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年來關于階層關系問題的研究述評

2007-01-01 00:00:00周晨虹
唯實 2007年2期

摘 要:[HTK]階層關系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也是階層分析的一個重要維度。近年來,我國學者以多元化的理論視角對現階段的階層關系進行了比較深入與全面的探討,其研究領域涉及我國階層關系的變遷、現階段我國階層關系的性質與狀況以及階層關系的協調機制等一系列問題。

關鍵詞:[HTK]階層關系;多元視角;社會和諧;協調機制

中圖分類號:D6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2-0011-06

作者簡介:周晨虹(1965- ),女,江蘇泰興人,濟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社會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學理論與社區研究。

隨著中國社會階層化趨勢的不斷加強,階層關系逐漸成為引人注目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之一。尤其是和諧社會思想的提出,對于公正、秩序與均衡的強烈需求,也使得階層關系這一與社會公正、秩序與均衡密切相關的分析視角和框架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探討。近年來,我國學者從各自的學術背景出發,以多元化的理論視角對我國現階段的社會階層及其關系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可喜的成果。對這些成果進行概略式的梳理,將有益于該課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一、我國階層關系問題的研究背景

“階層關系”與“階層結構”是社會階層研究的兩個重要概念體系和分析框架。雖然這兩者都從總體上分析不同階層之間穩定的關系模式,但在研究主旨和研究指向上,“階層關系”分析與“階層結構”分析仍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別。階層結構研究是指社會系統中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構成方式與比例關系,它是依據某些特定的原則、標準和方法對社會成員階層歸屬的劃分,從而確定各社會成員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1]可見,階層結構分析偏重于社會階層的宏觀分析。而階層關系分析則偏重于從社會微觀層面考察具體的群體關系,即處于一定地位結構中的、具有階層差異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關系與互動模式。階層關系研究更為側重于階層之間的關系的性質、狀態與方式的定性分析,它主要涉及三個層面:一是階層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的和諧與矛盾的性質、范圍與發展趨勢;二是各階層之間的溝通方式,交往狀況和頻率,相互之間的基本態度;三是各階層之間的沖突狀況。[2]階層關系的性質與狀況,體現了社會階層結構的合理與整合程度,是衡量社會和諧與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在我國的社會分層研究中,“階層結構”與“階層關系”的分析視角往往并不像上述那樣涇渭分明,階層關系研究經常包含在階層結構的眾多研究中,較少得到相對獨立的關注。從能夠檢索到的研究成果來看,以“階層關系”為題的研究成果明顯少于以“階層結構”為題的研究成果。近年來,由于我黨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以階層關系為議題的論文數量逐漸增多,研究力度也在增強,并正在成為繼階層結構分析之后的又一熱點。其背景和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兩點:

第一,我國階層結構雖然仍處于分化與變遷過程之中,但大的框架已相對穩定,階層的定型化傾向日益明顯。在這種趨勢下,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的關系便逐漸成為人們更為關注的問題。如李路路就認為:“中國社會由此走向一個階層結構更加分化的社會,階層之間的關系將日益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狀況的基本變量。”[3]

第二,近年來,我國不同階層在經濟利益上的差距與沖突日益明顯,在人際交往與社會心態上,階層之間的封閉與隔閡也日漸突出,一些地方的社會矛盾呈現出“無直接利益沖突”的特殊現象,表現為社會沖突的眾多參與者與事件本身無直接的利害關系,而只是表達、發泄某種內心的情緒。這說明,階層關系的狀況已對社會和諧與穩定產生了直接影響,這一點也得到我國學者的普遍認同。吳忠民指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關鍵就是協調社會各階層的關系,形成社會階層之間良性的、公正合理的互動結構。[4]樊平也提出:構建和諧社會,關鍵是要協調當代中國社會中那些規模大、發生頻率高、易于激化矛盾的階層關系組合。[5]

總之,近年來,我國學者就不斷變遷中的階層關系進行了多層面、多視角的研究,在我國現階段階層關系的變遷、性質、狀態與協調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探討,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思路。

