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物對物的渴望導致了對權力的欲望,德萊塞以藝術的手法表現主人公的欲望和追求,旨在表現人物崇尚人的本能和享樂,表現人物對新興的消費意識形態的反應和態度。
【關鍵詞】欲望 金錢 消費意識形態 嘉莉 赫斯特伍德
1900年,得萊塞處女作《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問世。嘉莉妹妹是一名初次來到燈紅酒綠的芝加哥的鄉下少女。她年輕、幼稚,對未來充滿著美好的憧憬,但冷酷的現實很快讓她的幻想逐一破滅。失業的打擊和親人的無情把她推入了男人的懷抱。她先與推銷員德魯埃同居,后又成為酒吧經理赫斯特伍得的情婦。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嘉莉成為百老匯當紅舞星,驟然躋身于上流社會。金錢、地位、豪華舒適的生活——嘉莉最初的愿望實現了。但嘉莉并不覺得幸福,她再次陷入了苦悶、惶恐和孤獨。小說也因此而劃上了句號。
《嘉莉妹妹》有著濃郁的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生活的氣息。它真實地再現了一個時代的感受,使我們能走進如今已經不復存在的美國人的意識。德萊塞把人比喻成為“風中一束草”而已,認為人還處在獸性和人性之間,自由意志還不足以取代本能,因此,人有時受本能控制,有時又受意志控制,始終在搖擺不定。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人的本能在人生中的作用。小說中確實存在著大量的事實表明認識本能的犧牲品。其中恐怕最突出的應該是人的欲望本能對人的影響。嘉莉目睹芝加哥這樣的大城市里燈火閃爍,人的衣著爭奇斗艷,便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欲望。
德萊塞寫《嘉莉妹妹》時,美國婦女已開始受到消費主義影響。她們已開始向傳統道德標準挑戰:她們不再相信“婦女的責任是生養孩子”,“婦女生來就是做母親的好料子”等信條。相反,她們認為應該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富有性感,痛痛快快地享受生活。于是,她們“為取悅丈夫,就極力挑選化妝品和具有吸引力的衣服,同時,她們不愿意孩子干預自己的婚姻生活”。德萊塞在《嘉莉妹妹》中正是表現了這種消費意識形態,表現人對物的無限欲望,而通過對物的獲得而獲得權利欲望的滿足。人物對物的渴望導致了對權力的欲望。赫斯特伍德在家里沒有權力,因為他的家庭雖然富裕,極度享受著揮霍性消費,但在社會上缺少權力。她的妻子和兒女都希望進入上層社會,所以赫斯特伍德在家里的權威性就受到懷疑和挑戰。他的無能又引起家庭不承認他的家主地位。另外,我們由此可以把他對嘉莉的感情看成是對他失去家庭權威的補償,而不是浪漫式的愛情。赫斯特伍德覺得嘉莉最令他著迷的是順從,嘉莉在赫斯特伍德眼里是個高級商品,可以表明他的身份、地位和權力。
如果說嘉莉對物充滿欲望,赫斯特伍德對權力的欲望,那么德魯埃則是對性充滿欲望,把對漂亮女性的征服看成是自己力量的表現。他見到漂亮單純的嘉莉后,就被她吸引而不能自拔。他被自己那與生俱來的欲望牽引著,又扮起了追逐女人的老角色。他需要嘉莉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就好像他每天需要吃一頓豐盛的早餐一樣。另外,征服嘉莉則意味著他的勝利,顯示了他的魅力。所以,嘉莉最終住進了他為她租的房子里后,他激動萬分,特意請朋友和斯特伍德來到家里以炫耀自己的能力。
在《嘉莉妹妹》中,金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了金錢二字,那么故事本身就失去了異議,悲劇也就未免牽強。要想透徹理解這本小說的真諦所在,我們必須弄清金錢在其中所起的至高無上的作用。作者得萊塞在《嘉莉妹妹》中寫道:“金錢的含義還有待于通俗的解釋與理解。如果每個人都能自己弄清這種東西從根本上說是代表著,并且也應該被理解為一種道德上應該付出的代價,它應當作為人們誠實地聚集起來的力量而不是作為篡奪來的特權支付出去,那么我們的許多社會、宗教以及政治煩惱就會永遠煙消云散”。小說中赫斯特伍德這個人物的塑造是重中之重,也是這部小說意味深長、扣人心弦之所在。在赫斯特伍德身上,共性與個性是那樣的渾然一體。赫斯特伍德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職能的體現,一種美化了的大管家。他的整個生活都是由他作為八十年代芝加哥一家高級酒吧經理這樣的地位生發出來,并始終圍繞著這一地位打轉的。他老于世故,舉止隨和,通達善變,這看上去似乎是生就的,但實際上卻是他的性格所造成的。
芝加哥市是正在新興的未開化的外省都市,赫斯特伍德正屬于這樣的地方。這樣的一個人跑到紐約去,那實際上就是注定失敗的,因為紐約人群集,講究飲食的人比比皆是。因此,它對嘉莉的情欲并不是他衰敗的唯一原因,不是他悲劇性墮落的唯一原因。但是,赫斯特伍德對于自己的悲劇是負有責任的。赫斯特伍德選擇嘉莉是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的,他意識到了社會對他的壓力,意識到那樣做將會被社會所不容,但是他毅然做出了選擇,愿意承擔所有的后果,于是他在自己的幸福和冰冷的現實之間選擇了前者。作者對赫斯特伍德的詳細描寫很容易使我們認為他是因為偶然的因素,導致他犯下這個令他走上顛沛流離的生活,最終凄慘地結束了自己生命的錯誤的。但是他的這一行為卻非偶然,而是必然。我們最多可以說,他當時處于非常激烈的思想矛盾之中。他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選擇的結果,他對此是負有責任的。
與赫斯特伍德相比,嘉莉則遠不是一個富于個性的人物。她是一種社會典型,是那一段時期中的那種“貧苦的自食其力的姑娘”。在嘉莉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美國人物的命運模式。她心高才低,富于感情與欲望。她離開了農村步入了芝加哥混亂的環境。她可以高升,可以得到豪華的衣飾與奢侈的享受,可以愛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表現自己的情感。她與赫斯特伍德的關系與其說是為了改善環境,還不如說是想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我們需要清楚一點:嘉莉是完全有理智克服自己對物的欲望的,但是她不愿意這樣做,也就是說她走的道路是她自己決定的,是她自己心甘情愿接受德魯埃的錢,而不是別人強迫她這么做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發現德萊塞在小說中探討了本能欲望和環境對人物命運的影響,表現了他受到了達爾文和斯賓塞等進化論的影響。很明顯,德萊塞只是客觀、真實地表現人類目前仍然要擺在本能與理智之間,因此對于人類的一些弱點我們還是要寬容,因為就如他所解釋的那樣,人類實在難以抗拒本能的驅使。
《嘉莉妹妹》這部著作的核心是作品的道德深度。邪惡在他看來是個問題,但是他沒有從神學的角度去處理它。在他看來,邪惡是社會性的,社會根源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的現實主義是社會結構的現實主義,正是在《嘉莉妹妹》中,他把他的作品的鮮活的、源于社會的、讓人為之思考的人物形象帶到了美國文學。
參考文獻:
[1]龍文佩,莊海驊.德萊塞評論集[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9.
[2]金莉,秦亞青.美國文學[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4.
[3]Robert E Stiller.美國文學的周期[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蔣道超.德萊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6.
(作者單位: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