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公司獨立人格制度產生的歷史和現狀來看,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當今市場經濟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現實生活中出現了濫用公司獨立人格損害債權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改善這一局面比較可行的辦法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在總結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明確界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形,以確立司法統一性,樹立法律的權威性#65377;
關鍵詞:法人;公司法人人格;有限責任;人格否認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5-0100-03
公司制度問世以來之所以為世界各國所樂于接受#65380;成為刺激投資者踴躍利用此制度作為投資手段,及促進各國經濟欣欣向榮#65380;蓬勃發展的原因,即在于公司制度賦予公司獨立的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特性#65377;因為有限責任的優點在于從事商業經營者以設立公司的方式為商業行為時,將不至于因一時投資失誤而導致傾家蕩產的惡果,所以公司制度成為富國利民的絕佳體制#65377;但現實生活中投資者利用設立公司以濫用公司獨立人格損害債權人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層出不窮,為了制裁此種情形下的公司投資者,即發展出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以彌補公司法人制度的不足#65377;本文試對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理論和我國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確立及其意義作簡要闡述,并對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國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提出建議#65377;
一、公司的法人人格和股東的有限責任
所謂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65377;法人的本質特征有二:一是它的團體性,二是它的獨立性[1]#65377;公司是指依法定程序設立,以營利為目的的社團法人,具有獨立的人格[2]#65377;公司的這種人格是與股東的人格相互獨立的,即公司的權利義務與股東的權利義務是彼此分離的,公司的債權人只能要求公司清償債務,而不能要求公司的股東清償公司債務,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公司法人人格”#65377;我國《公司法》第3條明確規定: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65377;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65377;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65377;
一般情況下,公司的股東只要向公司履行“出資義務”,就可以不再對公司負任何直接或間接的責任,這就是股東的“有限責任”#65377;股東能夠享受“有限責任”,其前提是存在公司獨立的“法人人格”,如果公司不具有獨立的人格,其權利義務自然由公司的股東來享有和承擔#65377;公司的獨立人格和股東的有限責任構成公司法人制度的核心內容#65377;
二、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
(一)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的產生
20世紀初,由于股東濫用公司人格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時有發生,致使公司法人制度受到嚴重沖擊:當公司的獨立人格被濫用或完全成為一種虛構時,再承認法人的獨立人格就有違建立法人人格的原旨#65377;在這種情況下,就產生“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65377;有人認為該法理創始于美國,也有人認為創始于英國;有的叫“揭開公司面紗”,有的叫“刺破公司面紗”,雖然說法不一,但是這一理論產生以來,很快就被德國#65380;法國#65380;日本等國家所接受,并在實踐中有所發展,現在已發展為被兩大法系共同認可的維系公司法人格制度的一項原則#65377;
(二)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的含義
公司法人格否認,是指為了阻止公司獨立人格的濫用和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就具體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事實,否認公司與其背后的股東各自獨立的人格及股東的有限責任,責令公司的股東(包括自然人股東和法人股東)對公司債權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負責,以實現公平#65380;正義目標之要求而設置的一種法律措施[3]#65377;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不同于有關法人本質理論中的“法人否認說”#65377;法人否認說是從實證的角度不承認法人存在的一種學說#65377;這種學說認為,在國家和個人之間不應該出現一個“中介”即法人,因為法人只不過是多數個人的集合或財產的集合#65377;根據這種學說,權利的最終歸屬均是一個