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體育課中密切運用的相關專業名詞的概念、測量方法、結果評定等的闡述,并查閱有關文獻資料,提出“生理負擔量指數”的概念及價值所在,為推進素質教育和進一步的實踐研究做理論上的補充。
【關鍵詞】體育課 運動負荷 密度 生理負擔量 指數
在學校體育實踐課教學中,醫學觀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體育課的醫學觀察,可以了解體育課的組織方法是否合理,運動環境和場地設備是否符合衛生要求,了解學生的健康狀況,評定運動量是否適宜……根據醫學觀察的內容,對檢查結果進行全面的評定,而這一評定主要是以體育課的運動負荷、密度、生理負擔量和學生的身體疲勞程度等來評定的。教師在上體育課時,最直接的觀察指標是密度和生理負擔量,兩者都是衡量體育課運動量的指標。在以前的研究中沒有把它們結合起來探討,本文就將它們進行分析比較,從而淺析研究體育課“生理負擔量指數”的價值。
一、相關概念
(一)體育課運動負荷
體育課負荷是指體育課教學中學生所承受的負擔,包括運動負荷和心理負荷兩方面內容。體育課運動負荷是指學生在課中做身體練習所承受的生理負擔。主要由練習的數量和強度決定,動作質量對其也有一定影響,運動負荷過小,對身體發展作用不大,對掌握技術、技能也不利,過大則易造成過度疲勞,有損健康,甚至會導致傷害事故。安排課的運動負荷,應符合學生的年齡、性別特點、體質狀況、教材性質、課程教學任務,以及人體技能適應能力、變化規律和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
(二)體育課密度
體育課密度指課中各種活動合理運用的時間與課的總時間的比例,亦稱“體育課一般密度”、“體育課綜合密度”。課的活動包括教師的指導(講解、示范、演示教具、糾正錯誤等)、學生做練習、相互幫助與觀察、練習后的休息、組織措施(如整隊、交換作業地點的調動隊伍)等。上列活動中某種活動合理運用的時間與課的總時間的比例,稱為該種活動的密度。
(三)體育課生理負擔量
體育課生理負擔量是體育課運動負荷的因素之一,是指學生在課中從事運動動作練習的量和強度對機體的刺激程度,即次數、組數、時間、距離、負荷總量等。安排課的生理負擔量時,應該充分考慮練習的強度和密度,使生理負荷適合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研究意義
(一)合理安排體育課生理負擔量的意義
在學校體育課中,鍛煉效果好壞,往往取決于生理負擔量的大小。因為生理負擔量過小,不用動員內臟器官的潛力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擔負下來,這樣就達不到提高內臟器官功能的目的,因而鍛煉的效果甚微。相反,如果生理負擔量過大,在安排時又缺乏必要的節奏,長此以往就會超過人體生理負荷的極限,不僅達不到增強體質的鍛煉目的,往往還會對鍛煉者的健康有不利影響,并對學習造成影響。最佳生理負擔量是指有機體承受運動刺激時的心率應在120~180/min。
(二)合理安排體育課密度的意義
教師要有效運用課時,將體育課安排得嚴密緊湊,有利于合理地安排各項活動的時間,將比較多的時間用于學生實際練習,保證適宜的練習密度和生理負荷。合理緊湊的課程密度,使學生情緒高昂,注意力集中,積極思考和練習,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組織紀律性,通過研究體育課的密度,可以發現教學的成功與不足之處,提高體育課的質量。
三、測定的方法
(一)測量體育課密度的方法
1.準備工作:了解課的教學目標、內容與組織教法;明確測定者的分工,一般是一人測定,一人記錄;準備好測定記錄表和電子秒表一只,選擇好測定對象,一般是選擇班級里中等水平的學生。
2.實際測定:測定課的一般密度是從上課一直到下課為止,將各項活動時間全部記錄來。以電子秒表為例,上課即開表,在出現5項活動的轉換時(必須自始自終跟蹤一個學生進行測定)即按暫停鍵,報告該項活動結束時間,再按返回正常走表狀態,以此類推至下課。記錄者迅速準確作好記錄,供統計計算分析之用。
(二)測量體育課生理負擔量的方法
體育課最常用的是測定心率。心率測定法是通過一次課上多次測學生的心率,了解和掌握一次課的心率變化情況,判斷生理負荷安排是否適當。一般可以是學生自測,也可以是專人測定,現以專人測定來介紹。
1.準備工作:了解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安排與組織教法;確定測定人員分工,測定方法(手測或遙測);準備測定用具,選擇測定對象,排頭排尾,如果是男女合班,男女各一為宜。
2.實際測定:以遙測脈搏為例,課前將心率發射器安置在適當位置并測定受測者相對安靜心率,并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顧慮,以免影響測定結果的準確性,課中選擇好測定時機,通常是練習前后與約定定時測相結合的方法,每次課測定次數一般不應少于20次,每次測定以lOs為宜,每次及時準確地測定后,即時報告測定時間、內容、心率并記錄在表,課后測定受測者心率恢復情況,并了解學生自我感覺。
3.統計與繪圖:將所測的數據,換算成每分鐘心率,再繪制心率變化曲線圖及平均心率。
四、結果評定的方法
(一)體育課密度測定結果的評定
課的密度越大,說明合理運用的時間比重也越大,在分析課的密度時,也應根據課的任務、教材性質、學生特點、考慮器材及氣候條件來進行。
(二)生理負擔量測定結果的評定
體育課的生理、負擔量,應根據人體生理和功能活動變化的規律,隨著課的進行,逐漸加大運動量,到體育課結束前又要逐漸減少運動負荷。因此,在一堂體育課中,隨著課的進行,脈率應呈上升趨勢,到基本部分后期應達到最高峰,脈率約在160一180/min,課程結束前脈率就開始下降,并在課后10min內恢復正常。如果曲線太高,最高脈率達180/min以上,恢復時間太長,說明運動負荷太大或者機體功能狀況不良。如果曲線不高,到課結束時即已恢復,則可能是運動負荷太小。
五、體育課生理負擔量與體育課密度同時測定的意義
體育課生理負擔量與體育課密度都是衡量體育課運動量的指標。根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有關規定,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學生體質,使學生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能力和習慣,提高學生運動技術水平……”因此在體育課中對兩個指標同時測定并研究兩者之間存在的聯系性,得出“體育課生理負擔量指數”,更能客觀地了解學生完成現行體育與健身課程教學內容情況下的運動量也能為客觀反映現行教學大綱的科學性,進一步落實中學體育與健身課程標準,深化素質教育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董紀文.上海市高中體育課運動負荷的調查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2]胡新民.上海市部分中學71節體育課的生理負擔量指數.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0.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