這種所有權的個人主義理論是基于社會生活的“預先建立的和諧”,即自由國家組織的內在穩定性的假定,拋棄了追求和實現所有權的社會功能,并不能滿意地解釋產權的起源問題#65377;基于此,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一批學者開始使用新古典主義的研究方法研究財產的起源問題,以彌補這一不足#65377;
二、產權起源的動因分析
1.原始產權理論

Demsetz(1967)深信市場力量會將經濟組織向有效率的方向推進,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中的市場力量可以消除非效率的產權結構,并加速引進更好地適應人們利用經濟機會的新制度安排#65377;他的主要論點是:當內在化的收益大于成本時,產權就會發生,將外部性內部化#65377;內在化的動力主要源于經濟價值的變化#65380;技術革新#65380;新市場的開辟和對舊的不協調的產權的調整;在社會偏好既定的條件下,對于私人所有還是社會所有的偏好,新的私有或國有產權的出現總是對應于技術變革和相對價格的變化#65377;從個人決策制訂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應該努力改變現存的制度結構的問題,現在已變為如何對成本和收益進行評估的問題#65377;
Demsetz運用這一理論從歷史和地理的角度解釋了加拿大北部印第安部落土地私有權的產生以及美國西南部的印第安部落為什么沒有發展起相似的產權,指出土地產權的發展與商業皮毛貿易增長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65377;隨著毛皮貿易規模的擴大,與自由狩獵有關的外部性效應開始變得越來越大,產權制度開始發生變化以適應這種環境#65377;正因為排他性權利的確立可以提高社會的凈財富量,所以,加拿大北部印第安部落有確立這一權利的經濟激勵,而美國西南部的印第安部落之所以沒有確立相似的產權是因為建立私有狩獵區對他們來說成本太高而收益較小#65377;對這一理論的檢驗包括對大氣層的權利界定#65380;出租人權利#65380;交通事故中的責任認定規則,等等#65377;
在Demsetz之后,Anderson和Hill(1975)進一步擴展了原始產權模型,增加考慮了界定排他性的成本因素,并研究了19世紀后半葉美國西部太平原的土地#65380;水和牛的排他性權利的演變#65377;原始產權理論同樣可以適用于遠古時期各種產權制度的演變研究#65377;North和Thomas(1977)利用私有化的一般邏輯對史前農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解釋#65377;他們認為,最早的定居農業社區是基于土地的獨占性社區財產,不同的群體共享一個公地,傳統和習俗限制了過度使用資源的動機#65377;
2.擴展原始產權模型
Field(1986)試圖對私有化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的各種成本有個更為全面的把握,模型假設有N個家庭擁有R單位的自然資源,他們希望將R與其他投入相結合從R中獲得最大的租金#65377;問題的焦點轉為N個家庭必須確定如何在他們中間分配N#65377;從而可能的所有權結構成為一個變量,財富最大化的目標要求確立最優的公地規模#65377;模型還區分了三種類型的成本函數:新古典生產成本函數#65380;內部治理成本函數以及排他性成本函數,其目的就是為區分使產權結構趨近于或遠離于私人排他性的各種力量#65377;治理成本產生于共有問題,此處指判斷對于資源過度使用進行限制是否會增加凈產出所要支付的費用,其直接受到每塊公地內家庭數目和對可變投入組合的限制這兩個因素的影響#65377;建立排他性權利的成本產生于對外部侵權行為的抵制,收益則表現為每一種投入水平上產出的增加,可以認為排他性成本與財產的邊界長度負相關#65377;模型需要確定三個內生變量:公地的數目#65380;每一份排他性資源的數量以及每塊公地上可變投入的規模,假設最后一個變量保持取最優值#65377;Field模型的一個簡略形式如下:
m=m*(e)和e=e*(m)分別表示每種確立排他性的努力程度所對應的最優公地數量#65380;每一公地數量所對應的最優的確立排他性的努力程度,二者共同決定最優公地數量#65377;當人們更加同質或具有相同的意識形態時,內部治理成本會降低,在新的均衡條件下,公地數量會減少但規模會擴大,這一過程表現為m曲線向上移動;當土地價格上升時,最優化的目標要求對于任一規模的公地投入更多的排他性投資,在新的均衡下,公地數量增多,而規模變小,表現為e曲線向上移動;非法侵權的增加與技術發生變革對e曲線的影響效果相反,導致更少的公地和更大的規模#65377;原始產權理論認為,資源價值的提高會促進排他性權利的確立,而Field擴展之后的原始產權模型得出的結論卻是:不管是由于需求的增加還是由于人口膨脹所導致的資源價格的上升,對于最優共同體數量m的影響是不確定的#65377;這主要是因為土地價格上升與價格上升之后侵權行為的增加對e曲線影響總效果不確定引起的#65377;據上分析,共享資源的租金耗散可以通過集體行動來降低,但這種方法會產生內部治理成本,如果對過度使用進行限制從而導致凈產出增加,這種成本就是合理的,排他成本是當產權用來防止局外人的侵占而產生的#65377;
