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固定稅制下的平衡預算乘數一定等于1,而比率稅制下的平衡預算乘數學術界卻出現了等于1和小于1的兩種矛盾結果#65377;根據平衡預算乘數理論的內涵和經濟意義,平衡預算乘數應該被理解為政府凈稅收和政府購買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國民收入變動的數量與政府購買支出(或等額凈稅收)變動量的比率#65377;雖然平衡預算既可以是期末的平衡預算又可以是期初的平衡預算,但平衡預算乘數應該是期末的平衡預算乘數#65377;比率稅制下的平衡預算乘數兩種矛盾結果出現的根源就是對平衡預算的不同理解,真正(期末)的平衡預算乘數一定恒等于1#65377;
關鍵詞:平衡預算;平衡預算乘數;固定稅制;比率稅制
中圖分類號:F81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5-0165-03
關于平衡預算乘數,存在較多爭議,爭議的焦點集中在平衡預算乘數是否恒等于1#65377;對于固定稅制下的平衡預算乘數等于1幾乎已經成為學者們的共識#65377;而對于比率稅制下的平衡預算乘數是否等于1,則學者們爭議較多,國內一直存在不同的觀點#65377;主要分為兩派,一派觀點是比率稅制下的平衡預算乘數小于1,如高鴻業#65380;陸長平等,雖然他們的推導和某些觀點不完全相同;另一派觀點是比率稅制下的平衡預算乘數仍等于1,如高鴻業#65380;寧凌#65380;李致平等,但是,他們的推導和解釋也不完全相同,彼此之間也存在分歧和爭議#65377;下面的論述將表明,隨著設定的條件不同,以及對平衡預算經濟內涵的理解不同,平衡預算乘數的值也將不同#65377;本文將對平衡預算乘數的有關典型推導進行探討和重新推導,以澄清平衡預算乘數理論的實質,并與高鴻業#65380;陸長平等同志商榷#65377;
一、平衡預算乘數概念辨析
筆者認為,對于這樣一個基本經濟學問題的解釋如此混亂,是因為人們對平衡預算乘數原理的基本定義和內涵理解不同#65377;因此,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平衡預算,平衡預算乘數的定義式應該是什么?
首先,根據《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的定義,“平衡預算乘數定理是關于政府支出與稅收同時且相等的變化所產生的總需求變化的理論#65377;”即使按照這個權威的定義,平衡預算乘數依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式#65377;如在定義平衡預算乘數時,高鴻業教授主編的1996年2月第1版第三次印刷的《西方經濟學(下冊 宏觀部分)》(后文簡稱教科書)是這樣的:“平衡預算乘數(Balanced Budget Multiplier)是指政府收入(稅收)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國民收入變動對政府收支變動的比率#65377;”雖然這個定義并沒有錯,但是,接著未加詳細說明就使用了Δy/Δg=Δy/Δt(或dy/dg=dy/dt)作為平衡預算的定義式#65377;眾所周知,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購買支出和政府轉移支付,只有在政府轉移支付不變的條件下,政府支出變動才等于政府購買支出變動#65377;我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不使用Δy/(Δg+Δtr)=Δy/t作為平衡預算的定義式?這樣不更符合定義嗎?用Δg=Δt表示平衡預算,繼而用Δy/Δg=Δy/Δt定義平衡預算乘數,只有在政府轉移支付不變或者Δt被理解為凈稅收(即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的變動的條件下才是毫無疑問的#65377;李致平教授認為,嚴格意義下的平衡預算乘數表達式就是dY/d(G+TR)=dY/dT,而不是dY/dG=dY/dT#65377;
筆者主張平衡預算乘數應該被理解為政府凈稅收和政府購買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國民收入變動的數量與政府購買支出(或等額凈稅收)變動量的比率#65377;并采用高鴻業教授的平衡預算的定義式,即Δy/Δg=Δy/Δt或dY/dG=dY/dTn,這里Δt#65380;dTn是凈稅收的變動量#65377;后文我們將在比率稅制下進一步探討并回答這個問題#65377;
其次,我們發現定義中的同時可以作不同的理解#65377;我們如何理解“同時”呢?平衡預算是在期初還是期末?對于固定稅制來說,期初的預算平衡就意味著期末的預算平衡,如何理解“同時”似乎并不重要,但對于比率稅制卻至關重要#65377;眾所周知,乘數的作用過程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比率稅制下期初的預算平衡通常并不意味著期末的預算平衡#65377;從實際的經濟含義考慮平衡預算乘數原理應該研究的是期末的預算平衡問題#65377;后文我們將發現學者們的分歧部分就根源于此#65377;
