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F0-05
文獻標識碼:A
“反思”下的“不思”——燈下黑
蘇格拉底在《卡爾米德》篇中明確提出一種非同尋常的知識,這種知識既是關于它自身的知識,同時又是關于無知或缺乏知識的知識。這種知識就如同人的眼睛中的瞳孔一樣,可以通過它反觀自己,這是視覺中最完善的地方[1]。同理,關于知識的知識應該是最具有奠基性的知識,它是其他知識存在的合法性理據。實際上這是一種反思性知識。按照我國著名的現象學者倪梁康先生的意見,“反思意識”是區別于“對象意識”、“自身意識”的一種意識形式?!胺此家庾R”是“一種回顧的意識方式”,例如對剛才看見樹的看之行為的反思,它不是一種“原本意識”,而屬于“再造”的行為[2]。顯然,反思是一種把思本身作為對象的思考,是一種必須返回到自身的思,它凸顯了作為思的反身性以及作為思者的身位意識。
鄧正來先生的《中國法學向何處去》(以下簡稱“鄧文”)即是對這種“法學知識的知識”的一次求索,即把中國法學20多年來如何進行“思”作為“思”的對象。鄧先生一再強調該文“對中國法學的反思和批判,只是我對中國當代學術進行反思和批判的一個具體個案”,他實際要“思”的對象是“整個中國社會科學如何進行思的”[3]。
應該說,鄧文以“四大法學理論范式”為典型對中國法學進行的反思也許是中國法學界迄今為止對自己最精細、最具自覺性的診斷和解蔽。在鄧正來先生看來,26年來的中國法學幾乎“淪為只信奉‘西方法律理想圖景’之權威的‘不思’的一大堆”[3]264,這種“不思”狀況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中國法學深受著一種我所謂的西方‘現代化范式’的支配,而這種‘范式’不僅間接地為中國法制/法律發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圖景’,而且還致使中國法學論者意識不到他們所提供的并不是中國自己的‘法律理想圖景’?!?sup>[3]3
現 代 法 學 金林南,龐 正:中國法學知識生產的政治哲學發微那么,為什么中國法學會“墜落”到西方式現代化范式的陷阱中去呢?鄧先生認為,中國法學20多年來存在的種種問題,比如深受“現代化范式”的支配、遮蔽或扭曲中國現實社會結構或中國現實問題等,都與“定義中國”有關。言下之意,中國法學的上述“不思”或欠缺“反思”的根源在于,我們自己以應有的中國觀定義中國的缺位。
從反思理論的角度來看,鄧文對中國法學的反思是不徹底的,在他反思的探照燈下,似乎還存在著“不思”的陰影,這個陰影就是中國法學的“思者”們和“反思者”們。這正應了中國的一句俗語——“燈下黑”。其實“燈下黑”現象在中國學術思想界具有典型意義,即在中國學術思想界的反思過程中——盡管類似鄧先生的反思是如此珍貴和稀缺,反思者往往把自己游離于反思之外。在鄧先生的論說中,“燈下黑”現象表現為他僅僅“反思”了中國法學是怎么“思”的,但是他沒有將中國法學的“思者”納入到反思的視野里。他似乎找到了中國法學墜入西方式現代化范式陷阱的根源——自己定義的中國的缺位,但他沒有進一步反思為什么這樣的中國會缺位?顯然,自主定義中國的缺位的根源,是自主的定義者的缺位。自主的定義者的缺位要求我們十分有必要將反思的目光聚焦于中國法學知識分子群體,自覺地把中國法學的“思者”納入到反思的范圍內,反思他們的“思”與他們的身位之間的關系,扣問中國法學知識群體的知識生產狀況和他們的生存狀況,亦即追問中國法學知識群體的列奧·施特勞斯意義上的政治哲學。
政治的法學——中國法學之“思”與“思者”的政治哲學分析
按照列奧·施特勞斯派關于政治哲學產生或起源的說法,政治哲學的產生或起源緣于政治與哲學的遭遇,是政治實踐與哲學沉思的產物,是政治風氣與哲學追問的結晶。德國著名施特勞斯派政治哲學家邁爾說:“在史家首先看到的是蘇格拉底的死的地方,哲人恰如其分地看到了政治哲學的生。”[4]一般而言,知識(哲學或者理論)總是與知識(哲學或者理論)的創造者所處的社會政治環境具有某種緊張關系。列奧·施特勞斯說:“政治哲學向來是普遍的而政治向來是特殊的,這種情況幾乎貫串了政治哲學的整個歷史進程。政治哲學關注的是社會之最好的或者正義的秩序(這種社會由其本性便是最善的或正義的,不拘時地所限),而政治關注的是這一個或那一個特殊社會(一個城邦、一個民族、一個帝國)的存在(being)與好(well-being),這種社會存在于既定的時間地點。”[5]由此,知識(哲學或者理論)及其創造者與其所處的政治環境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我們思索知識生產方式的一個具有基始性地位的視角,也應該是知識社會學不可否棄的基本問題意識。
知識(哲學或者理論)及其創造者與其所處的政治環境之間的關系一般展現出這樣的面相:知識(哲學或者理論)的生產總是一定政治條件下的知識生產,一定的政治條件既是知識生產的條件,也是其限制;另一方面,知識(哲學或者理論)及其創造者總是不斷地嘗試批判、超越、游離其所處的政治環境,因此,知識(哲學或者理論)及其創造者需要政治環境提供創造知識的一般自由和條件,而政治環境提供的自由和條件又會構成知識(哲學或者理論)及其創造者的先在視域。在施特勞斯看來,哲學在本質上只能是一種政治的哲學;在馬克思看來,知識(對世界的解釋)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重要的、根本的是改變世界。
帶著這樣的知識社會學基本問題意識,我們再來處理鄧文所處理(批判、反思)過的20多年來的中國法學。無論是“權利本位論法學”、“法條主義法學”、“文化論法學”、“本土資源論法學”,還是其他沒有被鄧文處理過的其他法學論式,它們都既是中國法學“思者”對中國法制/法律“思”的產物,更是這些“思者”所處的政治環境對中國法學刻下的烙印、要求和限制。
