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背景和研究視角的不同,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得到不斷的深化與拓展,從強調企業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劃分及判定,逐漸轉向研究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企業行為,尤其是融資行為和創新行為#65377;如何解釋處于相同生命周期階段的企業的行為差異和不同企業生命周期演進進程的區別是未來研究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65377;
關鍵詞:企業生命周期;融資;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5-0028-04
作為對企業的一種仿生研究,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一直是企業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迄今為止,已有二十多種不同的生命周期理論模型#65377;早期的研究重點多放在對企業生命周期進程的刻畫上,近十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考察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企業行為#65377;本文將在參考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對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研究進展進行梳理,并對未來的研究趨勢進行展望#65377;
1 企業生命周期階段的劃分與判別
企業生命周期是分析企業一段時間內動態發展過程的一種參照模式,在一個連續的時間段內,依據一定的標準人為地將企業的發展劃分為若干個階段,通過研究不同階段的特征,歸納企業從誕生到衰退的發展規律的方法#65377;正因為如此,在有關企業生命周期的研究中,對生命周期階段的劃分一直是一個重點#65377;
不同研究雖然選擇的劃分標準不同,但基本上都以Greiner(1972)的理論為核心,圍繞著誕生#65380;成長#65380;壯大#65380;直至死亡的這一主線確定企業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1]#65377;例如,Adizes(1989)認為,企業的成長與老化同生物體一樣都是通過靈活性和可控性這兩大因素之間的關系來表現的,按照這兩個因素,企業的生命周期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65380;十個時期,分別為由孕育期#65380;嬰兒期#65380;學步期構成的孕育階段,由青春期#65380;盛年期和穩定期構成的成長階段,以及由貴族期#65380;官僚化早期#65380;官僚期和死亡期四個時期組成的老化階段[2]#65377;陳佳貴(1998)根據企業的規模將企業的生命周期劃分為孕育期#65380;求生存期#65380;高速成長期#65380;成熟期#65380;衰退期和蛻變期六個階段#65377;與多數研究將死亡作為企業生命周期的終點不同,他認為企業進入衰退期后,存在兩種前途:一是衰退;二是蛻變#65377;所謂蛻變就是指“企業的經濟形體#65380;實物形體和產品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革命性的脫胎換骨的變化”[3]#65377;
表1列出了部分代表性研究選擇的企業生命周期階段劃分標準和劃分的階段數目,從中可以看出,由于劃分依據的不統一,企業生命周期的階段被分為三到十個階段不等#65377;盡管不同學者劃分的企業生命周期階段數目有所差異,但其中還是有很多一致的地方#65377;例如,試圖描述一種相似的發展模式,并認為企業生命周期是連續的,對于階段的劃分是逐級進行#65380;不可逆轉的#65377;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影響企業生命周期的因素越來越多,企業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區別也越來越不明確[5]#65377;但是,通過對主要影響因素的確定,可以對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進行判別,目前,比較典型的判別方法有兩種#65377;
一種是孫建強(2003)提出的關于企業生命周期階段的界定方法[6]#65377;他認為收入增長率#65380;市場占有增長率#65380;科技成果轉化增長率#65380;成本降低率與規模擴張率是對企業發展影響較大的因素,并可以根據這些因素對企業的影響力分別賦予權重,據此確定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65377;此方法分為兩步,第一步,構建指標函數I#65377;通過對指標函數I的比較,判別企業處于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65377;其構造指標函數I為
I=M1×C%+M2×R%+M3×M%+M4×P%+M5×A%+M6×N%(1)
其中,M1#65380;M2#65380;M3#65380;M4#65380;M5#65380;M6分別表示六個因素在特定生命周期中所占的權重#65377;C%代表成本降低率,R%代表銷售增長率,M%代表市場占有率,P%代表科技成果轉化增長率,A%代表規模擴張率,N%代表現金收益比增長率#65377;當以上指標出現負數時用絕對值表示#65377;第二步,確定指標函數I的劃分標準#65377;即通過行業市場調查#65380;國內知名企業的財務趨勢分析和國外成熟企業的財務狀況,確定指標I的劃分標準#65377;最后,通過比較I的值來判定企業所處的周期階段#65377;
孫建強(2003)以海信公司為例,通過計算和比較I值,得出海信公司目前處于成長期#65377;可以看出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現狀,得到較為合理的結果#65377;但是,這種方法并不能完全且準確地判定企業所處的階段#65377;首先是因為這些主要影響因素的權重很難得到;其次是因為指標函數的判斷標準不明確,受外因影響較大#65377;
