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市場有著高額利潤空間,這讓越來越多的實力廠商投身其中,世界著名品牌在其發展的歷史中,為我們高端品牌的創建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榜樣。
高端之惑

近日信息產業部發布的中國電子百強企業的運行情況報告顯示:1-11月中國電子百強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78.5億元,同比增長44%,但平均營業收入利潤率僅為1.87%,其中家電行業平均利潤率僅為1.7%,彩電業更是微利或虧損,再次創下近年來新低。與以上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2006年《商業周刊》全球百強品牌排行榜上,位居94位,品牌價值30.1億美元的LG電子,以超過10%的利潤率位居全球第一。而LG電子家電利潤率世界第一,這與LG電子家電總體銷量中高端產品占30%-40%的高端轉型戰略是分不開的。
國內的激烈競爭,已經使家電、通信、IT行業演變成微利行業,定位中低端市場的許多企業因成本無法下降、價格持續下跌,都出現了難以避免的虧損現象。相比之下,高端市場有著高額利潤空間,可保證企業的盈利以及研發等再生產投入,這讓越來越多的實力廠商投身其中。
從2005年高端運動風靡全球,到今天初具雛形的中國高端市場,巨大的市場潛力與高額利潤空間成為眾多巨頭覬覦的目標。事實上,不僅是在以上列出的幾大行業,其它如白酒、服裝、家具、汽車,甚至是航空、旅游等行業,曾飽受價格戰之苦的企業都在圖謀打造高端品牌。但是,在中國的市場上現在成功者寥寥無幾,而不成功者卻不知幾許。在高端領域的新一輪競爭中,中國企業能否獲得先機,能否在高端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成為絕大多數企業家日思夜想的問題。
高端之路
世界品牌在其發展的歷史中,為高端品牌的創建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榜樣,通過對現在部分高端品牌運作的學習和研究,一些學者和企業家也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理論和建議,指導我們在實踐中去如何走上高端之路,創建世界名牌。
以下三種方法,都是一些高端品牌曾經應用過也正在使用的有效方法,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在實施高端戰略的時候加以借鑒。
1、聯合共建
品牌的聯合共建是指(分屬不同企業的)兩個或多個品牌進行合作的一種形式。通過品牌合作,一種品牌可以借助于其他一些品牌來豐富自己品牌的內涵,實現品牌認知,引發品牌聯想,從而共同創造更高的價值。
品牌合作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1991年,為了抵御競爭對手的大舉進攻,英特爾公司推出了奔騰系列芯片,隨之制定了耗資巨大的促銷計劃,擬每年花1億美元,鼓勵計算機制造商在其產品上使用“Intel Inside”的標志。對參加這一計劃的計算機制造商購買奔騰芯片給予3%的折扣。若在計算機外包裝上也注明“Intel Inside”的話,則給予5%的折扣。1992年,英特爾公司的銷售量比上年增加63%。迫于消費者和小制造商的壓力,目前幾乎所有主要計算機制造商都參與了這個計劃。一時間,市場上銷售的IBM、DELL、HP等名牌計算機,除企業原有品牌外,均加上了“Intel Inside”的標識,HP公司甚至在某些地區開展了“Intel Inside,HP Outside”的促銷活動。
品牌的聯合共建具有以下幾個顯而易見的好處:
(1)有利于實現優勢互補,開拓新市場;
(2)有利于降低促銷費用,節省投資;
(3)有利于增加銷售,保持溢價收益。
“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通過品牌聯合共建,不僅可以避免實力相同品牌的競爭降低利潤,而且通過互相合作產生“1+172”的協同效應,獲得最大的回報。
聯合品牌模式對于中國企業創立高端品牌、國際品牌來說也是一種可取的方式,品牌聯合共建非常適合我國部分規模不是很大、品牌知名度較低、市場占有率不高的新興企業,尤其是在取得了具有局部很強的競爭優勢的產品時應用。
近幾年來,由于經營環境的不同,經濟全球化、信息現代化和國際物流信息化等因素的變化,我國部分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呈現跳躍式發展態勢。如溫州的打火機與眼鏡產業、寧波的電子、文具等產業的部分企業,他們在目標市場選擇方面,企業一開始就瞄準國外較高端市場,直接就把產品進入歐美市場。這樣的企業,規模往往不大,資金有限,一進入國際主流市場就打自有品牌,難度是很大的。像在歐美這樣的國際高端市場品牌集中度高,消費者較理性,一般都具有自己比較認可的消費品牌,因而在這樣的高端市場重新建立自己的高端品牌是相當困難的,中國企業可以利用自己產品的某種優勢,與外國品牌商進行聯合而進入市場。如在歐美市場,大眾零售商品牌是很有影響力的,而制造精良、價格低廉的中國產品對于零售商也很有吸引力,于是進行品牌聯合也就有了基礎。
2,品牌并購
品牌并購,是指一企業將另一企業的品牌所有權收購,有權使用該品牌資產的方式。收購擬進入的市場中已存在的品牌,是一種簡便快捷的進入方式,國際上一些跨國公司經常以此方式占領目標市場。如美國福特汽車,以35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美洲豹”(汽車公司)從而占有了“美洲豹”的高檔車名牌;1999年意大利一家企業收購了德國服裝品牌BOSS,經過塑造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男裝品牌。
