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在教學活動進行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師生互動可以及時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課堂提問 思維能力 相互作用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李政道教授也說過:“最重要的是提出問題”。縱觀科學發展史,科學發展的歷程,就是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同樣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有了問題的提出,才有思維的開始,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現對課堂中“提問的技巧、以及提問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的關系”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課堂提問的技巧
1.教師的教學風格
為什么將教師的教學風格擺在課堂提問的第一位呢?因為教師良好的教學風格,使師生關系始終處于平等、民主的氣氛中,自然可以很好地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才能,鼓勵學生積極思維、獨立思考、大膽求異,提出自己的見解。
2.巧選角度,激活思維
在設計提問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多角度的提問,并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選擇最佳角度,進而激活學生多方面思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羅增儒教授曾講:“問在學生‘應發而未發’之前,問在‘似懂非懂’之處,問在‘學生無疑有疑’之間,這是問的藝術。”
3.巧設坡度,承上啟下
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課堂提問要由易到難,要有層次,有節奏,承上啟下,使學生步步深入。其實這也符合心理學認知理論,從學生思維的“未知區”,向“最近發展區”,最后向“已知區”轉化,然后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4.及時點評,多勵少貶
教師對學生的答問要及時點評,因為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很在乎,回答完問題后心理上急于知道對錯。因而教師需要及時評價,問答有錯的應及時糾正,問答表達不暢的應給出示范;對創新性的答問應適當重復,并進行表揚,需注意答問的點評應多鼓勵、少貶斥。
二、課堂提問的設計與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層次和要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思維的積極性、靈活性和創造性。
1.設計情境式問題,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眾所周知,數學課內容前后聯系較為密切,所謂“溫故而知新”。那么,在講授新知識之前,要有意識地復習與之有關的舊知識,設計一些彼此關聯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并預示新課題,借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自覺不自覺地啟動自己的思維,逐步闡述有關的知識點。使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思維去發現、去理解新的知識。如此反復,可使學生鞏固、拓廣舊知,發現、掌握新知,同時使學生有了思考問題的興趣,進而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2.設計發散式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我們經常聽到有的學生說:“上課聽得懂,一做題就發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維缺乏靈活性。通過對優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題過程觀察發現,優等生可以從同一題的信息源產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對每一種假想進行合理的推理,一旦一種假想思維受阻能立即轉換思維方式;而差等生從同一題的信息源產生的假想不僅單一而且緩慢,往往“一條道走到黑”。我們常說要使這類學生“頭腦開竅”就是要培養這些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的根據同一問題設計發散式的問題,如在一題多解和多變的習題討論中,增強思維發散與知識交叉,增加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深刻性。
總之,課堂提問的設計直接或間接決定著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課前精心設計問題,授課時還要給學生獨立思考鍛煉的機會,鼓勵學生多思,啟發學生巧思。教師自己要對學生的見解給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確的見解,對錯誤的要善于誘導,使他們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深化,受到鍛煉。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