最后,教科書中平衡預算乘數等于1的推導過程存在概念不清晰的缺陷#65377;在其推導中運用的稅收乘數和政府購買支出乘數所反映的是政府稅收和政府購買單獨變動的乘數,即kt和kg#65377;平衡預算乘數意味著政府購買支出和稅收是同時變化的,因此,只有當政府購買支出g和稅收t相互獨立時,Δy=kgΔg+ktΔt才是成立的,應用它推導平衡預算乘數才是合理的#65377;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在固定稅制下運用教科書的方法推導平衡預算乘數,其結果是正確的#65377;而在比率稅制下,政府購買支出g和稅收t不是相互獨立的,因此,Δy≠kgΔg+ktΔt,若再運用教科書的方法即應用Δy=kgΔg+ktΔt推導平衡預算乘數則必然導致矛盾和錯誤#65377;而陸長平根據“收入—支出模型”,求出均衡條件下的國民收入表達式,并對其微分,再利用預算平衡條件可證明固定稅制下的平衡預算乘數恰好等于1#65377;其推導思路無疑是正確的,概念也是非常清晰的#65377;
二、比率稅制下的平衡預算乘數的質疑
比率稅制指稅收與國民收入的大小具有直接的函數關系,或稅收與國民收入相關#65377;對于三部門經濟中,比率稅制下的平衡預算乘數,實際上,國內許多著名學者和教材都存在一定的分歧,分歧不僅表現在平衡預算乘數是否等于1,而且表現在推導方法和過程的差異;甚至同一教材的不同版本也出現相互矛盾的結果#65377;這給在一線從事宏觀經濟學教學的老師授課和學生學習都帶來了不便#65377;為此,有必要對比率稅制下的平衡預算乘數進行深入探討,以便統一認識和思想#65377;
三、比率稅制下平衡預算乘數的進一步探討
陸長平同志認為,比率稅制等于1的平衡預算觀點忽視了三個方面的因素:乘數的時間因素;在給定自發性支出的條件下,乘數導致的比率稅數量是特定的;比率稅不是政策的可控變量#65377;因此,只有本期增減的自發性政府支出和本期增減的自發性政府稅收才存在本期的平衡預算問題#65377;對此,筆者不敢完全茍同#65377;
我們知道,平衡預算乘數應該被理解為政府凈稅收和政府購買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國民收入變動的數量與政府購買支出(或等額凈稅收)變動量的比率#65377;眾所周知,乘數的作用過程是需要時間的,而乘數理論的研究是以乘數效應充分發揮為前提的,因此,這里的“本期”似乎應該被理解為乘數效應充分發揮的整個時期#65377;這樣,只有本期增減的自發性政府支出和本期增減的自發性政府稅收才存在本期的平衡預算問題的結論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后文我用數字例子反駁了這一結論)#65377;筆者認為,在相同的比率稅制條件下之所以會出現公式(1)和公式(2)的相互矛盾的結論,主要是因為兩者的推導是基于對平衡預算的不同理解#65377;
四、結束語
以上分析表明,平衡預算乘數應該被理解為政府凈稅收和政府購買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國民收入變動的數量與政府購買支出(或等額凈稅收)變動量的比率#65377;此時,固定稅制下的平衡預算乘數一定等于1#65377;而學者們對“同時”的理解不同,導致了比率稅制下的平衡預算乘數出現了等于1和小于1的兩種矛盾結果#65377;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平衡預算是指期初預算的平衡,則無疑平衡預算乘數小于1;如果平衡預算是指本期或期末預算的平衡,則平衡預算乘數就等于1#65377;考慮到預算平衡的經濟內涵和政策意義,筆者主張平衡預算最好是指本期或期末預算的平衡,而不是期初預算的平衡#65377;如果學者們能夠對此達成共識,并遵循如上對平衡預算乘數的理解,則必然有平衡預算乘數恒等于1的結論#65377;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500-502.
[2]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 陸長平.平衡預算乘數新探[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7):142-145.
[4] 寧凌.比例稅的稅收#65380;政府轉移支付和平衡預算乘數的理論推導[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5,(5):51-55.
[5] 李致平.平衡預算乘數究竟是否為1[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11):50-52.
[責任編輯張宇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