人,社團法人的最終受益人是其成員,財團法人的最終受益人是社會公眾或財團所指的特殊對象#65377;由此,法人本身無獨立的利益,故不能成為法律主體[4]#65377;而公司法人格否認是以承認公司具有獨立人格為前提的,因為只有存在具有獨立人格的公司才會出現公司獨立人格被濫用的情況,如果公司沒有獨立的人格,就根本不存在對“公司獨立人格”的否認#65377;可見,公司法人格否認與法人否認說是相對立的#65377;另外,公司法人格否認也不同于公司人格的消滅#65377;公司法人格否認只是對公司的獨立人格在某“一時#65380;一事”的特定的法律關系中的“臨時”剝奪,而在整體上仍然承認公司所取得的獨立人格以及獨立人格存續的合法性#65380;有效性#65377;如果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公司人格被否認,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由公司形式所豎之起來的有限責任之墻上被鉆了一個孔,但對于被鉆孔以外的所有其他目的而言,這堵墻依然矗立著”[5]#65377;而公司人格的消滅則是指公司的獨立人格被“永久”剝奪,不復存在#65377;
(三)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的適用
在各國的司法實踐中,公司法人格否認的場合是多種多樣的,學者在對其適用場合進行歸納時也有所不同,但主要都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規避法律義務
利用公司法人格規避法律義務,通常是指受強制性法律規范制約的特定主體,應承擔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但其利用新設公司或既存公司有法人格,人為地改變了強制性法律規范的適用前提,達到規避法律義務的真正目的,從而使法律規范本來的目的落空#65377;此時單從形式上看,特定主體并不違反法律的強行規定,若不采取有效對策,法律規范的實效性將因之流失殆盡#65377;在此場合,就應否認公司的獨立人格,確保法律的尊嚴和實效性,恢復躲在公司法人格面紗后面的股東的真實面目,讓其承擔所規避的法律的法定責任#65377;
2.回避合同義務
利用公司形態以回避合同義務,主要是指股東依據公司獨立人格以公司名義承擔公司本身并未因此受益的債務或與公司本身極不相稱的風險,造成債權債務關系中經濟上的當事人(股東)與法律上的當事人(公司)錯位,導致經濟上當事人僅享利益,法律上的當事人獨擔風險的不公正狀況#65377;這種場合主要表現為:負有契約上特定的不作為的義務(如競業禁止的義務#65380;不制造特定商品的義務等)的當事人,為回避這一義務而設立新公司或利用舊公司掩蓋其真實行為;負有交易上巨額債務的公司支配股東,往往通過抽逃資金或解散該公司或宣告該公司破產,再以原有的營業場所#65380;董事會#65380;顧主#65380;從業人員等設立另一公司,且經營目的也完全相同,以達到逃脫原來公司巨額債務的不當目的;利用公司對債權人進行欺詐以逃避合同義務等#65377;在這些情形中都應當否認公司的獨立人格,讓股東對公司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以糾正因經濟實質與法律形式的不一致而產生的不公正后果#65377;
3.公司資本明顯不足
所謂公司資本不足,并不是公司資產達不到最低的法定資本額#65377;如果公司連最低的法定的注冊資本都沒有,當然不能在登記機關注冊登記,也就沒有公司的獨立人格,所以談不上公司人格的否認#65377;公司資本明顯不足,指的是公司的資本總額與其所經營事業的性質及隱含的風險相比而明顯不足#65377;由于這種資本明顯不足,往往存在出資人利用公司法人制度逃避法律責任,企圖把投資風險降低到必要極限之下,并通過公司形式將投資風險外化給公司的債權人,所以容易導致公司人格被否認#65377;
4.公司法人格形骸化
公司法人格形骸化實質上是指公司與股東完全混同,使公司成為其股東的另一個自我,或成為其代理機構和工具,以至于形成公司即股東#65380;股東即公司的情況#65377;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完全由其背后的股東控制或支配,控制股東將自己的意思強加于公司之上,把公司看成是實現自己目標的工具,公司的獨立意思完全被股東的意思所取代,以至于使公司喪失了自我意志#65380;自我決策的能力,成為完全沒有自主行為的玩偶#65377;經常表現為公司與股東之間的財產混同;公司與股東之間特別是公司集團內部各公司之間業務混同#65380;組織機構混同等#65377;在一人公司和母子公司的場合下,因公司法人格形骸化而導致公司人格被否認是比較常見的#65377;
三、我國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確立及其意義
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新修訂的《公司法》之前,我國在《民法通則》中已經確立了法人制度,但《民法通則》及其后規范公司法人制度的原《公司法》等法律均未確立法人人格否認制度#65377;在司法實踐中,國務院的有關文件(1990年12月12日《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公司中被撤并公司債權債務清理問題的通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批復(1994年3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企業開辦的其他企業被撤銷或者歇業后民事責任承擔的批復》)規定在一定條件下,公司股東或與該股東有關的第三人,須就該公司債務負一定責任#65377;該規定在效果上頗具有法人格否認理論的特色,并與其他國家法人格否認理論之效果大致相同,可視為法人格否認理論在我國適用#65377;但這些規定的適用范圍非常有限,不足以解決實際生活中大量發生的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問題#65377;這是我國法人制度不盡完善之處#65377;
