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已有28個年頭,取得了四大成就:一是市場經濟引進多元化競爭;二是經濟高速增長;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四是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在提升。我國在深化改革中面臨諸多的體制性障礙和結構性矛盾,可歸納為四大滯后:一是政府職能轉變滯后;二是產權制度改革滯后;三是配套改革滯后;四是經濟增長方式的改革滯后。我們要清楚地認識當前的形勢,解放思想,堅定信心,做深化改革的促進派。
關鍵詞:改革;市場經濟;產權;經濟體制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5-0001-04
15年前的春天,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從1992年1月18日開始,利用35天時間,南下巡視了武漢#65380;深圳#65380;珠海和上海等地,一路上發表了很重要的講話#65377;經中央整理以[1992]2號文件下發全黨學習貫徹#65377;15年來,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指引下,中國的改革開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65377;
在紀念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15周年之際,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軌跡,重新學習當年的南巡講話,感到倍加親切,對當今的改革開放仍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65377;
一#65380;改革28年的歷史回顧
我國改革起始于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同志發動的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已經走過28個年頭,特別是鄧小平南巡講話后的15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成效斐然#65377;回首歷史,可圈可點#65377;
1. 28年改革開放歷經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79年至1984年,是農村改革引發城市國企改革的階段#65377;這個階段中的改革做了四件大事,也是改革的四個亮點#65377;第一件事是真理標準的討論,破除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區,實現了撥亂反正#65377;第二件事是農村土地聯產承包,這是農村改革的第一大舉措,打破了人民公社的舊體制,在全國推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8億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們黨用了短短四年時間,解決了中國的吃飯問題#65377;第三件事是農村興辦鄉鎮企業,遍地開花,農民離土不離鄉就地務工,解決了對農村過剩勞動力的安置,擴大了就業,走出了以工致富的一條新路,在農村培養和催生一大批企業家#65377;第四件事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決定的出臺,揭開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序幕,是農村的改革引發推動了城市的改革,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引發了城市的國有企業改革#65377;
第二階段是1985年到1992年,是探索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階段#65377;我們國家放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65377;這個階段我國的改革有三大舉措,辦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金融體制改革實行撥改貸#65377;第二件事是利改稅的改革#65377;實行利改稅之后,把利潤改成稅收,解決稅利并軌問題,進一步理順了國家和企業的分配關系#65377;第三件事是蘇聯解體到小平同志南巡講話#65377;從1989年戈爾巴喬夫推行改革新思維,到1991年9月份,蘇聯紅旗落地,國家解體#65377;這個歷史悲劇帶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重大動蕩,世界格局由兩極冷戰變成美國的單邊主義,大家都在反思蘇聯解體的原因,由此引發了中國改革一次大的爭論#65377;小平同志到深圳#65380;廣州#65380;上海的南巡講話中,講到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最后,中央統一了思想,發了一號文件,學習貫徹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使我國改革從十字路口上又清醒地走出來,堅定改革開放不動搖#65377;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講話,1992年秋天黨的十四大的召開,十四大報告正式確認我們國家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震驚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重大改革舉措#65377;
