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部地區在對外貿易規模擴大的同時,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65377;深入實施“科技興貿”和“以質取勝”戰略,優化出口產品結構#65380;加快出口產品升級;積極發展加工貿易,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以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協調國際貿易與環境,實現外貿可持續發展,是河南省中部地區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路徑#65377;
關鍵詞: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科技興貿;加工貿易;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5-0130-03
對外貿易是拉動區域經濟增長#65380;促進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65377;在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中部各省與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水平的差距,在于外貿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太少#65377;河南是典型的中部省份#65377;改革開放以來,河南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65377;近年來開放型經濟有較大發展,東引西進成效顯著#65377;截至“十五”末,全省進出口總額累計完成251億美元,年均增速達到27.73%,其中出口164億美元,年均遞增27.85%#65377;但在對外貿易規模擴大的同時,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長期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擴大出口的格局沒有改變,依靠低效大量消耗能源#65380;資源出口產品的現象未得到有效控制#65377;出口規模雖然不斷擴大,但出口效益低下#65377;出口產品豐富,但競爭力弱#65377;如果不轉變增長路徑,則資金#65380;資源#65380;環境乃至國際貿易環境等條件將難以支持對外貿易持續發展#65377;研究中部地區在外貿總量較少的同時如何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對于中部地區發展開放型經濟#65380;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現實意義#65377;
一、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經濟學解釋
馬克思主義國際價值理論是國際商品交換的基礎和是非評價標準#65377;國際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是,在世界市場上交換雙方要按照國際價值量進行等價交換#65377;等價是指雙方各自商品所含國際價值量相等#65377;國際價值是各國商品生產經營者等價交換的基礎和交換標準#65377;但是,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水平不同,勞動生產率不同,所以,創造等量的國際價值所花費的勞動時間也不同#65377;在發達國家用一個勞動日可以創造的國際價值,發展中國家可能要用三個勞動日#65377;三個勞動日同一個勞動日交換的問題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環境中的真實寫照#65377;以我國為例,雖然是世界第三貿易大國,但仍不是貿易強國#65377;外貿的增長是粗放型的增長,出口商品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少,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多#65377;出口8億件襯衫換回的外匯才能購買一架空客A380飛機,這種交換說明我國同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正處于我們的三個勞動日和他們的一個勞動日交換的階段#65377;而要達到一個勞動日交換一個勞動日的目標,則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應當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完成質量型轉變的關鍵在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65377;只有達到發達國家的勞動生產率水平,才能以同樣的勞動時間創造出同其相等的國際價值,實現真正的等價交換#65377;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則主要依靠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體現在外貿方面,則應將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放在首位,一方面,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另一方面,運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造傳統出口產業,提高傳統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實現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65377;
二、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客觀條件
(一)國內外經濟環境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小幅回調,但仍保持穩定增長狀態#65377;國際貿易略高于世界經濟的增速#65377;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世界經濟2006年和2007年將分別增長5.1%和4.9%,世界貿易增長率2006年為8.9%,2007年為7.6%#65377;跨國直接投資將繼續回升,中國仍將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和投資的主要選擇地之一#65377;
從國內形勢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供給能力增強,市場環境更趨寬松;經濟正處于一個上升周期的峰頂階段,重化工業發展和居民消費新趨勢將推動進口結構升級;利用外資#65380;開發服務業和承接新的國際產業轉移將繼續推動經濟貿易發展;經濟全球化帶動的國際產業分工變化有利于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65377;這些有利因素都將延長中部經濟在這一輪周期波動中的上升期#65377;
