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魯迅的《小說史略》,浮想聯翩,思緒久久難以平復。魯迅的文筆,就像一把犀利的手術刀,毫不留情地、深刻地解剖了封建社會和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國民劣根性的人生各態,將人吃人的、血淋淋的封建社會的本質和當時國民的愚昧捧到讀者的面前,使人感到窒息,覺得“四周都是厚厚的墻,黑糊糊的”。催人反省“榨出皮袍里面的小”來,隨著作者的號角,共同發出“吶喊”,去打翻象征封建社會的長明燈。
在《狂人日記》里,“狂人”用他那看似反常,其實是用批判的眼光翻閱厚厚的封建禮教,漸漸的字跡模糊,最后從字里行間現出兩個字“吃人”。“新近妹妹死了,在我吃的菜里就可能就有我妹妹的肉”。正是在封建的神權、政權、族權、夫權四大繩索捆綁下,小說《祥林嫂》的主人公在不情愿的情況下被迫嫁給了一個將死的病人。丈夫死后,其夫家又將其捆綁著嫁給了一個獵人。后夫死后,本想指望可以依靠兒子,但是天有不測風云,兒子被狼叼走,祥林嫂唯一生存的支柱也被折斷了。封建社會的四大繩索將善良的祥林嫂勒到了絕境,還加給她一個“不祥的女人”的罪名。最后,祥林嫂淪為乞丐,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晚上悲慘的離開了人世。小說《明天》里的單四嫂的唯一的兒子死了,單四嫂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小說暗示,她是沒有明天的。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里,廣大受壓迫的勞苦大眾特別是婦女是沒有明天的。在魯迅的手術刀下,封建社會人吃人的本質被解剖得何其深刻。
《阿Q正傳》里的阿Q,自己挨了別人的打,卻說“兒子打老子的事總是有的”;因為炫耀自己姓趙而被趙太爺痛打了一頓,阿Q竟自欺欺人的說:“先前我家比你還闊呢”;更可悲的是,當阿Q作為封建社會的替罪羊綁縛刑場時,他還為自己在“罪狀”上畫押的圈沒畫圓而感到遺憾。《藥》里的茶館老板用饅頭蘸著革命黨人的鮮血作為藥給兒子治病,不理解革命黨人正是為了包括他在內的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求解放而犧牲的。在小說《風波》里,七斤因進城被革命黨人剪了辮子,因此擔心清朝復辟將被砍頭而惶惶不可終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國民的劣根性被魯迅刻畫得栩栩如生。特別是阿Q,直到現在仍然“子孫繁衍。”魯迅對其筆下的小人物充滿了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寫出了阿Q要造反、要殺趙太爺和假洋鬼子的頭的一面。在《藥》里,揭示出革命黨人為勞苦大眾的利益而獻出了生命,卻不能被廣大人民所理解的悲劇。其原因,就是因為革命黨人沒有去喚醒民眾、沒有發動民眾起來共同革命。
魯迅深刻地解剖了社會,世間人生各態,同時指出了新時代的曙光。在小說《藥》的結尾:在革命黨人的烈士墓上添上了一個花圈,暗示革命志士是殺不完的。在《理水》里,描寫了大禹帶著一群黑塔似的壯漢,手拿工具,為普天下百姓,三過家門而不入,無私無畏的整理河山,與暴虐的洪水作殊死的斗爭,挽天地于將傾之中。
魯迅的小說文筆凝練犀利,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是投向不合理社會的投槍、匕首;深刻地刻畫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人生各態,吹起了戰斗的號角,喚醒民眾投入到推翻黑暗統治社會當中去。
魯迅的解剖和自我解剖精神、無畏的戰斗精神是留給我們的一份深厚的精神財富。
(作者單位:湖北黃石藝術學校(藝術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