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地區經濟差距長期存在,并有逐漸拉大的趨勢#65377;區域經濟理論認為,政府在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65377;我國實施的西部開發戰略,通過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和投資重點的傾斜等政策,有力地促進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65377;
關鍵詞:政府作用;欠發達地區;西部開發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5-0136-02
一、引言
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由各地區的資本#65380;勞動力等要素,投入#65380;開放和市場化程度,產業結構#65380;人力資本#65380;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等多方面綜合作用而造成,其中政府的發展戰略和區域發展政策,是經濟發展差距形成和擴大的重要因素#65377;地區間的經濟差異長期存在會影響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市場的自發擴展,不利于提高整體經濟的效率和保持增長的持續性,同時,地區間經濟增長的不協調會對社會秩序產生負面影響#65377;
我國地區經濟差距長期存在,改革開放以來,地區差距經歷了一個先縮小后持續擴大的歷程#65377;很多經濟學家也對我國地區差距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研究#65377;多數研究認為,我國的地區差距在20世紀80年代有所縮小,20世紀90年代以來呈現持續擴大的趨勢#65377;但2000年以來,中國的宏觀經濟增長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區域政策方面,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政策相繼實施,使得我國內陸地區經濟發展逐步加快,雖然總的地區差距仍然在擴大,但擴大的速度已經逐漸減緩,特別是2004年出現了地區差距減小的跡象,西部地區的GDP增長速度超過了全國的平均速度,顯現了政府在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65377;
二、區域經濟學中的政府干預思想
按照新古典的增長理論,由于資本報酬遞減的作用,人均收入低的地區增長速度更快,從而收斂于發達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65377;事實上,這種情況并不普遍,普遍的情況是差距的擴大#65377;繆爾達爾認為,新古典主義主張的生產要素自由流動#65380;市場機制自發調節可以使區域經濟得到均衡發展的觀點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現實情況#65377;他認為,“市場的力量通常傾向于增加而不是減少區際不平等”,為防止積累性因果循環造成的貧富差距無限擴大,不應消極地等待發達地區產生“擴散效應”來消除這種差別,而應由政府采取一定的特殊措施來刺激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的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來發展自己的經濟,縮小這種差別#65377;
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作用是不一樣的#65377;中央政府干預區域經濟是為了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處理好區域經濟關系#65377;其作用主要表現在:(1)制定科學的區域發展規劃和政策與法規,促進與支持區域合作;(2)培育和完善統一的要素市場,規范地方政府競爭行為;(3)為欠發達地區提供資金支持,創造區域發展機會,改善其基礎設施;(4)促進區域均等化方面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目標,是使各地區居民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務水準#65377;
地方政府干預經濟主要是為了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作用表現在這些方面:(1)制定發揮本地區經濟優勢,提高發展競爭力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2)創造穩定#65380;良好的經濟環境,引進外資,促進資本形成;(3)制定良好的地方教育政策,開發#65380;提高欠發達地區的人力資源水平;(4)為區域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以主導產業為主建立區域競爭優勢#65377;
三、我國政府干預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西部開發戰略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西部地區幾乎沒有現代工業,為了縮小沿海與內地的差距,改善全國產業結構布局,國家曾采取了均衡發展的戰略,投資重點向西部地區傾斜#65377;在“一五”計劃和“三線”建設時期,國家更是先后在西部地區投資建設了一大批大中型工業企業,形成了西部地區國有企業#65380;軍工企業#65380;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縮小了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65377;改革開放后,國家實施傾向東部沿海地區的外向型發展戰略,給予東部地區諸多特殊政策,使得這一地區獲得了率先發展的機會#65377;東部地區依靠各種優惠政策和率先改革的優越條件加速增長,這種改革和發展的區域梯度性導致了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平衡#65377;在2000年國家著手制定第十個五年計劃時,中央政府提出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戰略,通過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和投資重點的傾斜,加快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65380;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鼓勵利用該地區的資源發展優勢產業,并加強對這一地區教育的投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65377;
自2000年實施西部開發戰略六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大開發開局良好,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65377;經濟增長速度同全國的差距逐漸縮小;地方財政收入水平比西部大開發之前翻了一番;對內對外經濟貿易合作水平顯著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65377;
