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師生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在閱讀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主動質疑、解疑,和別人交流,教師要起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學會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 閱讀教學 學生 主體地位
以往的閱讀教學,往往忽略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以教師的意志為意志,或遵從教材編撰者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把現成的結論直接灌輸給學生,這種閱讀,實際是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個性的扼殺。新課程強調的重視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就是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閱讀、發現、建構甚至創造意義。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尤其是在對文學作品的閱讀中,不要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允許學生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映甚至是“突發奇想”,還可以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另作設計等等。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能讀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才算進行了閱讀。因此,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在閱讀教學中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搭建平等對話的平臺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班級能夠創造一種推心置腹的交談思想的氣氛,孩子們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開展無拘無束的交談。”要想確立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必須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想象和思維;刻板呆滯的課堂氛圍,容易使學生縮手縮腳,富有活力和創意的對話難以實現。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學生平等對話,在和學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如何營造和諧的氛圍呢?首先,教師要努力使學生身心愉快,不但要在教態上親切自然,語言上和藹可親,而且要始終注意對學生少批評多表揚,甚至是不批評。很難想象,學生面對一個整日板著“師道尊嚴”面孔的老師還會心情舒暢地去閱讀什么美文。其次,要允許學生“異想天開”,提出自己對教材的不同看法,哪怕學生的看法還不成熟,甚至距離所謂的標準答案相差很遠,也不要一棍子打死,更何況“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呢!還有,對于一些美文的閱讀,可以有意識的創設情境,如讀《社戲》可以播放有關童年的動畫片,學《背影》可以師生同唱歌頌父愛的歌曲等等。學生只有在和諧快樂的氛圍中閱讀,才能相對自由的按自己的個性去理解、表達和創造。
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質疑解疑
“學貴有疑”,“學者必先會疑”。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要改變以往的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發現的問題應先由學生自主解決,教師切不可越俎代庖,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再由教師點播、指導。這樣的過程盡管費時費力卻恰是培養學生學會閱讀、學會解決問題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將終生受益。我在指導閱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時就是這樣,一個學生對課文中的“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手腳凍得僵勁不能動的時候,根本不能用熱水澆洗。這個問題我在備課時想到了,但我沒有急于回答他,而是反過來問他為什么。小家伙來了興致,講他父親的一次凍僵手腳的經歷,講他在某某書上獲得的有關信息等,說得頭頭是道;這時候其他同學也用親眼目睹的或親身經歷的事件加以佐證,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討論的結果是課文此處的說法有誤。稍有這方面生活常識的人就都能明白這一點,可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為什么在此處出現了這樣的筆誤呢?接著的探究讓學生明白:人無完人,盡管是文學大家也是如此,一個人的生活閱歷有限,知識無止境,我們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只有在主動探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培養閱讀能力。
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握對話局面。
閱讀是師生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教師始終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橋梁。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并不等于教師撒手不管,教師不能忘了自己“教”的責任,此時,教師“教”的責任就是引導、指導、幫助學生進入作品的世界中去。學生的閱讀,由于受知識能力、社會閱歷的限制,獲得的理解和評價未必是合情合理的,此時教師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否則,閱讀教學就失去了意義。我在指導課外閱讀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么打你》時,有學生的認識發生了偏頗,認為這個做母親的很是虛偽,自己打了孩子還要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任由學生的想法發展下去,是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我適時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懂得母親對孩子的愛是人間第一愛,是最無私、最博大的,從而懂得愛父母、愛親人,學會感恩。
把握對話局面,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交流,學會自己閱讀,是教師在這一環節中要發揮的重要作用。這種引導包括適時調整學生的思考角度,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或針對學生的閱讀問題重新點撥、啟發,授學生以“漁”。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不能把某些權威人士對文本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解讀文本,獲得個性化的體驗和感受,從而獲得思想的啟迪,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閱讀教學中,只有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實現閱讀教學——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作者單位:河北省圍場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