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破解三農問題已成為黑龍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65377;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三農問題的現狀及成因具體表現在:農牧民觀念落后,思想保守;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致富緩慢;蒙古族聚居村歷史債務較重,貧困面較大等#65377;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65380;繁榮農村經濟的過程中,就要改變三農現狀,具體對策是大力加強教育,全面提高少數民族農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樹立市場經濟意識,引導少數民族群眾進入并適應市場經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扶貧攻堅步伐#65377;只有改變二元經濟結構才能破解三農問題,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65377;
關鍵詞:三農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5-0127-03
一、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資源情況與三農問題現狀
1.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資源情況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是黑龍江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65377;全縣轄11個鄉(鎮)#65380;12個農林牧漁場,總幅員6 176平方公里(926萬畝),總人口24.76萬,其中,農村人口18.36萬,有漢#65380;蒙古#65380;滿等17個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4.37萬,占總人口的18.2%#65377;
自治縣地域遼闊#65380;物產豐富,具有發展經濟的巨大潛力和優勢#65377;有四種資源居全省之最#65377;一是草原面積最大#65377;全縣草原總面積469萬畝,占總幅員的50.7%,年產草量30萬噸左右#65377;二是水域面積最大#65377;嫩江流經全縣146.7公里,烏裕爾河#65380;雙陽河呈無尾狀散流于境內,全縣水域面積205萬畝,占全省水域總面積的1/5#65377;水產品年產量已連續十幾年超萬噸#65377;三是葦地面積最大#65377;全縣有87萬畝葦塘,占全省葦地面積的近1/3,年產商品葦18萬噸左右#65377;四是中草藥材儲量最豐富#65377;總儲量約1億公斤#65377;同時,有豐富的天然氣#65380;石油資源,是大慶外圍油田的主要產區#65377;
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65380;財政收入#65380;工商稅收等各項指標在全省都排在倒數第八至倒數第三位,被列為國定貧困縣#65377;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和討論分析,杜爾伯特貧困的關鍵問題就是一個發展的問題#65377;在實踐中,通過“解放思想#65380;借助外力#65380;改善環境#65380;轉變作風”,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在2003年全省公布的經濟發展排行榜中,自治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躍居32位,人均財政收入躍居第7位,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躍居第4位#65377;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基礎#65377;
2.三農問題的現狀與成因
由于歷史的原因加上近幾年的旱災,蒙古族聚居村經濟發展和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全縣農村的平均水平#65377;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人民生活還比較困難#65377;1998年以來遭到洪水和干旱等交替侵襲的自然災害,致使蒙古族聚居村貧困戶返貧率增加#65377;對腰新鄉巴彥村#65380;勝利村寶布屯#65380;他拉哈鎮六家子村#65380;巴彥查干鄉大廟村等村屯進行調查研究#65377;從以上村屯情況看,多數貧困戶處于吃得飽有口糧,不受凍,手頭無現金#65377;2004年的備耕只能等待信用社(信合)貸款#65377;無資金購買奶牛或肉牛,致富無門路,更談不上奔小康和建設全面小康社會#65377;全縣28個蒙古族聚居村不通沙石路的還有10個村,無榨乳間的有8個村,不通程控電話的有11個村,無自來水的有11個村,無有線電視的有13個村#65377;
(1)農牧民觀念落后,思想保守#65377;一部分群眾思想保守,不思進取,存在自滿心理#65377;傾向于既得利益,小富即安思想嚴重,缺乏大發展#65380;快發展的意識,阻礙了民族經濟的發展#65377;克爾臺鄉奶牛發展較快,2003年末存欄達16 800頭,青貯飼料使用比較普遍,但有些奶牛養殖戶不懂得科學飼養奶牛,不懂得青貯飼料使用儲藏方法,造成奶牛產奶量降低和大量青貯變質浪費#65377;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致富緩慢#65377;由于歷史的原因,自治縣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65377;連年的干旱,造成農業減產減收,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仍然靠天吃飯#65377;自治縣地處黑龍江省西部干旱地區,十年九旱#65380;年年春旱#65377;全縣28個蒙古族聚居村有少數民族貧困人口14 739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49.2%;少數民族貧困戶為3 895戶,占少數民族總戶數的46.9%#65377;巴彥查干鄉大廟村道路出行難,巴彥他拉村東巴彥屯飲水條件差,村屯路況差#65377;他拉哈鎮六家子村有7個自然屯,交通不便,距離鄉鎮和縣城較遠;腰新鄉勝利村有6個自然屯,巴彥村有4個自然屯,自然條件惡劣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65377;28個蒙古族聚居村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普遍薄弱,農民群眾擺脫不了靠天吃飯的命運#65377;28個蒙古族聚居村共有90個自然屯,其中,57個蒙古族聚居屯#65377;57個蒙古族聚居屯中的26個屯無奶站,嚴重制約著各族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步伐#65377;
(3)蒙古族聚居村歷史債務較重,貧困面較大#65377;全縣現有28個蒙古族聚居村,有27個村欠外債,總計3 014萬元,平均村欠外債107.6萬元,主要是修水利#65380;上電#65380;建學校等公益事業留下來的歷史包袱,稅費改革后村財鄉理,村里無資金支配權力,沒有能力償還債務#65377;1998年特大洪水侵襲,使一部分剛剛脫貧的群眾返貧#65377;1999—2003年連續五年干旱,種植業欠產減收,加大了以種植業為主的各族群眾返貧速度#65377;全縣79個行政村有67個貧困村,28個蒙古族聚居村全部為貧困村,全縣有貧困戶13 360戶,貧困人口49 438人,少數民族貧困戶3 895戶,少數民族貧困人口14 739人,農村脫貧任務仍然很艱巨#65377;正如湖北省監利縣磨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給朱镕基總理寫信反映三農問題所說的“農民真窮#65380;農村真苦#65380;農業真危險#65377;”
(4)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薄弱,缺乏高素質醫務人員#65377;農村醫療基礎設施薄弱,高素質醫務人員短缺,全縣28個蒙古族聚居村醫務人員沒有本科以上畢業生#65377;腰新鄉仍然存在甲亢病;因飲水問題他拉哈鎮山灣子村有40多人患皮膚病;胡吉吐莫#65380;敖林等鄉鎮結核病未根除;大部分鄉鎮缺碘#65377;
(5)農村基礎教育滯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65377;農村小學普遍缺乏先進的電腦教學設備,外語教育和信息技術課程無法開設,農村學生升入中學時由于沒有在小學接受外語教育#65380;信息技術教育,外語#65380;信息技術水平普遍低,導致升學率低,成才率低#65377;廣大農牧民群眾渴盼農村學校能夠開設外語#65380;信息技術課程#65377;自治縣農村學校危房實有面積44 726平方米,學校辦公經費主要靠收取的學雜費,基本是“維持開班,只能半飽”,教學經費嚴重不足#65377;敖林西伯鄉中心小學缺少學生桌椅,學校圖書室圖書甚少,無法滿足正常教學需要#65377;
二、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繁榮農村經濟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國民經濟其他部門賴以獨立的基礎,是國民經濟其他部門進一步發展的基礎#65377;農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要保證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為工業發展提供原料;為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提供勞動力;是全國最廣闊和最具潛力的市場;是國家經濟建設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是出口創匯的重要項目#65377;
