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家社區便利店大品項食品的年銷量,不亞于一家家樂福賣場。
前段時間,一家做火腿腸的企業反映:在社區做了些活動,搞了些直銷,感覺沒有起到多少效果。原因何在?其實原因并不復雜。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目前這家企業的產品還局限在大賣場渠道,而在社區促銷僅在大賣場有售的產品,其效果自然會受到不少的影響。
對大多數的企業來講,盡管都不存在這個問題,但在如何改善自己在社區營銷環境中的競爭力方面,卻都是思考有限、動作有限、系統有限。
如何利用社區營銷渠道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簡單的統計,一個條件較好的四五十平方米的社區便利店,一年的銷售額可以達到一百萬,甚至超過這個數字;如果是大品項食品,五六十家社區便利店的銷量可以大致與一家家樂福賣場相當。
在一個城市,家樂福賣場可能只有一家或幾家,廠家可以實現聚焦鋪貨;但社區便利店卻有數百數千家。這里面,顯然就存在一些問題。
問題一:如何有效覆蓋社區便利店?
社區便利店在多數企業的銷售手冊里面通常都被定義為B、C甚或D類超市,與此相對應的是,眾多企業在招經銷商的時候,往往更為看重經銷商運做K/A賣場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渠道的擴展要求,原有經銷商就會存在對社區渠道覆蓋、服務不力等問題。因此,廠家如果要實現對社區渠道的有效覆蓋,一是要選擇一個社區渠道運做能力適應的經銷商;二是如果現有的經銷商主要是做K/A的,在運做社區渠道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并難以做出到位的改變,我們甚至不妨再選擇一家專門運做社區渠道的經銷商。
問韙二:如何少斷貨?
斷貨一天,廠家就會損失一天的銷量,同時廠家在貨架上的陳列位可能就會被某個對手給搶占了,這是許多企業存在的問題。
這個問題顯然和客戶回訪、安全庫存、配送時間等等有關系。如何才能改善它呢?用好二批是一個途徑。
舉個例子。我們曾經運做過一個膨化食品,為了改善因為斷貨帶來的銷售損失,就強化利用了社區中的二批渠道,通過進貨附贈、達量送車、返點及其提供配送服務的補助等等方式,將二批的職能和在配送上分的職能,發揮到了極致,對社區的便利店、土雜店等渠道形成了更為強力的覆蓋。
問題三:如何在無效網點上減少消耗與浪費?
在社區便利店中,存在某些店銷售很好,而另外一些店銷售較差的情況,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但在這個正常現象的背后,卻隱藏著不正常的問題。
比如,這些店都是B、C、D類店,并以此來分配投入力度,不管這些店銷售的好壞,該怎樣做客情就怎樣做。這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與能力的消耗。因此,廠家有必要改變傳統的終端定級模式,從位置、店面大小等指標更多的轉向以銷量為指標;有必要對無效、低效網點進行主動的清理;有必要根據各個單品在各個店的銷售情況,確定有所差異的產品組合一比如,一些單品可以不供,一些單品可以多一點,暢銷單品應該優先確保銷售好的售點。
如何提升社區渠道的銷售
除了品牌影響力、價格、高空宣傳等等因素之外,還有幾點需要重視:一是擁有好的陳列位;二是終端媒體化工作的開展;三是做活動;四是上促銷員促銷。后三個方面有更大的操作靈活性,是廠家需要慎重的:
一、終端媒體化
實力相對雄厚的企業,往往會采取贈送店招、燈箱、包裝社區商業街的燈桿、制作一些公益性質的小廣告牌等方式。而對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講,他們難以承受這樣的投資,因此他們需要更多地從細節、從小處做文章。
比如,社區的公告欄,售點的布標、海報、跳跳卡等POP物料;再比如,眾多的便利店為了和對手們爭奪有限服務半徑內的顧客,都在采取免費送貨的服務——在收銀臺就擺放著這樣的聯系卡片,廠家可以把自己的宣傳信息做在卡片上為條件,給代售點制作這些卡片。
而社區中的一些售點,為了聚人氣,甚至還會在門口放一些兒童游樂的玩具。對那些做兒童產品的企業來講,玩具同樣是可以利用的媒體。
二、做活動要找準關鍵促銷時段
近段時間,中國勁酒就在利用周末開展“勁酒進社區”的活動——帶著“露天電影”,用太陽傘、布標、宣傳工藝、原料、歷史、品牌成長歷程的若干立牌布置現場,消費者只要在現場填取一張勁酒的調查問卷,就能獲贈一小瓶勁酒。
有東西送當然會有不少人參與。現場并不乏一些提出當場購酒的消費者,不過他們無法在現場買到酒,因為勁酒現場是不賣酒的,要買去周邊的便利店買去。
從某種角度上說,這個活動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勁酒本可以和眾多進社區搞活動的企業一樣,將活動做得更有效果。我在這里講的并不是免費品嘗、趣味活動、有獎問答、文藝表演等活動創意,而是在說促銷時間的選擇——大多數企業都選擇了周末進社區搞活動,不過基本上到了下午的五六點就撤退了。但我們知道,白天在社區里游蕩的基本上就是一些老人和小孩,而那些更有購買決策權的人不是利用周末在睡懶覺,就是上街去了,游玩去了。所以,大多數的促銷臺前人流往往都比較有限。那什么時候人流量最大呢?就是促銷活動撤退后的那兩三個小時一一晚上7點到9點。
廠家為什么就不利用這幾個小時做活動呢?
三、促銷不要忘了導購
我們經常見到某某飲料、某某乳業、某某純凈水企業,派促銷員到社區促銷。不過,他們通常都是一些比較有實力的企業。而對大多數的企業來講,他們通常都會受制于成本,隱忍不發。
把賣場的導購員拉進來推介自己的產品,不是廠家早就在做的事嗎?為什么消費者走進社區的便利店,卻沒有人在他們身邊有意識地推介某某品牌的某某產品呢?因此,廠家不要忘了在社區渠道開展類似的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區營銷中,那些篩選好了若干社區搞活動,或打算搞多次社區活動的企業,有許多最終都沒堅持下去,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感覺效果不那么明顯。
筆者認為,廠家(尤其是那些現場要賣貨的企業)應該認清楚一個問題——在社區做活動,是以活動現場的銷售為目的,還是以拉動周邊售點的銷售、提高自己在社區終端的競爭力為目的?如果是后一個,就可能需要重復做簡單的事。
責編/謝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