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理論,接著分析了《幼兒活動設計》課程實施研究性學習應有的理念和采用的具體類型,最后提出了《幼兒活動設計》課程實施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成功點、存在問題和改進方向、途徑。
【關鍵詞】《幼兒活動設計》課程 研究性學習
一、研究性學習基本理論概要
1.《幼兒活動設計》課程目標
《幼兒園活動設計》是在幼兒園課程改革下應運而生的一門新學科。它立足于運用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克服以往六門教學法中內容重復、相互割裂、脫離幼兒園教改實際的不足,將課程理論與教學設計相結合,以新的教學訓練形式,著意培養幼兒教師的設計和組織幼兒園活動的能力。該門課程目前在幼兒園教師的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中被廣泛采用。
2.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研究性學習是指在學校各個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根據現代教育觀念,學員在學習中所采用的學習方式,必然會與他今后的生存保持某種內在的一致性。因此,如果在幼兒教師的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過程中不培養學員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學員還能在什么時候獲得這些能力呢?本課程是一門直接影響學生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行為的教育專業課,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把研究性學習作為學習本課程的一種最佳學習方式。
3.研究性學習的特征和意義
(1)激發學員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教育研究需要有教育理論的指導,特別是學員在查閱文獻時,可以接觸到大量現代教育思想,也對當前幼兒園教育改革有更多的了解。同時,他們通過自己的研究可以去印證相關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
(2)有利于培養學員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在研究過程中,一方面需要綜合運用所學過的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來解決教育問題;另一方面也需要運用到學科專業知識和其它各方面的知識。
(3)增強教學的開放性,發揮學員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學員通過搞研究擴大了視野,對各種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思維更活躍,在學習上也會更加自覺和主動。教師在指導學員開展研究的過程中自身也要不斷吸收新的思想,使自己的觀念在不斷的變化更新,同時也感受到學生的變化,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4)讓學員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員的科研意識和能力。21世紀的幼兒教師不能再是以前那種“教書匠”,而應該是既會教書、又會育人,更會搞科研的研究型教師,這是社會對教師的要求。所以,對學員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掌握了科學的研究方法,也會使他們將來在幼兒園教學中更好地指導幼兒開展研究性學習。
二、本課程實施研究性學習應有的理念
1.平等觀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員的探究和實踐體驗,教師應改變以往從講理論到評設計都是主角的“一言堂”狀況,以一個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的身份,通過為學員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幫助學員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學員的創造能力。
2.互動觀
在學員對某個課題進行探究、獲取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與教師、各種物質媒體,以及幼兒園的教師、幼兒的互動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過這種多方位多角度的互動,才有助于將學員對整個課題的認識引向更全面和深入的層面。
三、本課程實施研究性學習采用的具體類型
1.體驗式
筆者在從事幼兒教師的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中,感到這些在崗或是未上崗的幼兒教師,無論是文化知識水平還是探究能力總體上是比較低的,所以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和類型都必須根據具體的教學對象所處情境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作具體分析。所謂體驗式的研究性學習一般是以調查、實踐、現場考察、參觀訪問等形式,體驗獲得研究專題結論的過程和體驗探究的過程。強調的主要是一般的研究技能,不強調跨學科知識的高水平綜合運用,不強調撰寫研究報告和論文等結果的表現。
