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9日,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在一年一度的MacWorld大會上,展示了即將推出的iPhone智能手機。同時宣布,公司名稱由“蘋果電腦公司”改為“蘋果公司”,這標志著蘋果正在進行名符其實的戰略轉型——由一家計算機制造商轉變成消費電子產品供應商。
促進蘋果轉型的是iPod創造的成功神話。那么,這款使蘋果下定決心進行企業品牌更名的iPhone能否復制iPod的成功神話呢?
轉型
iPhone的出生環境與iPod大相徑庭。橫觀全球手機市場,整個行業早已形成寡頭競爭格局,諾基亞、摩托羅拉、索愛、三星等品牌無處不在,整個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僅從索尼、愛立信的整合重組,到西門子巨額虧損下嫁明基的事實中就可見一斑。
成熟期的手機行業同樣蘊涵著新的機會,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以及娛樂時代的到來,手機已不再是簡單的通訊工具,“影像手機”、“智能手機”、“音樂手機”不斷推陳出新,當前的手機市場,音樂智能手機正在成為發展的潮流。2005年以來,各種集成MP3播放功能的“音樂手機”逐漸取代“影像手機”成為各個廠商角逐的重點。根據易觀國際的統計結果,中國國內音樂手機的銷量份額從2005年第一季度的6.5%快速上升到2006年第一季度的29.6%,到2006年第三季度,其所占份額已經達到整體市場銷量的33.8%。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的最新數據也顯示,到2008年,全球銷售的8.6億部手機中,將有一半為音樂手機,而目前的市場份額僅有8%。

隨著存儲容量、傳輸速度、音響效果等技術瓶頸的突破,音樂手機即將并正在成為MP3等播放器的直接替代性產品。如同iPod替代Walkman,音樂手機完全有可能成為iPod的替代品。從這個角度看,未來iPod面臨的競爭已不是MP3本身的競爭,而是新的替代品。與其說蘋果推出iPhone是搶占手機市場蛋糕的一種試探性行為,更像是基于行業發展前瞻性判斷下的一個先手。
iPhone憑什么打天下?
現代企業制勝的關鍵已經不是制造,而是u型曲線的兩端,一端是市場,依靠品牌征服消費者,另一端則是研發設計,控制核心技術。蘋果公司可以說是u型曲線高端運作的高手,iPod的成功神話正是來自于其品牌文化的打造以及以關鍵技術為核心的獨特模式。
從iPhone本身來看,iPod已經為它在品牌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新浪網的調查數據表明,76%的網友看好iPhone的發展前景。可以看出,iPhone雖未出世,但在情感上已經俘獲了眾多消費者。ipod的唯美和簡約設計也將沿用到lPhone上,與現在手機產業從功能向外觀過渡的這一趨勢相吻合。
在技術問題方面,業內置疑最多的是iPhone采用的2G無線技術,而不選擇更為前衛、日益普遍的3G技術,并預計會影響到網絡瀏覽和下載的速度。但根據其無線運營合作伙伴Cingular的說法,預計iPhone的用戶不會只是依靠其無線網絡,還會通過無線保真(wi-Fi)使用這款手機。Wi-Fi網絡的速度比標準無線網絡甚至3G網絡都要快很多。在存貯技術方面,4GB/SGB的大容量是iPhone的優勢所在,具有Mac產品研發背景的蘋果不會表現出明顯的劣勢。除了品牌與技術外,iPod的成功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找到了一個令音樂制作界、消費者和蘋果公司都滿意的運營模式。蘋果“iPod+iTune”的運營模式解決了音樂產品保護的問題,獲得了其上游供應商唱片公司的廣泛支持。而現在看iPhone,從一開始就突破了蘋果獨善其身的狹隘思維,開發了更多的合作平臺。在美國本土,選擇了Cingular作為無線運營商作為合作伙伴,這樣可以共享5800萬的客戶資源。在互聯網技術與內容方面,選擇Yahoo和Google這樣的世界級公司進行合作,可以為客戶提供廣泛的技術搜索和內容服務。顯然,這也將成為iPhone的一大優勢。
舊模式與新模式,iPhone如何走得更邁?
但蘋果的挑戰依然存在。
一方面,它與Cingular的合作也是相對封閉的,畢竟5800萬還是有限的,其中真正選擇iPhone的消費者更是有限,開發其他運營商的客戶則意味著更多的競爭關系。另一方面,更大的限制還來自于Mac os×操作系統問題。從網絡延伸到商務應用,蘋果iPhone由于受到系統的限制不能直接兼容近乎成為全球商務標準的Office文檔,可能會為商務人士帶來諸多不便,這將是iPhone規模發展面臨的更大瓶頸。畢竟iPhone不同于iPod,其用途已不僅僅是年輕上班族的娛樂需要,而是需要提供更多的商務應用。如果iPhone不能解決與Office文檔的兼容問題,那么未來就意味著將失去商務人士——手機中高端、重要而且規模很大的消費群。
而操作系統OSX本身對iPhone或許才是真正的考驗。熟悉蘋果電腦的人都知道,蘋果Mas Os x系統的穩定性、易用性以及突出的圖形處理性能都是其優勢所在,但此次osx系統是基于移動通訊設備之上,對于此前沒有任何經驗的蘋果而言將是一次難度不小的挑戰。AppIe公司的傳統慣例就是非可移動電池,iPhone也是如此。而競爭對手應用的8ymbian系統860和uiQ、Windows Mobile系統、Linux系統、乃至是PaIm Os系統,均在移動通訊領域歷經了多次演化,他們多年來累積的經驗恰恰是蘋果和iPhone所欠缺的。是否沿襲舊的模式或是采用新模式來應對,是iPhone要考慮的一大問題。
中國市場的不確定
對于2008年才能來到中國市場的iPhone,還有很多需要跨越的障礙。
首先,iPhone采用的“iPhone+iTune”音樂下載模式將是限制廣大國內消費者實現愿望的一個門檻,讓眾多音樂手機愛好者適應iPhone相對繁瑣的傳輸歌曲方式還需要一個過程。除此之外,iPhone還面臨著渠道和團隊本土化的阻礙。多年來,與歐美國家相比,iPod在中國的銷售并不理想,主要的原因就來自于渠道策略。而手機與電子消費的渠道更是截然不同。相對已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的諾基亞和索愛等成熟手機廠商,并不熟悉中國市場的蘋果團隊,也將成為束縛iPhone在中國發展的一個桎梏。另外,iPhone還需跨過手機牌照、技術標準等政策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