第三階段是1993年到2002年,是完善市場機制的階段#65377;用新機制和新體制引導中國向前發展,這個階段有五件大事值得圈點#65377;第一件事是放開物價,實行統配價格與非統配價格并軌,這是大膽的改革舉措#65377;第二件事是匯率并軌,在1994年,人民幣匯率內部官方牌價是1∶5.7,黑市爆漲到1∶10,國務院把官方牌價一次性并軌到1∶8.72,人民幣一次貶值33%,造成當年我國的外貿由逆差變成了順差,外匯儲備逐年增加#65377;第三件事是實行分稅制,國稅和地稅分開,保證了中央財政的收入渠道,有了穩定的收入增幅#65377;第四件事是加入WTO,用世貿組織的規則來規范中國的市場機制,用外力拉動中國的改革#65377;第五件事是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65377;在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股份制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實現形式,股份制不存在姓“資”姓“社”問題,它是產權多元化的過程,這個舉措使國有企業改革有了一個重大突破#65377;
第四階段是2002年到現在,是探索市場效率與社會公平相統一的階段#65377;我國東有拉美經濟的警示,西有顏色革命的沖擊,面對這種局面,我國必須一方面大膽推進市場改革不動搖,一方面要維護社會正義和公平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只有這樣我們的改革才能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和一個健康發展的軌道#65377;
2. 28年改革的“四大功績”
中國今天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于鄧小平總設計師的理論勇氣和改革膽魄,得益于28年經濟體制改革的收獲和變化#65377;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28年的改革功不可沒,28年改革的成果可總結為“四大成就”:
一是市場經濟引進多元化競爭,競爭引發動力,帶來了市場繁榮,物價穩定,告別了短缺經濟,進入了過剩經濟,由賣方市場進入了買方市場#65377;這是改革開放28年的第一大功績#65377;在計劃經濟年代,老百姓買東西憑票排隊,這是當時中國計劃經濟的一大特色,發票排隊是短缺經濟的象征#65377;有了市場經濟的魔力和魅力,我們才實現了買方市場,進入了過剩經濟#65377;這在計劃經濟年代是不可想象的#65377;
二是經濟高速增長#65377;有資料顯示,從1979年到2005年,我國GDP的平均增長速度在9.1%左右,1994年GDP年增長率達到14.6%,創歷史最高,2006年GDP總量達20.9萬億元,年增長率是10.7%,又創新高#65377;我國的經濟實力大增,排在世界第四位,人均GDP是1 702美元,排在世界第110位#65377;我國GDP是總量大#65380;人均低#65377;這次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注重人均GDP的增長#65377;中國經濟近幾年的增長,在中央的宏觀調控下,已經出現百舸爭流#65380;競相發展的局面,形成了四個板塊互動,一是東部提速,沿海特區開展二次創業(包括四省二市);二是西北大開發,包括11個省區;三是東北振興,三省二盟(內蒙);四是中部崛起,以武漢和鄭州為軸線,包括6個省份#65377;這樣板區互動,板塊疊加,將帶動中國經濟的全面高速增長#65377;我們黨運籌帷幄,駕馭市場經濟越來越成熟,板塊互動這樣一個發展格局,也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65377;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65377;社會以民為本,民以生活為本,看社會的變化,主要是看人民生活水準的變化#65377;盡管現在分配不公,有大量弱勢群體,但總體上看,我們國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大革命”后期相比,發生了質的變化#65377;2005年有關數據統計,鄉鎮的人均收入達到2 300元人民幣,城市的人均收入達到6 700元人民幣,與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相比,翻了21.5倍,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變化增長也在15倍以上#65377;現在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差距,縱向回頭看,人人都滿足高興;橫向看,窮人心里不平衡;總體上看,大家都不愿意回到“吃大餅子”時代,不愿意回到極左的年代,改革開放沒有退路#65377;