二、社會結構變遷過程中的階層關系研究

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必然要反映到社會階層結構上,同樣也要反映在社會階層關系的變遷中。轉型期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社會學領域的重大研究課題,與此相關的階層關系變遷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這主要集中于對階層關系變遷的各種影響因素的研究和探討上。

李路路從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出發,分析了中國社會轉型期間,在資源分配機制逐漸發生變化的背景下,不同階層相互作用的關系的性質所發生的變化。他借助于韋伯有關統治關系的兩個基本類型,即“依仗強制性的機制”和“依仗利益的機制”,區分了“強制性命令權力”和“交易性權力”這兩種階層間相互作用關系和結構整合的機制。在中國傳統的體制下,國家權威的、強制性命令權力占據了統治地位,階層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是一種“決定性關系”。而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市場機制使階層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成為了一種更具有彈性的“交易性關系”。這種“交易性關系”將社會分層的結構歸因于市場能力的差別,將市場化的方式作為不同階層間的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6]

研究者還從政治學的視角出發,分析我國改革開放后的貧富差距與階層關系變遷之間的關系。朱光磊提出,我國的貧富差距主要出現在社會各個階層之間,因而不可能不對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產生影響。其中,最突出的影響就是貧富差距的拉大使階層之間的利益摩擦增大,加大了政府協調階層關系的難度。朱光磊還進一步提出,在我國經濟利益差別的基礎上,已形成了四對顯性的社會矛盾,即:各高收入階層與各低收入階層之間、各高收入階層與黨和政府之間、各低收入階層的部分群眾與黨和政府之間、某些低收入階層之間的矛盾。同時,還形成了三對隱性的社會矛盾,即:社會經濟利益差別與政治一體化之間、黨的領導與人民群眾對現行體制和政策的滿意程度之間、精神文明建設與貧富差距造成的觀念、情感“壁壘”之間的矛盾。[7]

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出發,研究者還提出了所有制變革與階層關系變遷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即:所有制關系必然引起階級、階層關系的變化;隨著階級、階層關系的變化,由于獲取政治權力的階級或階層在經濟問題上可以采取不同的政策,又會反過來引起所有制關系的不同變化。[8]社會現代化變遷的任何一個領域,都可能對我國階層關系的變遷產生深遠的影響。朱光磊提出,城市化進程對我國社會轉型期的階層關系變遷具有重要影響,社會成員構成大范圍和全方位的分化與組合,各階層間關系的調整與變動,都會伴隨著城市化進程而發生。城市化對農民階級、工人階級的階層分化以及相互之間關系的協調具有重要影響。[9]也有研究者從我國社會管理體制的轉型中考察階層關系的變遷,認為階層關系與城市單位制結構的變革也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10]

階層關系的變遷是社會變遷的一種重要表現,實際上是社會階層結構變遷在階層之間關系中的體現。但由于當前在這方面的研究存在著階層關系的涵義過于寬泛以及界定上的模糊,因此,對階層關系變遷的理解上存在著種種歧義,階層結構變遷與階層關系變遷往往在基本概念上很難分清楚,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階層關系變遷問題研究的深入。

三、關于階層關系性質與狀態的研究

揭示社會資源在人群之間不均衡配置的機制,分析人群之間因為資源配置不均衡而形成的一系列關系,是階層研究的精髓。[11]階層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種基本形態,是由于社會資源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異而造成的一種縱向性的差異關系。從多元理論視角出發,分析不同階層之間關系的性質、狀態和發展趨勢,是近年來我國階層關系研究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

