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過程的學生,他們有強烈地學習數學的愿望和興趣,因而數學知識也得到較快的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為創造、主動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主動學習 引導 啟發 思考
在日常數學教學中,我們體會到,凡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過程的學生,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求知愿望強烈,數學知識就會得到較快發展。因此數學教學中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為創造、主動學習。
一、鉆研教學藝術,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1.教學語言要精彩。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設者。教師的教學語言、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索知識的欲望。因此教師的導入語言必須適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提高語言的藝術性,
2.語言引導要適度。任何事情都有個“度”的問題,語言引導也要講究個“度”。要導的適度,教師就要做到語言精煉而不冗長,簡明而又準確無誤,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語言的魅力,使他們對所學的知識通過教師的語言表述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愿望,進而主動學習。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啟發學生主動去思考,合理運用教學手段,讓學生愿意去嘗試、探索,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整個過程。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節時,用直觀教學引入——建立數學概念——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運用遷移規律出示一個長方形,指出哪一部分是它的周長,并讓學生計算長方形周長。
2.出示“圓”導入新課,先讓學生找出哪一部分是圓的周長,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圓,用手指出圓周。
3.讓學生動手演示,感知“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介紹圓周率,理解π的意義,掌握π的數值。
4.師生共同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C=πd或C=2πr,最后舉例一是求圓的周長;二是求圓的直徑。
三、掌握學生認知規律,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發展初級階段,思維水平比較低,對事物認識只能憑借直觀,從簡單逐漸到復雜,由個別到一般。理解問題的程度、水平有較大差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用其認識方法去取代學生的認識過程。
四、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積極動腦思考
要想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上使學生有效地把耳、目、腦、口充分運用起來調動學生進行積極思考。
1.讓學生學會聽。課堂上,學生不僅要認真聽教師講,特別是自己搞得不太懂的地方,而且還要認真聽同學發言,特別是與自己思路不同處。為了訓練學生聽的能力,我進行了如下的練習:(1)口算題由教師口述,學生直接寫出得數;(2)教學口述應用題,學生直接寫出算式。這樣可以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2.讓學生學會看。凡是學生通過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識,教師可以少講,甚至不講,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比較,作出判斷。
3.讓學生學會思考。首先要使學生善于思考,這除了靠教師的啟發點撥外,更要靠教師去“激勵”、“促動”,促使學生去動腦想問題,教學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4.讓學生學會表達。在課堂上,要盡量讓學生多說,要鼓勵學生說,哪怕學生表達的是錯誤的,也要讓學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特別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要給他們說的機會和自由。
總之,教學要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讓他們認識到數學的價值,知道在生活中離不開數學,使他們喜歡數學、樂學數學。
(作者單位:山東省滕州市東郭鎮東塢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