李勇峰(2004)等提出一種更為準確的判定方法,從總資產(Z)#65380;無形資產(W)#65380;銷售收入(S)#65380;現金凈流量(X)#65380;生產成本(C)#65380;利潤(L)#65380;RD投入(RD)#65380;運營能力(Y)這幾個影響企業生命周期的因素來確定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7]#65377;其認為企業生命周期與影響企業生命周期的因素都可以與時間建立聯系,因此,構建企業生命周期系數函數(Lt)為:
Lt(t)=f(Z,W,S,X,C,L,RD,Y,t)(2)
企業生命周期系數函數確定之后,就可以建立企業生命周期坐標系,根據這個函數關系描述企業生命周期系數隨時間的變化#65377;這正是企業在不同生命階段的綜合表現,即可以以此來反映企業處于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65377;
企業生命周期是一連續的時間段,因此,建立的企業生命周期系數函數是連續的#65377;通過對這一函數圖像的進一步分析,來劃分企業生命周期階段#65377;按照連續函數的特性,可以將函數Lt(t)對t求偏導:
并在此基礎上對t求二階偏導:
分別令:,求解出(4)中的t值#65377;由于所選取的影響企業生命周期系數的指標除生產成本外均為正指標,所以,對應于的t點反映的是企業生命周期系數的極值時刻,這表示企業在生命周期內取得最好成績的時刻,或者是企業經營的最低谷時刻#65377;但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是企業生命周期中值得注意的時刻#65377;對應于的t值,則是劃分企業生命周期各階段的時刻點#65377;可以根據確定的t值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來對企業生命周期階段進行劃分#65377;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企業其實際情況會各不相同,需要根據具體企業生命周期系數的計算,結合企業的實際來進行評判#65377;
2 企業生命周期與企業的融資行為
目前,企業生命周期理論應用的領域很廣,有很多關于企業決策行為的研究是以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的,其中,對于企業融資行為的研究最具有現實意義#65377;
很多研究發現,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企業的資金需求規模#65380;融資時機和關于企業信譽的信息不對稱程度都是變化的#65377;投資銀行為減少投資風險,通常結合企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采取多階段的投資方式和組合投資#65377;企業也會采取多階段的融資方式#65377;國內外關于處于不同階段的企業融資行為研究已經形成理論#65377;其中,最為典型的是Berger(1998)等提出的融資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將企業分為嬰兒期#65380;青壯年期#65380;中年期和老年期四個時期,認為伴隨著企業生命周期而發生的信息約束條件#65380;企業規模和資金需求變化是影響企業融資結構變化的基本因素,在嬰兒期和青壯年期企業的融資大都依靠內部融資,而從中年期到老年期,企業得到的外部投資會迅速增加[8]#65377;
Natalia(2002)研究了經濟管制對企業生命周期的影響,他用充分的事實證明了金融發展水平與經濟增長#65380;企業成長之間存在正相關性[9]#65377;馮昕(2003)在企業生命周期的框架內,從中小企業可貸性的角度分析其融資困境,引入預期利潤變量,解決了以往研究把企業的預期利潤視為外生變量的不足,最后,強調就企業的生命周期階段與預期利潤而言,風險投資銀行往往比普通商業銀行具有比較優勢,因此,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及成長期的貸款應該引入風險投資體系,對中小企業預期利潤的判斷要求銀行與企業之間良好的信息溝通,適當發展社區金融機構不僅能夠改善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且可以推進競爭機制,完善銀行系統[10]#65377;
此外,Sahlman(1990)和Wetzel(1994)提出的融資規律認為,處于創始期的企業融資非常嚴重的依賴于初始的內部融資和貿易融資[11]#65377;梁琦(2005)等基于Churchill(1983)等對企業生命階段的劃分,以制造業為例,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探討我國民營企業生命周期融資規律,得出相似的規律#65377;他們通過對大量數據的統計分析,發現我國民營企業在生命周期的創業#65380;生存和成功三個階段,對自有資金#65380;商業信用#65380;民間借貸和親友借貸依賴性較高,但從擴張階段開始,對上述來源依賴性減少,企業能夠通過發行證券在公開市場上融資[12]#65377;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業融資都遵循同樣的規律#65377;Fluck(1997)和Rosen(1997)對融資周期的研究得出了與前人不同的結論#65377;他們使用美國威斯康星州企業的數據,發現企業在創始階段的外部融資超過了內部融資[13]#65377;
總體來說,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由于它所處的經營環境和金融環境不同,其融資的手段和規模是有所區別的#65377;或者說,各種融資工具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發揮著不同的作用#65377;因此,企業應該深入了解金融市場的特點和運作機制,利用積極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的影響#65377;
3 企業生命周期與企業的創新行為