在改革開放前的我國政治和學術領域中,階層關系分析一直為階級關系分析所取代。雖然那時我國的階層分化還很不明顯,但這種縱向性的階層關系也并非不存在。毛澤東關于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實際上是對社會主義社會中不具有階級對立而只具有身份差異的社會群體之間關系的分析。毛澤東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仍然對今天的階層關系分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實際上,很多學者也正是從這一理論視角出發來分析我國改革開放后呈現明顯分化的階層關系的。他們認為,新的階層關系在性質上仍然屬于人民內部矛盾。也有研究者直接以“階層矛盾”的概念來分析我國現階段具有沖突性的階層關系。[12]當然,研究者也普遍認識到,我國目前的人民內部矛盾,已明顯不同于改革開放前的人民內部矛盾。王偉光指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我國人民內部矛盾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新問題,即社會差別、貧富差距和社會貧困、社會成員分化與組合、社會就業和群體性事件等五大問題。[13]李培林將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的變化歸納為:利益矛盾已成為人民內部矛盾的主導方面;干群矛盾、工農矛盾、城鄉矛盾突出;國家、集體和個人的矛盾、公與私之間的矛盾、不同產權制度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方面;收入差別的擴大成為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表現方式等。[14]對社會轉型期人民內部矛盾的新變化與新問題的分析,不同程度上包含了研究者對我國現階段階層關系之間所存在的矛盾與沖突性質的基本判斷。由此可見,人民內部矛盾作為政治學取向的范疇,仍然是理解當前我國階層關系的性質與狀態的重要理論視角與分析方法。

由于當前我國的人民內部矛盾主要體現在不同階層之間的物質利益的矛盾,“利益群體”也是近年來階層關系研究的重要理論視角。研究者認為,利益群體作為在物質利益上地位相近的人所構成的群體,也是分層或階層中的一種。[15]“利益群體”與“階層”在使用語境上的差別,在于階層的利益地位相對穩定,而利益群體的概念則反映了我國利益地位結構的變動性。[16]雖然利益群體與階層這兩種研究范式之間存在一定差別,但從實質上說,社會階層關系主要就是利益關系,調整利益關系是協調階層關系的基本方式。[5]我國當前各個利益群體之間存在著日益明顯的矛盾與沖突,對利益群體矛盾的分析是把握當代中國社會階級階層關系和社會結構的重要維度。[17]因此,“矛盾”的觀點仍然是利益群體分析的重要出發點。鄭杭生以“博弈”概念來描述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關系。他指出,當前中國社會的群體差異或矛盾問題,絕大多數是以經濟利益群體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從利益群體的角度出發,我國目前階層之間的沖突狀況表現為強強沖突博弈、強弱沖突博弈與弱弱沖突博弈。[15]李強也提出,任何改革都是利益關系的調整,不同群體在利益獲得的多寡上是有差異的。根據利益獲得的情況,可以將當今中國社會各階層區分為四個主要社會群體,即:特殊獲益者群體、普通獲益者群體、利益相對受損群體和社會底層群體。這些不同的利益群體無論是在經濟利益的獲得方面,還是在政治地位、流動機會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16]利益群體作為我國現階段階層分化的具體體現,對于理解階層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因為,階層關系的協調,更多的是依賴于階層之間利益關系的協調。利益群體雖然是經濟學取向的分析范疇,但卻更多地被運用于政治與社會領域的階層關系分析之中。

“社會均衡”也是近年來分析我國階層關系的概念框架和理論視角之一。社會均衡是社會學的傳統價值追求,對我國現階段的階層關系分析有著重要的理論啟發。階層關系均衡是建立在階層結構均衡的基礎上的,階層結構的失衡往往也直接體現在階層關系的非均衡問題上。近年來,許多研究者對于我國社會階層關系中所存在的各種非均衡問題給予了較多的關注,提出了許多新的概念與理論來解析現階段階層關系的性質與狀態。孫立平從“斷裂社會”的基本判斷出發,提出了“階層結構的定型化”的概念,即:階層之間的界限逐漸形成,階層內部的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減少,社會排斥與階層再生產等。[18]李強從“倒丁字結構”的基本判斷出發,提出“社會結構緊張”的概念,以分析目前階層關系所處的敏感狀態,即由于社會結構的不協調,使得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處在一種對立的、矛盾或沖突的狀態下,社會關系處于一種很強的張力之中。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下,社會矛盾比較容易激化,社會問題和社會危機比較容易發生,盡管富人集團和窮人群體并沒有發生直接的矛盾,但巨大的差距已使得社會處于一種結構緊張的狀態。[19]王春光從“合法化增長滯后”的基本判斷出發,將我國階層關系的非均衡問題歸納為以下四點:一是新階層的出現,改變了原來的階層關系,打破了原來的力量均勢;二是階層關系運行規則的轉變,使我國在制度和政策層面的運行規則以及在非制度層面,均存在著導致階層關系失衡的因素;三是階層在目標與手段之間、價值合理性與目的合理性之間存在著張力,導致階層之間存在緊張、矛盾和沖突,進而危及社會的均衡運行;四是階層主觀認識與客觀地位之間存在張力,意識形態對已經分化的階層體系缺乏全面的解釋,一些階層的相對剝奪感甚至絕對剝奪感有所增強,階層認同還沒有真正形成。[20]

