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媒報道,在遼寧省鞍山市國稅局工作了23年的老員工李文娟,2002年,實名舉報該局使國稅流失近3億元的5項違法違規問題。不料,在舉報材料因上面調查被公開后,她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先是在單位被孤立,繼而被調動工作,被辭退。再舉報、再投訴,就涉嫌誹謗,被視為誣告,被公安局拘留,罪名是“捏造事實,敗壞鞍山市國稅局有關領導的名譽”。誣告罪名不能成立,又被認定“多次無理上訪,擾亂國家機關工作秩序”,判處勞動教養。還有恐嚇信、恐嚇電話,嚇得家人不敢出門買菜,孩子不敢上學,母親差點為之喪命。最后在中央有關部門的干預下,才由地方法院判處無罪。但是這位有著大學學歷的中年員工,至今還沒有工作。她說:“這幾年,我被整得太慘了,得不到應有的保護,無數次求助無門。我是舉報人,誰敢用我!”
像李文娟這樣遭遇的舉報者并非個別現象。在一些地方和單位,舉報者被視為“異類”、稱作“叛徒”,處境十分尷尬,他們的命運令人感慨萬千。
舉報,是人民群眾與違法亂紀行為作斗爭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民主權利,也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對舉報成功者給予表彰和獎勵,是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義不容辭的職責。舉報者為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正,不顧個人和家庭安危,不懼打擊和報復,勇敢地同違法亂紀、腐敗現象作堅決的斗爭,是一種英雄壯舉。他們是腐敗暗流涌動之中的逆行者,是不正之風盛行之下的正義者。他們的行為應該得到肯定,他們的精神應該得到褒揚。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卻常常得不到最起碼的公正待遇,這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可以想象,如果基于良知與正義的舉報者不但得不到表彰和獎勵,反而會給自己帶來巨大風險,以至必須以犧牲個人利益作為代價時,我們怎么可能期待會有更多的人愿意挺身而出,同腐敗現象進行斗爭呢?人們都對腐敗現象保持沉默,與其“和平共處”,則腐敗分子愈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我們又怎么去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和諧?
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對舉報者保護不力,是舉報者遭遇不公正待遇的重要原因。對于舉報者來說,有關單位和部門不泄露他們的個人信息,不將舉報材料和舉報人有關情況透露或者轉給被舉報人單位、舉報人,要比精神和物質的獎勵都要重要得多。李文娟在向有關部門遞交舉報信時說:“我是捧著一顆心向你們反映問題的,為了避免意外請你們保密。”但事實證明,他的舉報行為被泄密了,他的舉報信落到了被舉報人手中。如果對這種泄露舉報者信息的行為不嚴肅查處,姑息遷就,李文娟現象就會重演。此類現象的存在,無異于對違法亂紀者的縱容,對腐敗分子的鼓勵!
我們還應該看到,當今社會的腐敗呈多元化趨勢,除了發生在官員身上的種種腐敗行為外,還有一些行業性、群體性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這類對國家對社會的危害相當大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人們或是它的受益者,或對此司空見慣、不以為怪,以至把挺身而出的舉報者視為“異類”或“叛徒”。至于那些腐敗分子,視舉報者為“不安定分子”、身邊的“定時炸彈”,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更沒有什么奇怪了。所有這些,都是榮辱觀缺失乃至顛倒的表現。舉報者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就是是非不分、黑白顛倒所致。因此,一定要在整個社會形成共識:舉報者光榮,對舉報者的不公平就是對法律和良心的褻瀆。保護舉報人彰顯社會公平、公正。保持社會公平、公正離不開扶正祛邪。當人們對舉報者投以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欽佩的目光,舉報者的行為得到肯定,舉報者的精神得到褒揚,舉報者的合法權益得到有力維護時,正氣才能壓倒邪氣!正氣壓倒邪氣的社會,各種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才能得到根治,才是文明、公正、和諧的社會。
(作者單位:空軍政治部)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