四是我們通過改革開放,打開國門,融入經濟全球化,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在提升#65377;我國是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內外因相結合,帶來了中國經濟的協調高速發展#65377;同時,我國的外貿量在增加,國際地位在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排名有“第一#65380;第二#65380;第三#65380;第四”的好位次#65377;一是中國的外匯儲備在世界排名第一,到2006年末將達到1萬億美元#65377;原排名第一是日本,第二是中國,第三是香港,第四是臺灣,現在中國已躍居第一位#65377;二是引進外資量在世界排名第二#65377;2005年我國引進外資是765億美元,僅次于美國,成為第二大引資國#65377;三是外貿進出口總量在世界排名第三,成為第三大貿易國,排在美國#65380;日本之后#65377;2006年我國出口9 700億美元,進口7 900億美元,加在一起將近1.7萬億美元#65377;四是我國GDP的總量在世界排名第四#65377;2006年2.5萬億美元#65377;第一是美國16萬億美元,第二是日本4.9萬億美元,第三是德國2.5萬億美元#65377;美元和人民幣購買力平價指數1∶2.5,如果按這個指數計算,我國GDP總量早已經超過了日本,真正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為此,所有的國際會議都不能不談中國#65377;有人稱為“中國奇跡”,有人稱為“中國威脅”,但不管怎么說,是中國改革的大環境帶來了中國的巨大變化,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競爭力,改革開放功不可沒#65377;鄧小平同志為什么在中國會有這么高的威信,就是因為28年改革開放群眾受益了,大家都擁護#65377;沒有鄧小平,就沒有今天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革命始于毛澤東,成于鄧小平#65377;
二#65380;改革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理性地總結分析28年的改革開放,有成績也有問題,深化改革中面臨諸多的體制性障礙和結構性矛盾#65377;具體可歸納為“四個滯后”:
第一,政府職能轉變滯后#65377;重新審視28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發現企業先進入了市場,政府還在留戀計劃經濟,有好多人喊著市場經濟的調子,手里握著計劃經濟的權力,走行政審批的路子#65377;現在政府職能設計仍存在著“四偏三位”,很難適應市場經濟,是改革滯后的典型表現#65377;一是機構偏大#65377;大機關#65380;大政府,吃皇糧的人太多,行政成本太高,辦事層次多#65380;效率低#65377;二是職能偏寬#65377;從企業到經濟到社會,政府什么都管,管了很多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情#65377;三是對微觀經濟干預偏重,對企業插手太多,管得太死#65377;政府經濟工作的重點應該是宏觀調控,微觀經濟應該由市場來調節#65377;四是行政審批色彩偏重,造成大政府#65380;小企業#65380;小社會,而西方國家是大企業#65380;大社會#65380;小政府#65377;由于政府職能設計有問題,從而造成“三位”:一是相對于微觀經濟的越位#65377;對于微觀經濟,企業家可以按照市場價值規律信號自己調節,解決投資和配置資源問題,用不著政府天天研究投資開發項目問題#65377;二是相對于公共財政和社會公共服務的缺位#65377;在市場經濟分工的條件下,政府工作重點是辦社會,提供公共服務,而我們恰恰沒有做到位#65377;三是相對于政企不分的錯位#65377;企業替政府辦社會,政府天天研究管制企業,這是一種職能錯位#65377;政府要從微觀經濟中撤出來,集中精力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65380;公共管理#65380;公共安全#65380;公共產品,它的基石是公共財政的支撐#65377;這次行政體制改革應該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重新設計政府職能,從微觀經濟中撤出來,重點轉向調節社會公平#65380;維護社會正義#65380;構建和諧社會上來,這又是一次黨和政府工作重點的新轉移#65377;
第二,產權制度改革滯后#65377;市場經濟的產權基礎是物權,是所有制,是個人對財產的占有權和收益權,由于姓“公”和姓“私”的爭論,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65377;比如說農村土地實行聯產承包20年了,改革的功勞很大,但現在弊端也出來了#65377;其弊端就是農村農民對土地的承包,很難實現機械化,小農戶與大市場難以對接,農村改革面臨第二步深入的問題,生產關系需要有大的突破#65377;把給農民的承包權變成產權,真正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產權不解決何談現代農業#65377;再如林業,現要伊春搞林權試點改革工作,國家正在積極推廣#65377;農業應做到耕者有其田,林業也應做到山者有其林#65377;孟子講“人無恒產,則無恒心”,不無道理#65377;中國的產權制度改革最成功的是國有職工的房產改革#65377;在過去,國企和機關的家屬房都是公家建的,產權也是公家的,分給職工住,房子漏了壞了全找公家修,維修費一年需要負擔很多資金,形成了國企和機關的包袱#65377;房改把房子賣給職工,職工湊著錢#65380;排著隊去交錢,目的就是為了拿到房證,將其變為私產#65377;這樣企業從此一次性甩掉了包袱,既富了職工,又活了企業,何樂而不為!