近年來,研究者不僅從宏觀社會結構的角度對我國階層關系的一般性質進行研究,而且也注意從社會行動的微觀視角對我國階層之間的沖突關系進行分析。李培林采用“社會意識”的分析方法,從客觀的階級歸屬與主觀的階級認同的不一致出發,對當前我國的社會沖突意識進行實證分析,提出了階層認同決定人們社會沖突意識與行為取向、階層認同中的再生產邏輯、階層認同中“向下偏移”、新型的價值型矛盾引發社會沖突意識、社會分化的兩極具有更強的社會沖突意識、城市公眾對干部的看法、城市公眾對勞資關系的關注等七大發現。[21]張翼也從“認同階級”的理論視角出發,對中國當前省會城市的階級階層沖突意識進行了分析,并提出關于階層沖突意識的基本判斷:那些收入并不低但卻在參照群體中將自己認同在最下層的人們,更易于生發不滿;那些真正位于社會底層的人們,具有生發實質性沖突的可能,但這種沖突并不直接指向社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中間階層作為社會的“穩定器”是有條件的;客觀階級并不必然形成階級意識,因此也形成不了大規模的階級對抗;收入分配和財產占有方式的不公正是當前社會穩定的最大威脅。[22]

近年來的階層研究已不僅僅滿足于階層客觀位置的分析,而是進一步對階層客觀位置在有關社會領域中的后果和影響進行分析,充分注意到客觀社會結構與其他社會因素之間的關系,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闡釋了在不同客觀位置上的階層之間的關系問題。在這類研究中,研究者已不僅僅以具體指標進行階層類型劃分,而是對階層之間的關系狀態進行實證性的量化分析。劉精明與李路路從“階層化”的理論視角出發,提出居住模式、社會交往、生活方式和階層認同等對于分析階層化具有重要意義的四個維度,這四個維度在客觀結構和行動模式之間表現出某種遞進的關系,構成了衡量階層化的層次結構。他們發現,在居住、交往和認同維度上,特別是在客觀分層結構的兩端,階層化構成了主要的趨勢,而在生活方式維度上,階層化的趨勢則比較模糊。這表明,客觀階層位置至少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人們的居住分化、社會交往和社會認同。[23]李路路認為,社會階層結構是社會利益、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最重要的基礎之一,社會階層結構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即資源與機會,行為與交往,評價、態度與認同,社會流動。根據調查數據,我國社會階層之間在這四個方面都表現出顯著的差別。隨著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發展,階層之間的差別將有可能繼續擴大。階層利益的整合、階層沖突的控制都將成為和諧社會構建中的重大課題。[3]

除了對階層關系的一般性質與狀態的考察以外,近年來,各種具體的階層關系問題也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石秀印等分析了我國市場經濟所導致的社會結構出現層級變化的情況下勞資關系的變化狀況,認為,中國盡管同樣出現了勞方與資方在權利、收入維度上的分化,但因中間階層的出現而更多地呈現出“層級譜系”特征,這一多階層的共存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馬克思時代的“二元階級對立”。但是,由此出現的階層間的結盟和風險轉嫁,會使社會底層處于不利的境地。[24]也有研究者從不同的社會領域對具體的階層關系進行研究,如新社會階層與其他階層的關系、工人階級內部的階層關系、農村的階層關系、政治領域中的階層關系等,總之,對于具有階層性質的社會關系問題都有所涉及。