(二)中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及經濟現代化發展機遇
中部地區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基于沿海地區產業集中以及因要素成本上升而逐漸形成的產業區域轉移的機會條件,加之中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與工商業經濟的發展,該地區現代化發展機遇已經到來#65377;目前,應抓住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和西部大開發機遇,順應國家區域經濟布局調整趨勢,發揮區位優勢,大力實施東引西進#65377;應利用東部地區與國際上部分產業轉移的機會;利用中部地區自身資源的產業開拓與升級的機會;利用產業空間模式與網絡技術進行區域產業結構重組#65377;河南省作為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西部地區資源輸出樞紐,應加強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主動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產業升級#65377;鼓勵省內企業在東部地區建立銷售和研發機構,利用東部地區對外開放優勢帶動本省產品出口#65377;鼓勵優勢企業積極開發西部資源和市場,提高產品在西部市場的占有率#65377;同時,加強與中部省區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65377;
三、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路徑探索
(一)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是優化出口產品結構#65380;加快出口產品升級的主要措施,是加快河南從貿易小省向貿易大省#65380;強省轉變的根本途徑
據鄭州海關統計,2006年1—11月河南省實現進出口總值為88.4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7.2%,其中出口總值為60億美元,增長29.7%;進口總值為28.45億美元,增長20.2%#65377;進出口#65380;進口增速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65377;
進出口較快增長的同時,出口產品結構卻有待優化#65377;2006年1—11月出口排在前10位的商品分別是:未鍛軋的非合金鋁(3.48億美元)#65380;人發制品(3.35億美元)#65380;精煉銅管(2.95億美元)#65380;未鍛軋的精煉鉛(2.05億美元)#65380;車輛用新的充氣橡膠輪胎(1.79億美元)#65380;純度≥99.99%未鍛造銀(1.24億美元)#65380;其他毛皮制品(1.18億美元)#65380;已焙燒的鉬礦砂及其精礦(1.06億美元)#65380;其他熱軋鐵或非合金鋼非卷材,厚>50mm(1.02億美元)和人造剛玉(0.97億美元)#65377;
由數據可見,河南外貿出口產品結構較為落后,出口后勁不足#65377;出口規模大的產品主要集中在未經加工或加工很少的初級產品上,具有高技術含量#65380;高附加值#65380;高價格的商品出口量不多#65377;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是關鍵所在#65377;在當今世界國際分工日益細化#65380;產業重組加快的背景下,國際市場的競爭已由價格為中心轉為以質量#65380;品牌為中心的競爭,技術差價#65380;質量差價日益擴大,出口依靠價格低廉的優勢盡管在一定時期和程度仍有市場,但這種優勢難以持續,與貿易強省的目標尚有距離#65377;
河南地處內陸,通往國際市場的運輸距離長#65380;運輸費用高,以附加值低#65380;技術含量低的出口產品漸失競爭優勢#65377;只有依靠科技,全面提升出口產品技術含量,才能創造持續的國際競爭力#65377;河南實施“科技興貿”的核心是科技進步和創新, 積極調整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將重點出口商品立足于創匯農產品#65380;工業制成品以及機電產品上#65377;對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如紡織服裝,要以增強其技術含量和產業集群化為重點,加大科技投入,由初級加工#65380;粗加工向深加工#65380;精加工轉變,提高單位出口產品的附加值#65377;
(二)積極發展加工貿易,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推進河南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需要
河南出口貿易方式已由單一的一般貿易發展到加工貿易等多種貿易方式,加工貿易持續增長#65377;據海關統計,2006年1—11月份河南省加工貿易進出口完成240 909萬美元,同比增長11.15%,占全省同期進出口總額的27.23%,出口155 833萬美元,增長13.6%,占全省同期出口總額的26%#65377;全國加工貿易出口一直占據著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經濟發達地區占比更高#65377;2006年上半年,廣東省加工貿易占全部出口的69.42%,而河南省不到30%#65377;河南省加工貿易發展不足,比重偏低#65377;
迄今為止共計1 145種商品被國家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65377;其中,涉及河南省加工貿易的主要商品有電解鉛及其副產品白銀#65377;截至2006年9月底,兩大商品共出口4.56億美元,年底達5.83億美元,占加工貿易出口的35%左右#65377;加工貿易亟待轉型升級#65377;
河南加工貿易發展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出口加工區注冊企業中缺少投資規模大#65380;產品附加值高#65380;出口創匯額多#65380;輻射帶動效應強的龍頭項目#65377;加工貿易業務高度集中在以鄭州為中心的沿黃河經濟帶上;開展加工貿易的企業偏少;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缺乏高附加值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影響了加工貿易的進一步發展#65377;
