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中醫(yī)學原理診治“問題學生”,對他們的診治應看“形”重“神”;在診斷方式上,要“望、問、聞、切”,做到內外結合;在治療方法上,要祛“離”趨“和”、整體調理,做到師生和諧、“長善救失”;在治療過程中,要講究療程,做到宜慢忌快。采取這種“中醫(yī)式整體療法”為主、“西醫(yī)式局部療法”為輔的教育策略,相信能取得更好的實效。
【關鍵詞】中醫(yī)式療法 問題學生
當前,由于學生個人心理和家庭、學校、社會等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在中學校園里出現(xiàn)不少“問題學生”(指在思想、學習、行為存在偏差的學生)。據(jù)《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在少年犯中閑散未成年人高達61.2%,且多次犯罪比例高,有三次以上犯罪經(jīng)歷的閑散未成年人達到45.3%。這是一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
為什么經(jīng)過學校的良好教育還有那么多的問題少年流向社會呢?這除了家庭、社會環(huán)境因素外,與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和教師教育不當有關。目前常見的對“問題學生”的教育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西醫(yī)式療法模式。這種把復雜的生命過程還原為較簡單的生物學過程,用人體生理的定量指標作為診斷治病的依據(jù),哪個指標不正常就糾正哪個的療法,對病情不重的學生療效可能比較明顯,但是對問題比較嚴重的“問題學生”,其過敏反應和毒副作用也是顯見的。中醫(yī)是中華的瑰寶,被稱為是我國的國粹之一,在民間一些疑難病癥往往用中醫(yī)偏方取得較理想的療效。中醫(yī)的認知方法一般稱之為“整體療法”(系統(tǒng)方法),是從人體生命活動的表現(xiàn)、生命運動的規(guī)律來認識人體,與西醫(yī)的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局部療法”相比,更注重從事物本身內在的聯(lián)系和事物與外界的聯(lián)系來認識事物。
一、“望、問、聞、切”——內外結合
1.“望”,就是教師通過細致地觀察,了解“問題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表現(xiàn)和情緒變化。像裴斯泰洛齊所說:“每一種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親般的眼睛時時刻刻準確無誤地看孩子的眼睛、嘴、額的動作來了解他的內心情緒的每一種變化”。我們教師只有經(jīng)常有針對性的觀察,才能“望”得清楚、“望”得細致、“望”得全面。
2.“聞”,就是聽“問題學生”平時與同學隨意交流的內容,任課老師、同學、家長對“問題學生”的評價,以此加強、豐富對他們的全面了解。一般學生的媽媽往往講話比較羅嗦,但在與之拉家常式的談話中往往可以捕捉到重要信息,有的甚至是學生問題之根源。因為“學校在復雜的教育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切困難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蘇霍姆林斯基語)。
3.“問”,就是與“問題學生”進行直接的交流。教師在找他們談話時需要認真準備,要問得真誠,使他們對你敞開心扉,要問得有藝術,不傷其自尊心又有所獲。通過問答,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如興奮點、動情點、薄弱點是什么等。我們有的教師常常以教訓、審訊的口吻詢問學生,學生出于自我保護需要對這種問法比較反感,往往不肯袒露內心真實的想法。有的教師向“問題學生”詢問僅僅是調查事情的真相和過程,不思考學生在怎樣的的心理狀態(tài)下發(fā)生,不顧及學生獨特的心理特點。
4.“切”,主要是根據(jù)“望、問、聞”的結果切其思想脈搏。診斷“問題學生”,關鍵對“問題學生”的表象與本質加以區(qū)分。中醫(yī)在治病過程中強調不被某些病象所迷惑,而是“治病必求于本”,即中醫(yī)上常講的“司外揣內”,或稱“以表知里”。努力找到學生問題的實質,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這需要老師有豐富的經(jīng)驗和較強的判斷力。我們有的老師往往被“問題學生”的表象所迷惑,對問題學生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上。有的學生上課坐姿不端、做小動作、講空話、發(fā)出聲響,我們老師往往認為其擾亂課堂秩序,往往只是厲聲責令改正。學生的反常表現(xiàn)不一定是他們的本質反映,有的可能是想引起老師的注意,或對老師的冷落表示不滿,這里蘊含著學生的公平心、上進心。老師應善于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以免誤診。
二、祛“離”趨“和”——師生和諧
中醫(yī)學上有“散”、“失和”的說法。失和則病,氣散則死。診之要訣在于識之偏,治之要訣在使其“和”。老師與“問題學生”也應和諧相處。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工作的效果,甚至成為教育成敗的關鍵。但我們更多看到的是處在“失和”即“離”狀態(tài)的師生關系。一方面“問題學生”的發(fā)展偏離了老師的教育要求,與老師的要求或師生關系處于疏離、分離狀態(tài);另一方面教師的要求也偏離了“問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要水平。這樣就導致了“問題學生”對老師的教育要求不理解,或者老師對“問題學生”的不理解,使老師的教育要求與“問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要求不能朝同步同向運動。“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令而行,行其所服”,只有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我們才能與學生心相印、情相容。
三、整體調理——“長善救失”
中醫(yī)在醫(yī)治過程中,不僅查找病灶,而且通過對沒病部位的調理以增強自身的免疫力,來達到治愈毛病的目的。對問題學生,也要通過發(fā)揮他的長處或優(yōu)點以改進他的短處或缺點。《學記》中講“教也者,長善而救失者也”,就是要求老師揚學生所長,來糾正學生的缺點。這里是“長善”在前,“救失”在后。就現(xiàn)在我們一般以“合格+特長”的目標來衡量學生,但對“問題學生”來講,應提“特長+合格”的培養(yǎng)目標,即通過發(fā)現(xiàn)、發(fā)揚“問題學生”的特長、優(yōu)點,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給他們以機會,讓他們體會成功的樂趣。而我們有些教育工作者看“問題學生”滿眼都是他們的缺點,教育方法自然就如西醫(yī)眼中的“病灶”,用各種藥物將其致病的細菌或病毒殺死,來達到救治康復的目的。作業(yè)不做就罰做、罰抄幾遍,值日不做就罰做幾天,這種教育其實就是補短的方法,給“問題學生”的是高壓,學生得不到樂趣,反而增加了其對老師的憎恨,不利于下一步教育。
四、注意療程——宜慢忌快
中醫(yī)治療講療程,不強求速度;西醫(yī)療法卻比較注重能迅速殺死病毒、細菌,短期內沒有療效就加大劑量。“問題學生”的問題是日積月累形成的,這些問題已經(jīng)根深蒂固,教育轉化學生問題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有的教師對他們恨鐵不成鋼,很想找到特效藥,一針見效,但這是不可能的。有的老師輕易將教育的手段升至最高級,這種簡單、浮躁的做法往往欲速則不達。因此要想有好的效果,就要鞏固一下,及時進行適度的表揚,并慢慢地提出新的目標,讓“問題學生”有成功感,給他們時間,給他們反復的機會,相信只有這樣,轉化的可能性才會更大。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長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