創新是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求生存#65380;求發展的必然選擇#65377;由于企業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企業的創新行為也存在差異#65377;目前,國內外有關企業生命周期與企業創新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生命周期不同階段技術創新的成本投入和收益的變化;二是處于不同階段的企業對技術創新戰略選擇的不同#65377;
Utterback和Abernathy(1975)認為在企業發展的早期階段,產品的技術創新占主要地位,進入成長階段和成熟階段后,企業應致力于降低技術創新成本來維持競爭優勢[14]#65377;Koberg(1998)從組織結構的角度分析了企業對創新服務需求的動態性,認為科技型企業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創新服務[15]#65377;Darren(2002)#65380;Christine(1996)等學者通過對計算機業的五個企業的實證研究,得出兩個結論:一是科技型企業在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從事技術創新活動所投入的成本是不斷變化的#65377;在早期及企業發展后期從事技術創新活動投入的可變成本減少而固定成本增加#65377;在中期從事技術創新活動的可變成本增加而固定成本減少#65377;二是企業在不同時期對技術創新的需求程度不同#65377;企業處于創始階段時對技術創新需求大,進入中期時需求降低,處于晚期時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需求又再次增加[16]#65377;國內方面,全懷周(2003)從技術創新對企業成長的影響入手進行分析,認為當企業處于初創期時,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要遠遠大于創新所帶來的收益,在這個階段技術創新對企業發展沒有多大的促進作用,相反可能會由于分散企業資源而對企業成長造成負面影響;當企業處于成長期時,技術創新會加速企業成長,此時技術創新帶來的效益已經足以彌補其所耗費的資源,并且效益呈增長勢頭,推動企業不斷成長;當企業處于老化期時,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效益增長勢頭逐漸減緩,對企業的推動力逐漸減弱,但是由于慣性作用,企業仍然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增長,只不過增長的“加速度”越來越小#65377;當產品已經不適應新的環境需求時,企業將面臨新的創新需求:要么尋找新的推動力,企業繼續成長,要么受內外阻力的影響,成長速度變為零甚至負值[17]#65377;
除了圍繞企業生命周期階段研究企業從事技術創新的成本和收益之外,近年來,一些研究開始考察企業的創新策略與生命周期之間的關系#65377;Sullivan(2000)認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實際是一個關于技術創新資源長期使用的戰略決策過程,在制定技術創新策略時,企業必定會考慮自己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18]#65377;Veugolers(1999)等通過對創新過程中各種信息資源的分析發現,企業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會交替選擇自主研發策略和外部合作策略[19]#65377;嚴中平(2004)等利用創新生命周期模型對這兩種戰略進行比較得出結論:自主研發與外部合作兩種策略各有側重點,前者傾向于橫向延伸企業的生命周期曲線,后者則通過有效推動企業生命周期曲線的縱向伸展而使企業突破發展的資源限制線#65377;企業的持續發展需要兩種戰略的交互作用[20]#65377;
李丹(2004)等從各個階段對技術創新戰略的選擇不同對技術創新戰略進行細分,認為企業在創始階段應采取技術創新資源戰略#65380;技術創新依附戰略和技術創新夾縫求生存戰略#65377;其中,技術創新資源戰略又包括內部合作和再引進創新戰略[21]#65377;游學民(2005)認為,企業在創始階段資金缺乏#65380;人力資源不足和承受風險的能力弱,應采取模仿創新戰略#65377;當企業處于成長期時,游學民(2005)及李丹(2004)等均認為此時應以自主創新為主,李丹(2004)等還把此時的戰略決策細分為技術創新產品差異戰略#65380;成本領先戰略和緊隨領先者戰略[22]#65377;在企業進入老化期后,李丹(2004)等認為此時企業應采取技術創新轉變戰略和撤退型戰略#65377;
4 結論與展望
總體來看,目前有關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研究雖已涉及到企業的決策行為,但仍以實證研究為主,還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65377;事實上,企業生命周期不是簡單的時間序列,影響其因素是多方面的#65377;從現有研究中可以看出,從企業生命周期角度對企業融資行為和創新行為的研究均按照企業生命周期的發展規律,進行縱向比較,缺乏在同一時期對不同企業的決策行為的橫向比較,若將此橫向比較應用于企業的決策將對企業的發展發揮出積極的作用#65377;
此外,在現實當中,并不是每個企業都會經歷所有的生命周期階段,有些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就存在壽命短的問題,有的甚至只經歷初創期就夭折了#65377;即使企業經歷了從產生到衰退甚至蛻變的全部過程,也存在不同企業處于同一階段的時間長短不同的問題,有的企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經歷了所有生命周期階段,而一些百年老店卻長期處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階段,如何解釋這種差異也是今后研究應當重點關注的一個方向#65377;
[責任編輯張宇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