鄭州承東啟西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全省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和能源優勢,以及較為完整的工業門類,本應是出口加工區吸引外來企業的重要砝碼#65377;但目前河南省出口加工貿易行業中,電解鋁#65380;毛發制品#65380;皮毛制品三類商品的出口額占全省加工貿易出口額的71%#65377;這些商品均為資源#65380;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低#65380;產業鏈條短,初級加工對環境有污染,不適合進入出口加工區#65377;
雖然具有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優勢,但地處內陸#65380;不臨海帶來的運距遠#65380;運費高的問題,依然影響招商引資的進行#65377;河南工業項目雖然門類較完整,但工業結構不完善#65380;產品配套能力較差,制約了龍頭項目的進駐#65377;
實現出口加工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應綜合運用政策手段,完善管理,改進服務,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65380;技術含量#65380;增值空間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出口加工區#65377;通過延伸產業鏈,提高加工企業的國內采購比例,發揮輻射效應,提高產品附加值#65377;
為改變出口加工區“加工制造”的單一功能,應逐步賦予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功能,實現向“加工制造為主,保稅物流為輔”轉變,把出口加工區建設成為承接國際現代服務業轉移#65380;開展保稅物流業務的重要節點,為區內企業提供便利,保證貨物進出暢通#65377;
出口加工區是在推進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作為開放型經濟的前沿和連接世界經濟的通道而構建的#65377;應加快鄭州出口加工區等重點出口基地建設,培育一批優勢產品#65377;大力支持加工貿易的發展是河南外貿出口取得突破性飛越的關鍵#65377;
(三)發展循環經濟,是協調國際貿易與環境,實現河南外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長期以來,河南省只注重出口的數量擴張,忽視了出口商品結構對資源的過度依賴問題,且資源利用率較低,表現在出口商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或者粗加工產品為主,而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偏低#65377;2004年河南省的出口商品結構中,礦產品#65380;賤金屬及制品的出口額達到12.4255億美元,在出口總額中比重近30%;鞋類#65380;紡織品#65380;服裝#65380;皮革制品#65380;塑料制品#65380;橡膠制品#65380;一般機電產品等產品的出口額在出口額中所占比重超過35.7%#65377;上述出口產品均屬勞動密集型產品,對資源的需求量大且產品附加值低#65377;在現行的線性經濟模式下,出口越多,資源浪費也越多,對環境污染也越嚴重#65377;從某種程度而言,目前出口產品是資源的出口,不利于可持續發展#65377;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外貿企業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否則這種出口商品模式將難以持續#65377;
面對粗放的外貿增長方式與循環經濟之間的矛盾,必須樹立循環經濟的思想和理念,將改善環境質量和加強資源利用作為提高國際貿易競爭力的重要內容#65377;
正確認識循環經濟與外貿可持續發展的關系#65377;應將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考慮,追求貿易#65380;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統一,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65377;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科技進步,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從而促進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65377;要逐步改變大進大出的粗放型貿易發展模式,在重視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加快培育循環經濟模式的形成#65377;全面參與#65380;參照國際環境標準,努力提高地區環境標準#65380;企業環境管理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使之與國際標準接軌,實現對外貿易與循環經濟的協調發展#65377;
調整產業政策和產品結構,建立可持續的進出口商品結構#65377;加快調整產業#65380;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65377;增加高附加值商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例,加強部分能源和原材料的進口,特別是我國稀缺#65380;開發成本高#65380;對環境影響大#65380;國際市場價格相對便宜的商品來改善貿易結構#65377;一是要遏制部分行業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特別要嚴格限制高耗能#65380;高耗水#65380;高污染和浪費資源的產業,限制和淘汰能耗高#65380;物耗高#65380;污染重的落后工藝#65380;技術和設備#65377;二是要加快低耗能#65380;低排放產業的發展#65377;三是加強進口商品檢驗檢疫力度,限制或拒絕進口重污染的產品設備#65380;對高耗能的出口品和污染重的進口品征收環境附加稅#65377;
參考文獻:
[1] 楊圣明.馬克思國際價值理論的現實意義[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11):11-13.
[2] 陳惠雄.中國區域發展梯度約束與和諧社會戰略構局[J].中國工業經濟,2006,(9):5-13.
[3] 張克俊,邱云生.西部內陸省份擴大外貿出口的戰略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05,(4):132-135.
[4] 楊正位.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J].中國經貿導刊,2005,(6):39-40.
[5] 李雙菊,戴翔.循環經濟——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J].國際貿易問題,2006,(6):99-106.
[6] 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省統計年鑒(2005)[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