截至2005年,國家累計新開工西部開發重點工程70項,投資總規模9 700多億元#65377;中央累計投入各類財政性建設資金5 600多億元,其中,長期建設國債3 100億元#65377;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各類轉移支付累計7 600多億元#65377;2000—2004年,西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65377;2005年,西部地區GDP增長12.7%,同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固定資產投資#65380;工業增加值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分別增長30.6%#65380;19.8%和23%,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65377;
西部開發戰略以西部發展的瓶頸——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為突破口,力爭在西部開發頭十年取得突破性進展#65377;目前,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得到顯著加強#65377;西氣東輸工程提前一年全線貫通并投入商業運營,西電東送工程形成年送電能力2 500萬千瓦,六年新增公路通車里程24.7萬公里#65377;截至2005年底,西部地區累計退耕還林8 468萬畝,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1 579萬畝,退牧還草工程安排治理嚴重退化草原2.9億畝#65377;
在實施西部開發戰略中,堅持以人為本,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是一項重要任務#65377;中央政府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加強和改善了西部地區公共服務#65377;在文化教育衛生方面,扎實完成西部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任務,支持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建立和完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65377;繼續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65377;基本完成“油路到鄉”和“公路到村”公路建設任務,建設了一批改善市民生活的城市市政設施項目#65377;
四、繼續推進西部開發戰略實施的思考
中央政府要為西部開發制定優惠政策,以此調動資源,引導資金和人才向西部流動#65377;包括財政轉移和稅收優惠政策,促進西部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發展的金融政策,鼓勵東部和外商投資者向西部地區投資的內外資優惠政策#65377;另外,中央政府還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支持西部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65377;對“十五”期間的政策要進行一定的調整,原因如下:
第一,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的階段性及配套完善的需要#65377;基礎設施包含生產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十五”時期國家對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集中在交通#65380;通信#65380;水利#65380;能源等生產性基礎設施領域,重大項目有青藏鐵路#65380;西氣東輸#65380;西電東送#65380;水利樞紐#65380;交通干線等36項重點工程,截至2006年8月,總體上關系西部全局的大規模的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結束,應該轉入新的投資領域,搞好各項基礎設施的配套和進一步完善,使之發揮出綜合效益#65377;
第二,進一步改善西部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的需要#65377;社會性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各類教育#65380;醫療衛生#65380;體育及文化娛樂#65380;社區服務等設施,加強這類基礎設施的建設,就是要更加重視西部地區社會事業的發展,尤其是西部地區的基礎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65377;這既是改善西部地區人民生活條件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進一步完善西部地區投資和發展環境的配套措施#65377;一般來說,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的單個項目規模要比生產性基礎設施小,但從整個西部地區的發展需要看,總的建設規模也相當可觀;由于西部地方政府財力較弱,長期欠賬較多,沒有中央政府的財力支持,社會性基礎設施長期落后的局面將難以改觀#65377;
第三,促進公共服務水平的均等化是政府政策的基本目標#65377;國家西部開發政策在“十一五”時期要達到的一個階段性目標,應當是通過加強西部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基本實現公共服務水平的均等化#65377;根據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政府在促進區域均等化方面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目標,是使各地區居民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務水準,如同等的接受教育機會,同等的醫療保健服務,財政轉移支付則是達到這一目標的主要政策工具#65377;
西部地區各級地方政府的職責應該是制定發揮本地區經濟優勢,提高發展競爭力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轉變政府職能,創設高效#65380;廉潔#65380;規范的行政管理和服務體系;以培育和發展統一#65380;開放#65380;競爭#65380;有序的市場為目標,完善法律法規,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在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局部地區的跨越式發展;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環境的改善,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65377;
參考文獻:
[1] 李善同.西部大開發與地區協調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 王必達.后發優勢與區域發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 石磊,高帆.地區經濟差距:一個基于經濟結構轉變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6(5).
[責任編輯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