四、關于階層關系協調機制的研究

和諧的階層關系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來,研究者在和諧社會研究的基礎上,對和諧的階層關系的內涵與特征作了較為細致的探討。吳忠民從社會公正的角度,提出了良性的階層互動關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二是各個階層應當得到有所差別而又恰如其分的回報;三是社會各個階層之間應當保持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25]樊平認為,協調的階層關系是將階層差別限定在合理的、各階層可以承受和容忍的范圍之內,在階層合作前提下探尋階層利益差別的協調路徑和解決辦法。[5]青連斌認為,社會階層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種勞動合作和利益共享的關系;處理階層關系的基本著眼點是維護、發展和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前進。[26]辛鳴提出:階層協調發展模式是一種有機的系統,它包括既具中國特色又蘊現代內涵的“社會目標”,既能直面現實又是科學理性的“利益分析”,既依科學規范又兼公正有效的“制度安排”,既重崇高理想又能普遍適用的“意識培育”等四個方面的內容。[27]

和諧的階層關系是近年來社會學界的一個重要價值追求。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關于社會階層的兩大課題研究表明,我國當前階層之間利益關系的矛盾與沖突,主要來自于階層結構的分化與社會流動的阻滯。因此,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社會分層結構,培育一個龐大的中間階層,是穩定社會、協調階層關系的根本途徑。同時,合理、公正、順暢的社會流動對協調階層關系也具有基礎性作用。在此宏觀研究的基礎上,研究者開始對協調階層關系的各種具體而有效的調節機制進行廣泛的研究。孫立平提出,從政府轉型、再分配政策調整與市場機制等方面,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協調好政府與資本、政府與民眾以及勞方與資方的關系。[28]龔維斌提出,順暢的利益表達機制是利益整合和協調機制的基礎,在很多情況下,階層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根源于弱勢階層無法正常表達其正當的利益。[29]也有研究者提出,公共決策的實質是對公共利益的權威性配置,因此,應優化公共決策所具有的利益協調機制。[30]此外,建立全社會的預警機制和前饋控制機制、消除與引導現存的各種不良社會心理、建立與完善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體制等,也是近年來協調機制研究關注的焦點。

除了協調機制的研究外,研究者還進一步探討了階層關系協調機制中的各種社會因素和社會力量。朱力在分析我國階層結構演化的趨勢時,提出非政府組織將成為調節各階層利益關系的重要紐帶,并推動公民社會的發育。他認為,民間組織作為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代表和話語代表,正成為有別于現有的政府渠道的一條新的階層、利益群體對話與溝通的有效渠道,它使社會階層結構內部有了一種新的利益的自我協調機制,使社會各階層的相互關系更加具有彈性與活力。[31]李強提出,職業共同體在協調階層關系、實現新的社會整合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國社會共同體發展多樣化的趨勢下,只有職業群體可以承擔起全面的有機整合功能,有效地協調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與交往關系。[32]

五、結語

近年來,階層關系的相關研究成果表明,對我國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與互動關系的研究,正在逐漸成為社會階層研究中的相對獨立的學術課題。但相對于階層結構分析所取得的系統性和理論性研究成果而言,階層關系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許多值得進一步探討與拓展的問題。為了進一步推進階層關系的研究,筆者嘗試提出兩條建議:

其一,整合階層關系研究的概念體系和理論視角。在我國社會分層研究中,階級與階層的概念以及相互關系已經界定得較為清晰,但階層關系與階層結構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仍然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雖然理論視角的多元性有助于對階層關系的全方位把握,但缺乏明確的研究指向和“問題意識”,將使階層關系的研究難以形成相對集中與獨立的研究領域。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將廣義與狹義的階層關系概念區分開來,更多地從狹義與微觀的視角研究與探討階層關系問題,以確立階層關系研究的獨具特色的基礎理論體系。

其二,建構階層關系研究的中層理論模型。雖然在經典社會學理論中,馬克思的階級理論和韋伯的多元分層理論都為階級和階層關系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論模式和分析框架,但對當前的階層關系研究來說,仍缺乏更為接近我國現實的中層理論模型與解釋框架。階層關系的中層理論應建立在對階層結構的宏觀分析的基礎之上,能夠對階層之間關系的具體問題給予理論上的解答,著重于通過實證的方法尋求可以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途徑和方案。我國現階段階層關系的急劇變動所集中體現出來的各種社會問題,需要持多元研究取向的學者突破各自為戰的研究格局,形成對階層關系問題研究的集中攻關。

參考文獻:

[1]謝志強.現階段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2(4):78-82.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31.