鄧文在分析“權利本位論法學”和“法條主義法學”理論模式迷失自己應有的中國立場或法律理想圖景時,把這種迷失的根源歸結為對西方式現代化范式的“前反思接受”,因為現代化范式“乃是一種有著明顯的‘思維定式’成分或‘前見’性功效的未經質疑的有關現代化的規范性信念”,而本質上“這種范式本身及其所隱含的預設實際上是可以進行驗證、分析和批判的?!?sup>[3]80而問題的核心和關鍵是為什么現代化范式應當被“驗證、分析和批判”而未被“驗證、分析和批判”呢?誰應該負有對現代化范式進行“驗證、分析和批判”的責任呢?鄧文在分析批判“社會—法學”分析路徑時其實幾乎觸摸到了答案。他說:“‘社會—法學’的分析路徑雖說洞見到了中國社會的變化之于中國法學的決定性意義,但是也因此遮蔽了中國法律/法制發展和中國法學發展之政治性這個基本維度,進而還切割掉了中國法學發展中因反政治而同樣處于政治邏輯層面的那些具有很大影響的法學話語:‘市場經濟即法制經濟’、‘憲政下的維權法學’和‘司法獨立’等話語?!?sup>[3]55實際上,正是中國法學發展進程中的“政治性”維度使中國法學的“思”和“思者”基于政治的立場和要求迎接現代化范式;因此,分析中國法學為什么沒有對現代化范式進行“驗證、分析和批判”,不能不觀照中國法學的“思”和“思者”所處的政治情境。
而在鄧文看來,中國法學對現代化范式進行自覺的“驗證、分析和批判”,是不可能在“社會—法學”、“政治—法學”的分析路徑中實現的,這兩種分析路徑因其“外部性”和“都因為對中國政治發展或中國社會發展所持的‘樂觀’態度而對中國法學發展進程采取了一種基本的肯定”,從而使自己喪失了“反思或批判”的能力。另外,這兩種分析路徑“還遮蔽了一個更為重要的視角,亦即從知識‘內部’去透視或反思中國法學發展問題的視角?!?sup>[3]56那么,這里值得繼續追問下去的問題是:為什么“知識—法學”的“內部”分析路徑具有對中國法學“反思或批判”的能力呢?鄧文似乎對此沒有做進一步的“分析、批判”。我們認為,對該問題的回答還得回到對中國法學知識群體的政治哲學分析中去。
對現當代中國法學知識群體來說,他們身處的政治生活情境對他們進行法學意義上的“思”具有基始性、前見性的影響。政治生活情境規定了他們言說的動機、方式、內容,有些是自覺而顯明的,有些則是隱晦不自覺的,例如馬克思主義、發展主義、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等意識形態都或明或暗地在中國各種法學理論范式中表達自己的訴求。在我們看來,中國法學20多年來并非如鄧文所分析的那樣“令人遺憾地既沒有參與上述關涉社會秩序之性質或社會秩序之正當性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也沒有在中國法學的具體研究中對上述問題給予應有和足夠的關注”[3]263,而事實也許是中國法學20多年來的發展已經并仍然顯現著針對“何種社會秩序更可欲和更正當的問題”的種種理論訴求并同時接受著政治生活的刻畫,包括鄧先生在《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宣示的“知識—法學”分析路徑及其結論,都并非例外地是一種政治情境的產物和要求。
我們認為,盡管鄧文竭力主張通過內部性的所謂“知識—法學”分析路徑對中國法學進行批判和反思,并得出了一個令很多評論者熱烈討論的結論——由于深陷西式現代化范式所構造的“前反思接受”陷阱之中,中國法學沒有能夠提供作為理論判準的“中國法律理想圖景”,造成這一境況的根本原因是通過中國來定義中國的缺席;也盡管鄧文有效地辨別出“主權中國”與“主體性中國”的差異,但他的論說在我們看來似乎始終沒有擺脫“中國”概念所具有的政治性蘊涵,因此,可以肯定地說,不管是擺脫西方式現代化范式論的糾纏,還是塑造或提供一個以“主體性中國”為基礎的“中國法律理想圖景”,都無法抹殺這樣的事實:我們始終沒有也不可能擺脫包括中西之辯在內的政治性論爭框架,我們始終被政治監護著!
就鄧文竭力堅持的“內部性”“知識—法學”分析路徑方法本身而言,即便他非常自覺地與“內部性”“知識—法學”分析路徑劃清界限——“當我把你從狼口里拯救出來以后,請別逼著我把你又送到虎口里去”[3]269,但這何嘗又不是一種政治性的言說立場呢?因為“內部性”的“知識”是一種再鮮明不過的立場了!
參考文獻:
[1]柏拉圖.柏拉圖全集[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0-155.
[2]倪梁康 .自識與反思——近現代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6-21.
[3]鄧正來.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建構“中國法律理想圖景”時代的論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7.
[4]海因里?!み~爾.為什么是政治哲學?[M].林國華,譯//萌萌.啟示與理性——哲學問題:回歸或轉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5.
[5]列奧·施特勞斯.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與政治哲學[M].丁耘,譯//賀照田.學術思想評論:西方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第六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02.
本文責任編輯:張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