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教學目標的設計、課堂結構的設計、教學媒體的設計、教學過程的設計四個方面,闡述了一節示范性公開課的設計步驟和理論依據。
【關鍵詞】公開課 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設計
從今學年起,我省為全國首批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省,學期初接到任務,要為新教材的課堂教學準備一節示范性公開課,授課內容是高一數學新教材(必修④)的第二章第二節“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
按照“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的基本理念,下面從四個方面闡述該公開課的設計步驟與理論依據。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
“學什么”,即教學目標,是教學目的的系統化、具體化,是教學活動每一階段所要實現的教學結果,是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設計教學目標可以按三個層次進行:記憶、理解、評價。對目標陳述的要求要精確化,切記摸棱兩可,引起歧義,要具有可檢測性。
如:筆者對該課時的教學目標做了如下設計:
(1)掌握向量加法運算的定義、運算律,通過圖形理解其幾何意義;
(2)通過實際例子:位移和力合成,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探究活動,強化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表述探究結果的能力。
二、課堂結構的設計
一節課的內容如何安排呢?具體涉及到該課時的數學知識的邏輯順序、教學活動的順序、如何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等。經過對學生實際的分析和對教學要求的理解,設計如下: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要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有條件的地區,要盡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計算機和有關軟件,提高教學效率”。為了加深學生對向量的加法運算概念的理解,在概念的學習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軟件,再現實際生活和學生已有的認知中有關向量運算的例子——位移和力合成。
而在新課標下應把教學媒體,從教師的手中轉移到學生手中,讓學生親自操作,使媒體由作為教師的講解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不能機械地把圖形、公式、動畫等簡單堆積起來,變成新的機器“填鴨式”教學。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1.問題性
根據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設法讓學生“動”起來,使數學課堂“活”起來,這樣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方案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獲得成功。教師還要恰當地設計引導學生數學思維的“問題串”,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通過猜想、嘗試、討論、反思,讓學生帶著新的更高層次的問題走出教室。
2.探究性
實行探究性學習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由“傳道、授業、解惑”向“迷惑、激勵、求知”轉換,用好用活教材,把陳述性知識轉變為探究性素材。在學習向量加法運算律的結合律時,我采用“讓學生設計一個圖形來驗證”的探索方式進行,有一些同學脫離課本的圖形和方法的束縛,很有獨創性地設計出與眾不同的圖形,結果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總的來說,教學過程的設計依據課堂教學的原則,從學生出發,增加感性材料與直觀性,循序漸進,老師啟發引導為輔,學生積極思考與探索為主,理論聯系實際,適時練習,強化鞏固知識。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生、問題的提出與討論過程。
參考文獻:
[1]2.2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④[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1頁.
[2]葉堯城.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49頁.
(作者單位:廣東省陽春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