以品牌并購進入高端市場,也具有幾大好處:
(1)可以避免陌生環境帶來的風險,縮短消費者認知和接受的時間;
(2)可以利用原有企業的生產線、銷售渠道、人力資源,省去大量渠道建設、人員培訓費用;
(3)可以在短時間內占領市場,取得高額的利潤等。另外,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掃清道路上障礙,減少競爭對手。
近年來我國不少企業嘗試用這種方式,快速進人國際市場,建立國際品牌,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汽車零部件行業作為歐美與日本企業的天下,時間與技術的沉淀和積累鑄就的屏障,使得新的力量真正能夠進入高端市場并建立高端品牌已經非常困難。浙江萬向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就是通過控股品牌公司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的,2002年初,萬向集團收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UAI21%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該收購案最引人注意的部分是其中的強制性采購條款:UAI每年必須向萬向購買2000萬美元的產品(制動器),且萬向可拒絕其向其他中國廠商購買同類產品。這樣,萬向借助UAI的品牌和銷售渠道,在美國市場上銷售萬向節、軸承等產品。待萬向企業在美國市場上有了較好知名度后,再建立國際品牌也就不是難事。
目前,歐洲經濟停滯不前,美國經濟也不景氣,這意味著有大量的品牌資產適宜被中國企業收購,這給中國企業打開歐洲和美國市場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品牌收購的方式可以是合并、控股或參股等幾種方式,只要能掌握品牌決定權或掌控營銷渠道,也就達到了收購的目的。但是品牌的并購也存在很大的風險,如文化、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差異往往造成很大的障礙,需要中國企業在進行品牌并購的過程中要做好可行充足的各項準備。
3、自主創造
自創品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載體和標志。世界500強的發展歷程表明,一個企業的發展過程也是企業品牌的創建過程。品牌的創建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了企業的發展。海爾集團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海爾集團樹立了有創新才有品牌的意識,他們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使產品的質量、性能、外觀保持先進,引領潮流。也正是創新使海爾品牌實現了從冰箱名牌、家電名牌、中國名牌到世界名牌的飛躍。反過來看,企業圍繞自主品牌的創建過程,也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過程。
在自創品牌的過程中,實現產品不斷創新是提升強勢品牌競爭力的原動力,品牌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一個產品昨天是強勢品牌,今天未必還是。它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是與市場狀況緊密聯系的。一成不變的產品已不能引起消費者的消費興趣。所以,要保持強勢品牌的生命力,企業必然要不斷地在現有產品基礎之上進行產品創新,只有產品具有了長久的生命力,強勢品牌才能不斷發掘出潛在的競爭力。
對于大部分希望進入高端領域的中國企業,品牌的自主創新也許是必須經歷的過程。通過產品、技術與經營管理的創新,避免在已經蔓延到全球范圍“紅海”內的競爭,特別是其中的低端市場,要在創新中不斷實施差異化戰略,開墾新的市場發展空間,抓住利潤高速增長的機會,在更容易找到無競爭的“藍海”領域中,實現企業利潤更快的增長,創造領先優勢,率先構筑起在高端領域的競爭優勢。
高端之思
世界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在“2006科特勒(中國)戰略營銷年會”上講道:“很多美國公司都來到中國,比如服裝,各種各樣的品牌都會進入中國。但實際上他們出售的東西都是中國生產的,但是品牌是人家的……因此,中國企業必須構建自己的品牌”。
現在中國有一些比較廉價的品牌,也在世界各地展開了競爭,并取得了一些看似不錯的成績,但低價競爭已經不會太長久。世界已經變平,大家都在尋找制造成本更低的地方,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范圍內,企業創建高附加值的品牌已成為必由之路。
對我國企業來說,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品牌更是必需面對的戰略突破。不僅在國內市場要以高端品牌占領高端市場,更重要的是,在國際化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如果不能在高端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就有可能全線潰退,前功盡棄。因此,海爾、TCL等國際化的先行者都在高端品牌建設上發力,這也是我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