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真正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觀念,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認知發展規律,精心設計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采取種種方法,創造各種情境,充分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積極性,使他們能夠在學習中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關鍵詞】語文教學 自主探究 民主合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真正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觀念,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認知發展規律,精心設計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采取種種方法,創造各種情境,充分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積極性,使他們能夠在學習中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真誠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始終是教育過程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愿望,就要盡可能地在學習上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
一、努力讓學生成為發現者、參與者、探索者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手段,努力創設吸引人、感動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師生間、生生間平等互助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讓學生感受,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如同身臨其境一般,親自去體驗,去發現那些新奇的、有趣的東西,并且能主動地參與進去,積極地探索、積極地尋求答案。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始終是教育過程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愿望,就要盡可能地在學習上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創造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地、專注地、饒有興趣地讀,促使學生在讀中積極開展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二、盡力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
合作討論固然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但它的前提是學生個體的充分的獨立的自主的學習和思考,學習活動應該成為學生的自主活動。因為學生的閱讀、思考、組織語言、發表意見,學生的聆聽、判斷、補充、評價、爭議等,沒有八九分鐘是完不成任務的,而有的教師在這一環節上僅安排四五分鐘甚至兩三分鐘,學生是不能充分進行交流、合作的,合作討論也就變成一種教學點綴。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給足其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課堂上不僅看討論的次數,更要看個體智力投入的程度;不僅看討論的時間,更要看個體能力的發展,看學生參與討論的充分程度。討論要用在真正需要時,何時為佳?我們認為一是出現了新知識,需要新能力時;二是遇到大家都希望解決的問題,而且有一定難度時;三是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爭論時,不妨讓持相同意見的學生一起探究,準備與對方爭辯。
合作討論的內容設計,要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的興趣。聽、說、讀、寫,評、改、辯、講,演、唱、賽、玩,調查、訪問、觀察……都可成為合作討論的內容,使學習不只成為一個認知過程,更是一個交往過程。
三、極力創設學生深入探究的氛圍
給學生以學習上的自主選擇,能充分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學生的個性也能在閱讀中得以彰顯和發展。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為學生開設了平等互相的學習場所和機會,創設了人人都能表現自我的條件。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個體之間可以更好地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不僅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更有利于學生間的相互啟發,從而共同探索,發現新的東西。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真正尊重每一個學生,一定不可輕易地否定學生的觀點、看法、想法,傷害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充分給學生以一些自主選擇、自由加工的機會,讓他們在選擇中學習選擇,在加工中學習創造,在不斷探索中有所發現,在進一步參與中發展自我,完成認識的變化和飛躍。
寬容學生的一切想法和看法,肯定學生的發現、參與和探索,鼓勵自由奔放的想象,既尊重了每一個同學,保護了參與的同學的積極性,又使更多的同學得到了參與的鍛煉機會,使學生始終處于對知識的渴望,發現、獲取知識的興奮,研究、探索問題的喜悅之中,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和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
四、傾力打造合作交流的民主平臺
要怎樣體現學生主體意識,使學生的個性化得于充分發揮呢?首先,小組合作前要先確立活動目標,即對具體的問題解決,有個明確的方案,在整個小組中達成共識。其次,有的放矢,明確分工,讓每人都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責任,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的組織人、記錄員、資料員、首席發言人、第二發言人,甚至是專提反方意見的“反對人”,并在一定時間后,角色轉換,使每個成員都有愉快的學習體驗。教學中構建一個合理、有序、平等、情感化的合作學習模式也是至關重要的。正如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給予的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必然引起學生很多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所以,在小學語文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參與到學生當中,共同體驗,淡化教師的身份,去幫助學生建立一些有效的學習策略,選好合作學習的內容。合作學習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對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宜采用,一般而言,教者對合作學習的內容應選一些解決問題方法多樣、有一些爭議、依靠個人力量較難以完成的問題。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學生感興趣、探究欲望強烈的內容,問題的呈現方式應盡可能趣味化、科學化。
五、竭力處理好合作與競爭的關系
合作與競爭是矛盾的統一,合作能力與競爭能力都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必備的能力,我們在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同時滲透對學生的競爭意識的培養,如在合作學習中,開展組與組之間的競賽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使學生認識到只有大家團結合作才能勝利。這樣學生的合作是自覺的、主動的、真誠的。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對教師而言,是一種教育觀念上的深刻轉變,是對學生主體性的進一步的認識過程,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擺正學生“主體”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創新潛能,發揮“主體”作用。合作學習應努力向課外延伸。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絕不是課堂教學所能解決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合作,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激發學生對探索大自然的欲望,享受童年伙伴協作的樂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始終應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積極倡導自主探究、民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這樣,學生絕不會認為學習語文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他們將感到是一種無限的快樂,學習興趣陡增,課堂也將會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無疑,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形成與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