例如,在研究藝術領域的活動如何組織時,我們組織學員到幼兒園現場觀摩不同內容的藝術活動,包括唱歌、韻律活動、打擊樂、繪畫、手工、欣賞等。通過直接的觀察和體驗,并與幼兒園的教師交流,使學生深刻理解藝術領域活動的目標和內容,并能通過自己的總結和歸納掌握不同內容的活動在設計、組織和實施過程的區別和要點。這種學習方式不但有助于學員理解理論知識,更能鍛煉他們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技能,為更深入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打下基礎。
2.情景式
選取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真實場景,或學員與教師一起模擬的場景來創設問題情景。由于課程的時數和條件比較有限,選取真實場景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般采取教師到幼兒園拍錄像或學員參觀和見習幼兒園活動的所見來引發問題。如根據幼兒園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勞動、一日生活等的錄像,讓學生展開討論,自定研究主題開展相應的課題研究。
在研究幼兒創造性游戲的指導方法時,筆者就到幼兒園拍攝了幾組幼兒開展角色游戲(如娃娃家、醫院、超市)、結構游戲(如搭積木、玩沙)等的情景,播放給學員看。由學員對情景中出現的幼兒的各種表現情況進行分析討論,并確定一種以游戲為研究的主題,深入地探討在游戲的不同階段教師具體的指導策略。由于有具體的游戲情景作背景,學員研究活動的目的性更強,研究欲望更高,研究效果更好。
3.與信息技術融合
教師通過各種媒體向學生呈現與課程內容有相關聯系的背景信息來創設問題情景。具體可通過讓學生閱讀相關文字材料,瀏覽相關圖片,觀看音像資料和視頻剪輯等方式,促使學生對相關的內容感興趣而開展研究性學習。如教師向學生提供一些名師的精彩教學片斷,或本班、本級同學在實習過程中成功的課例錄像等。因為資料所具有的吸引力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她們通過課堂上看、聽、議、思以及教師的適當點撥,并結合課后到圖書館、書店、上網等多種途徑查找資料,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課題匯報。改變了以前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當前幼兒教育改革的方向、趨勢有所了解,從中找到自己案例設計與優秀案例設計的差距,在教師指導下自我完善,達到主動探究、自主學習、自我進步的教學目的。
目前幼兒園的教學模式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作為幼兒園的教師不僅要了解教學模式的種類和做法,更有必要掌握各種模式的優點和局限性及發展趨勢,便于在工作中有選擇地進行運用。為此,我們專門開展了這方面的課題研究。為了便于學員開展研究,我們在校園網(IP地址為http://www.byfzzx.edu.cn)上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設計案例,并在視頻系統上放置了各種教學模式的課例錄像,還列出了部分的參考書目和網站,供學員查閱。由于借助了信息技術,原來覺得枯燥的內容,立時變得鮮活起來,學員可根據本組的研究重點有側重地使用材料,學習的時效性很強。
四、本課程實施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成功點、存在問題和改進方向、途徑等
1.成功的方面和原因
本課程實施研究性學習后教學效果提升較為明顯。學員在學習反饋意見中紛紛表示學到的知識很容易就能遷移到工作實踐中,而且對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表現出信心十足。究其原因,實施研究性學習后,無論是學員的學習方式還是教師的教學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得學員的學習興趣更濃、主動性更高、思維更活躍,做出的活動設計質量更高。
2.存在問題和原因
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一類如在學員探究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往往喪失信心,容易放棄;小組內的合作常出現意見不一、產生矛盾的情況,影響研究進程等。主要原因在于學員的自我管理能力還不強,不能及時反省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并及時加以控制和改進。另一類如與幼兒園及其教師溝通不夠、教師所提供的錄像不能捕抓到關鍵問題等等,都會使各種探究活動大打折扣,無法收到理想效果。這些問題表現出教師在資料收集、整理和呈現方面的水平,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能力,以及溝通協調能力都有待提高。
3.今后改進的方向、途徑
針對上述問題,今后本課程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努力提高任課教師自身的教學素質和技能,使之能更好地把握問題的實質,對學員作出適當的指導和調控。此外,還應有意識地加強培養學員的自我管理能力,為課程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活動設計與實踐》.楊文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2]《研究性學習理論·操作·范例》.周可楨,曹旅寧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3]《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建構》.郭啟華.《綏化師專學報》.2002年9月.
[4]《研究性學習在〈幼兒教育學〉教學中的運用》.梁小梅.《教學與管理》.2003年5月.
(作者單位:廣州白云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