所以,現在要打破壟斷,資源要進一步市場化,明晰產權問題#65377;中國《物權法》的制定歷時13年,創中國立法之最#65377;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審議了八次,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于今年3月通過了物權法#65377;市場經濟的主體是個體私營企業,沒有法律保障,產權主體則無法確定,這一微觀主體難以真正壯大和發展#65377;產權制度的改革#65380;物權的保護,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基本產權基礎和法律保障#65377;
第三,我國的配套改革滯后#65377;農村的聯產承包改革單兵突進,國有企業改革也是唱獨角戲,配套改革跟得慢,比如說金融體制改革,中小企業如何解決融資難問題,財政制度改革怎樣構建公共財政體制,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問題,稅制改革怎么來調節分配,解決社會公平,增加中央財政收入問題,社會保障體制如何推進和完善等問題#65377;這四大制度改革的跟進速度慢,相對滯后,使得國企改革尚未取得最終的突破,使農村的改革需要第二次飛躍#65377;我們要跳出國企研究國企,跳出三農研究三農,呼喚著配套改革的到位#65377;如果金融#65380;財政#65380;稅收#65380;社保四大體制改革不能跟進,中國市場經濟難以有更深入的發展,其他改革可能就此而止,難以深化#65377;
第四,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改革滯后#65377;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九五”期間提出來的,現在到“十一五”期間,十年時間過去了,現在重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強調這個問題,目的是解決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問題,要由速度型變成質量型,由外延型變成內涵型,由粗放型變成集約型#65377;我們還在政府配置資源,政府主導改革,這種體制是計劃經濟留下的舊胎記,很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65377;各級政府要展現政績,就必須拉資金上項目,顯現政績等待提拔,結果大面積重復建設,投資效果不好,影響經濟增長質量,所以,這種干部管理體制不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很難以到位#65377;為此,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著力解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體制環境問題#65377;
現在看,我們“四個滯后”是28年改革留下的矛盾和問題,也是我們今后要改革突破的四個體制性障礙#65377;實踐證明,改革進入深水區,越改難度越大,越改成本越高,真可謂改到深處是體制,改到難處是產權,改到硬處是結構,改到痛處是利益,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攻克難點,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65377;
三#65380;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15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新學習鄧小平南巡講話,要清醒地認識當前的改革形勢,解放思想,堅定信心,做深化改革的促進派#65377;
1.三次改革大爭論帶來的啟示與思考
我國改革28年歷經三次大的爭論,可以說,改革是在爭論中走過來的#65377;這種爭論是長期反復的,也是不可避免的#65377;只要我們用鄧小平南巡講話精神武裝頭腦,就會撥開迷霧認清方向,堅定改革開放不動搖#65377;
第一次爭論是1982年到1984年,解決中國要不要搞市場經濟的問題,爭論的主題是計劃與市場的關系#65377;自此,我們歷經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65380;以計劃經濟為主#65380;市場調配為輔等幾個量變階段,到黨的十四大最后確定全面向市場經濟轉軌#65377;
第二次爭論是蘇聯解體之后,中國的改革受蘇聯的震蕩,出現中國改革應該向何處去的問題#65377;鄧小平的南巡講話撥正了航向,黨的十四大政治報告做了結論,全黨集中精力致力于經濟轉軌,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轉軌#65377;