農業的發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學,這是鄧小平關于農業發展的基本思想#65377;鄧小平提出的關于中國農業改革和發展的“兩個飛躍”的思想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65377;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看,要有兩個飛躍#65377;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65377;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65377;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65377;這又是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65377;鄧小平關于農業改革和發展的“兩個飛躍”的思想,科學揭示了我國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從而指明了我國農業改革和發展的方向#65377;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指出:“十一五”期間,三農問題仍然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65377;這個目標的提出,既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一個長期的發展方向,又作為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65377;這主要是考慮:一方面,實現全國建設小康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體現了農村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65380;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65377;另一方面,我國農村發展和改革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65380;以城帶鄉的新階段,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貫徹工業反哺農業#65380;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各方面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這樣才能較快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65377;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可以概括為生產發展#65380;生活寬裕#65380;鄉風文明#65380;村容整潔#65380;管理民主#65377;這二十個字,內容豐富,含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建設#65380;政治建設#65380;文化建設#65380;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五個方面的內容,決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片面地理解為單純的新村莊建設#65377;堅持以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中心,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最基本的出發點,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65377;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重點方面:一是推進現代農業#65377;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65377;二是全面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65377;加快推進鄉鎮機構#65380;農村義務教育#65380;縣鄉財政體制#65380;農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65377;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65377;加快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65377;四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65377;要采取綜合措施,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縣域經驗,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加大扶貧力度#65377;必須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艱巨和長期的任務,各地要制定科學規劃,注重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防止形式主義和強迫命令,扎實穩步地推進#65377;
3.改變三農問題的對策
(1)大力加強教育,全面提高少數民族農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質#65377;一是堅持不懈地抓好民族教育,進一步貫徹落實《黑龍江省民族教育條例》及其實施細則#65377;繼續把“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工作放到民族教育工作的首位,加強民族鄉鎮蒙古語文教育教學工作#65377;二是進一步加強科教興縣,以科技為先導#65377;把圍繞特色經濟抓好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并將其作為科技發展與應用的連接點#65377;三是重視對蒙古族傳統文化的挖掘#65380;保護和利用#65377;尊重珍惜蒙古族優良傳統和習俗,并與旅游業和其他產業相結合,推動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65377;四是鞏固和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防保網絡#65377;優先解決民族村的衛生基礎設施和常規醫療設施的裝備問題#65377;
(2)樹立市場經濟意識,引導少數民族群眾進入并適應市場經濟#65377;組織引導鼓勵少數民族群眾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進入市場經濟大潮中來,如生產生活用品購銷#65380;食品加工,生活用品#65380;生產服務等行業#65377;使他們初步掌握市場經濟基本規律,鼓勵他們在農閑時間搞勞務輸出,做農民經紀人,擴大致富門路#65377;在蒙古族聚居鄉#65380;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膽引進資金#65380;技術#65380;設備#65380;人才,成為民族鄉村脫貧致富的催化劑#65377;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脫貧致富思路,引導群眾在作風上由懶變勤,發揚埋頭苦干精神,克服資源依賴癥和資源享受癥;抓引聯,加速外向型經濟發展;堅持扶貧先扶志,使少數民族群眾在思想上發生根本性變化,化作脫貧致富#65380;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動力#65377;
(3)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扶貧攻堅步伐#65377;爭取大慶市有實力的部門對口支援本縣28個民族村,爭取為28個村多投資奶肉飼養業,多為民族村屯建設幾個奶站,多為民族村屯打幾眼人#65380;畜飲水井,多為民族中小學增加現代化教學設備,多為民族村屯修路#65380;橋涵#65377;幫助民族村重點爭取一批交通#65380;農田水利#65380;能源和通訊工程建設項目#65377;加快公路建設,提高綜合運輸能力,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65377;加大對民族鄉#65380;村的扶持力度#65377;重點改善民族貧困村屯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農業生產力的科技含量#65377;做好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工作#65377;加快蒙古族聚居村脫貧致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65377;
參考文獻:
[1] 岳華亭.政治理論輔導講義[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6.
[2] 烏云達賴.2004年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政策措施調研匯報提綱.
[責任編輯姜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