新修訂的《公司法》確立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具體體現在該法的第20條和第64條的規定#65377;該法第20條規定:“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65380;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65377;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損害賠償責任#65377;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65377;”第64條規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65377;”
新修訂的《公司法》確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對我國法人制度的必要補充和完善#65377;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是我國《公司法》的立法目的之一,但如果沒有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實踐中出現控股股東濫用公司法人人格#65380;濫用股東有限責任,利用“公司”進行欺詐,規避合同義務#65380;稅收義務和社會義務等情況,按照原《公司法》的規定,不法行為人或者仍然可以以“承擔有限責任”為名而逃避應當承擔的責任,法人制度成為某些出資人規避法律義務的保護傘;或者只能令不法行為人承擔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而債權人或其他受害人的經濟損失卻無法得到彌補,其缺陷是顯而易見的#65377;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可以使有限責任制度本身的許多弊端得到有效的克服#65377;它不但未動搖公司人格獨立——有限責任制度的根基,恰恰相反,由于有了公司人格否認原則的補充,反而使公司法人制度能在其雙重價值目標得以統一的基礎上更具有活力,并由此形成法人制度中保護股東和債權人利益平衡的功能互補的兩極[6]#65377;確立公司法人格否認這一有利于保護債權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制度,使法律從形式上的公平合理走向了實質上的公平合理,使法人制度更加完善#65377;
四、對進一步完善我國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建議
因為對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沒有確立統一的適用標準和要件,以至于各國法院在具體適用時往往都感到棘手#65377;在我國,由于受到法院和法官素質的限制,不應把公司法人格否認由法官自由裁量,由其根據自身價值判斷來決定法人及其出資者或股東能否享有有限責任#65377;否則,可能會產生極大的隨意性,引發更多的弊端#65377;出于這種擔心,我國有學者曾經建議:我國可以參照發達國家適用“刺破法人面紗”或“直索”原則的具體情況,結合中國實際,把不允許法人享有獨立人格和財產權的具體情況用法律規定下來,令法院和法官依法執行以達到與發達國家大致相當的效果,又不至于加劇司法擅權現象[7]#65377;由我國一批熱心公司法改革的學者提出的《中國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議稿》中第23條關于我國引進國外公司法人格否認的做法,也主張“應該慎用”,“僅將其限制在公司法人人格與股東人格混同#65380;將公司用于非法目的這兩種情形下適用#65377;”[8]我們認為,這種考慮符合我國目前的國情,是比較可行的#65377;但新修訂的《公司法》顯然沒有采納這種建議#65377;新《公司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65377;”這是一種概括性的規定,沒有明確界定什么情形是屬于“嚴重”的,什么情形是“不嚴重”的,在今后的司法實踐中將由法官通過行使自由裁量權來確定#65377;筆者認為,將來難免會出現相似甚至相同的案件有截然不同結論,這顯然不利于樹立法律的權威性#65377;如何彌補這一弊端?在短期內立法機關不可能對公司法進行再次修改,比較可行的辦法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在總結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明確界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形,以確立司法統一性,樹立法律的權威性#65377;
參考文獻:
[1] 江平.法人制度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1.
[2] 中國大百科全書#8226;法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165.
[3] 朱慈蘊.對一人公司立法與規制的思考[C]//王保樹.商事法論集:第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7.
[4] 江平.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32.
[5] 陳現杰.公司人格否認法理述評[J].外國法譯評,1996,(3):82.
[6] 朱慈蘊.論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的價值取向[C]//王保樹.商事法論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88.
[7] 史際春.國有企業法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7:239-240.
[8] 王保樹.中國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議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19-120.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