[3]李路路.中國城鎮社會的階層分化與階層關系[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2):9-18.

[4]吳忠民.善于協調社會各階層的關系[N].文匯報,2004-09-24(6).

[5]樊平.當代中國階層關系的新特點[J].江蘇社會科學,2005(6):20-23.

[6]李路路.社會分層結構:機制變革與階層相互關系[J].江蘇社會科學,2004(1):11-18.

[7]朱光磊.貧富差距與當代中國階層關系[J].南開學報,1999(6):57-62.

[8]曉亮.論我國所有制關系與階級階層關系的變化[J].經濟學家,2002(3):11-18.

[9]朱光磊,郭道久,孔超.論城市化進程對中國階層分化和階層關系的影響[J].天津社會科學,2003(4):47-54.

[10]李江濤.階層關系:對傳統身份社會的沖擊[J].開放時代,1999(4):82-91.

[11]鄒農儉.階層研究中的若干理論問題[J].江蘇社會科學,2005(1):145-149.

[12]邱世緒.現階段中國社會階級階層矛盾分析[J].嶺南學刊,2001(2):37-41.

[13]王偉光.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6(3):5-14.

[14]李培林.人民內部矛盾有什么新變化[J].領導決策信息,2004(3):19.

[15]鄭杭生.當前我國社會矛盾的新特點及其正確處理[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6(4):32-35.

[16]李強.當前中國社會的四個利益群體[J].學術界,2000(3):5-19.

[17]彭勁松.當代中國的利益群體矛盾分析[J].理論導刊,2006(6):49-52.

[18]孫立平.我們在開始面對一個斷裂社會[J].戰略與管理,2002(2):9-15.

[19]李強.“丁字形”社會結構與“結構緊張”[J].社會學研究,2005(2):55-73.

[20]王春光.當前中國社會階層關系變遷中的非均衡問題[J].社會,2005(5):58-77.

[21]李培林.社會沖突與階級意識:當代中國社會矛盾研究[J].社會,2005(1):7-27.

[22]張翼.中國城市社會階層沖突意識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5(4):115-129.

[23]劉精明,李路路.階層化:居住空間、生活方式、社會交往與階層認同——我國城鎮社會階層化問題的實證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5(3):52-81.

[24]石秀印,許葉萍.市場條件下中國的階層分化與勞資沖突[J].學海,2005(4):15-31.

[25]吳忠民.形成社會階層之間的良性互動——社會分層中的公正規則初探[J].東岳論叢,2005(1):22-35.

[26]青連斌.勞動合作和利益共享是我國現階段階層關系的主流[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1):24-26.

[27]辛鳴.轉型社會階層協調的理論分析與模式研究[J].新視野,2000(5):51-53.

[28]孫立平.和諧社會需要利益均衡機制[J].中國社會導刊,2005(10):29-31.

[29]龔維斌.協調階層關系構建和諧社會[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3):11-16.

[30]黃子建,申永豐.和諧社會視角下公共決策利益協調機制的優化[J].求索,2006(6):166-168.

[31]朱力.我國社會階層結構演化的趨勢[J].社會科學研究,2005(5):147-153.

[32]李強.職業共同體:今日中國社會整合之基礎—論“杜爾克姆主義”的相關理論[J].學術界,2006(3):36-53.

責任編輯:王清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本精品影院|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欧美在线网| 欧美一级在线|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欧美在线伊人| 高清码无在线看|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亚洲日本www|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97综合久久|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97国产在线视频|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a欧美在线|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一本综合久久|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在线国产你懂的|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图区| 91欧美在线|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午夜影院| 亚洲无码电影|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色婷婷成人| a级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麻豆a级片|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午夜色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网| a色毛片免费视频|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91视频99| 看国产一级毛片|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 日本成人一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成人午夜久久|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欧美色视频日本|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97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国产小视频| 国产91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