3.利益集團理論
由于產權對財富和政治權威的分配同時進行了界定,產權結構的變化很可能不是單純受到效率方面考慮的影響#65377;事實上,正如Libecap(1989)所認為的,如果要對產權演化進行全面的分析,重要的是要對建立和修訂財產規則和法律背后的政治談判過程有個清楚的認識#65377;當然,政府在產權起源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65377;
產權的利益集團理論假設,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是既定的,在此基礎上解釋在政治市場中各個利益集團的相互作用所導致的許多產業中產權結構的形成#65377;在給定現行技術#65380;信息成本和不確定的約束條件下,在稀缺與競爭世界中以最小成本解決方案而存在的產權形式將是有效率的#65377;實際上,產權的出現是國家統治者的欲望與交換當事人努力降低交易費用的企圖彼此合作的結果#65377;對于規模較小,組織較好的特殊利益集團,如果通過產權結構的調整都會有較大的收益,而且集團比較容易獲得#65380;控制和加工信息,那么,其對產權結構的變化影響較大#65377;規模較大的集團之所以對產權結構變化影響較小,主要是較高的內部組織費用#65380;監督費用以及過高的個人信息成本的存在#65377;
North(1981)關于國家產權和生產率之間相互關系的思想可以描述如下:社會的知識存量和資源稟賦決定了生產率和產出量的技術上限,即經濟的技術生產邊界#65377;對于各種產權結構,都存在一種從一切可行的組織形式中選擇出來的結構性生產邊界,這種結構性邊界能使在技術邊界以內成本最小而產量最大#65377;產權體系確立了一系列可行的經濟組織形式,而產權體系依賴于社會的政治結構#65377;North還借助于歷史證據論證,國家一般并不能提供促使經濟接近其技術生產邊界的產權結構#65377;Findlay和Wilson(1984)建立了一個規范模型進一步探討了North的國家理論,模型假設政府有征稅權但不能控制稅率,唯一可控制的變量就是公共部門的就業人數#65377;政府為尋求福利最大化是通過選擇一個公共部門總就業水平進而使收益超過支出來實現的#65377;模型得到以下幾個結論:(1)就業水平低造成政府未能最大化經濟產出;(2)低稅率造成低收益和高支出;(3)政府向經濟提供經濟服務不足,導致經濟產出偏離帕雷托效率;(4)政府不能充分控制公共部門工作人員#65377;
三、結論及現實意義
通過以上對產權起源的動因分析,從理論的角度可以看出:個人通過他們自己的行為能夠控制并影響對財產權利的界定#65377;當個人發現權利界定的現有水平不能令人滿意就會對它進行修改,直到滿意為止#65377;因此在任何時候,他們的權利都得到精確的界定,以致他們并不想改變產權結構的均衡狀態#65377;但是,經濟條件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均衡產權的界定也隨之在發生變化#65377;隨著個人擁有商品的權利變得更有價值,他們將對這些權利加以更徹底的界定#65377;隨著公共領域內權利價值的增加,人們將花費資源來獲得它們并將它們變為私有財產#65377;這種從公共領域到私人所有的轉變,有時由個人實施,有時由政府實施#65377;由政府來界定產權有時也難保證促進產出增長的產權結構調整,主要原因是交易費用的存在#65377;事實上,由于正的交易費用的存在,一國政治權利的分配和指定規則的制度結構就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65377;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隨著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價值的上升以及技術革新,現有的產權結構中潛在的利潤沒有被人獲取,使得人們有動機采用更為合適的產權制度#65377;依據現代產權理論的要求,在經濟發達地區,將農村土地權利界定給集體會導致更大的共有領域空間,為獲得這部分權利而導致的租值耗散增加了交易成本#65377;而如果將這些權利界定給農民,權利落入共有領域里的可能性降低,為攫取共有領域的權利導致的租值耗散減少,交易成本隨之降低,資源配置就會更有效率,同時也解決了集體土地的所有權缺位問題#65377;
[責任編輯張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