第三次爭論是2005年6月份到2006年1月份,大概歷經了八個月的時間,爭論得很激烈#65377;爭論的主題是中國28年中國改革開放怎么看,中國出現了不和諧#65380;不公平應該由誰負責#65377;現在弱勢群體增多#65380;三農問題加重#65380;分配不公#65380;社會缺乏穩定的因素等不和諧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65377;在給“不和諧”病因確診的時候出現了兩派代表,一派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國光為首的,是一種窮人經濟學視角的反思改革派,認為中國出現諸多不和諧是因為改革改出了問題,中國的改革需要反思和調整,認為中國改革背離中國社會主義的大方向,實際上是一種向“右”轉,走回頭路的傾向#65377;另一派是改革的推進派,以北京大學教授吳敬璉#65380;張維迎為代表,他們提出中國出現的不和諧和不公平問題不能記在改革的賬上,而恰恰是改革沒有到位產生的后果,中國只能加快改革,才能突破這個瓶頸,解決社會不公問題#65377;由于我國的壟斷行業太多#65380;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65380;經濟發展環境不寬松#65380;體制性平臺沒有搭起來,最終造成了社會的不和諧,而非中國改急了#65380;改過了#65377;北京召開“兩會”,胡錦濤總書記一錘定音,支持了第二派#65377;在“兩會”上海團的討論中,胡總書記做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講話,指出:中國改革的大方向不能動搖,必須繼續推進#65377;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新聞發布會上也指出:中國目前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但是不改革沒有出路,倒退是不行的#65377;胡總書記和溫總理的講話為這次硝煙四起的第三次改革大爭論定下了調子,指明了方向:中國改革只能繼續推進,別無選擇#65377;
2.中國與前蘇聯改革的比較與分析
中國和蘇聯都是原社會主義國家,后來都轉向市場經濟,但是我們的路徑和方式不一樣,其中有三大特征和區別:
區別一:中國的改革是漸變性的,由量變到質變,蘇聯的改革是“一夜到位”的突變,休克療法,全部實行私有化,震蕩大,損失大,最后導致盧布大貶值,國家大解體,改變了世界冷戰大格局#65377;
區別二:中國的改革是政府主導型改革,政府設計改革,控制了局面,保持了穩定和繁榮,防止了社會動蕩#65377;但此舉有利也有弊,弊是改革改到政府頭上就改不動了,自己刀削不了自己把,政府職能轉變很難#65377;
區別三:中國的改革是分層次循序漸進的改革,先是農村土地實行聯產承包制的改革,引發城市國企改革,沿海帶內地,先富帶后富,這些都是小平同志親自設計的改革路徑,由點到面,分層推進#65377;這種改革循序漸進,保持穩定,很有成效#65377;
3.堅定信心,深化改革
中國今后的改革是“兩靠”,一靠改革出思路,二靠發展出效益#65377;改革是龍頭,發展是硬道理,這是小平同志的基本結論,我們都應該牢記在心#65377;不管改革怎么爭論,政界怎么更迭,中國的改革應該堅定不移,沒有退路,不可逆轉#65377;中國有四種力量在推動改革#65377;第一是一批專家學者走在前面“吃螃蟹”,搞理論探討#65377;有了理論的前瞻和推動,才能帶來政策的重大變化;第二是民眾擁護#65377;民眾是改革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他們堅決擁護改革,不同意走回頭路,回頭搞計劃經濟是一條老路,也是一條死路,民眾的擁護是改革的基礎動力;第三是外力在拉動中國改革#65377;我國已經加入WTO,必須按國際規則來辦事,經濟全球化背后是經濟市場化#65380;信息產業化#65380;主體民營化,這個大趨勢在中國不可逆轉#65377;比如這次匯率的調整,出口量太大#65380;外匯儲備太高#65377;外貿的壓力是人民幣升值的真正源頭#65377;這種外力的拉動是不可忽視的因素#65377;第四是黨和政府精英的引導#65377;當年設計改革是小平同志起步,江澤民推動,走市場化道路,現在以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央新領導班子也在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65377;精英的引導#65380;外力的拉動#65380;民眾的擁護#65380;專家理論的探討這四股力量匯在一起,就構成了改革的底蘊和動力源#65377;要想把中國歷史的列車拉向右轉,走回頭路,既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65377;
對今后的改革我們要充滿信心,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立足于打好四仗:一是攻堅戰,包括行政體制改革#65380;政府職能轉變;二是升級戰,由經濟體制改革升級到政治體制改革,才能最終解決問題;三是持久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還需要第二個“28年”;四是總體戰,要將配套改革推進,將改革措施互補互動,形成總體效應#65377;我們要有這種思維和準備,才能駕馭改革局面,做深化改革的促進派#65377;中國改革大概還需要20多年,才能按照市場經濟的機制最后發育改革到位#65377;
責任編輯:孫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