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發展觀是統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方法論,和諧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創新和發展,它們有共同的理論前提、共同的實踐基礎、共同的核心理念、共同的時代背景和共同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和諧發展觀 和諧社會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由理論變為現實,即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實踐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了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毛澤東到胡錦濤為代表的新中國領導人一直致力于探索和踐行“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問題,并作出了科學回答。以胡錦濤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人提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方略,進一步破解“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時代性難題,從而誕生了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從本質上說,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同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發展實質是一脈相承的關系。
一、和諧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創新和發展
在發展與和諧的關系中,科學發展是手段,和諧發展是目的。而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則是一對既區別又聯系的范疇,兩者相輔相成,共同豐富了唯物辯證法的發展內涵。
唯物辯證法是關于聯系和發展的科學,認為事物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創新也是無極限的,因為“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1]所以,科學發展觀本身也在不斷的創新和發展之中。科學發展觀是“世情、國情、黨情和民情發展總趨勢的科學概括和總結”[2],是關于發展的科學理論,是關于發展的本質、規律、內涵、外延、作用和途徑等方面總的科學看法和根本觀點,包括發展什么,怎樣發展進行科學的回答。2003年10月中旬,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義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它揭示了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的新思路,也成為統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方法論。但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對于怎樣堅持以人為本以及如何協調各種關系和諧發展等問題方面,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及時地提出和諧發展觀,使科學發展觀迅速發展。
和諧發展觀是關于和諧發展的科學理論,是關于和諧的本質、內涵、原則和意義等方面總的看法的根本觀點。為了廓清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發展問題,在中共十六大提出“社會更加和諧”[3]的基礎上,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于2005年初,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全面深刻地闡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則、深刻內涵和主要任務,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義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到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國共產黨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全黨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大任務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系統闡述和諧發展觀的基本方略,首次把“和諧”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強調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標志著和諧發展觀對科學發展觀的創新和發展。
二、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有共同的理論前提
所謂理論前提,就是統領理論發展過程與方向的根本原則和基本理念,既是社會主體進行理論創新的先導,又是新理論誕生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揭示發展是前進上升的運動,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前提,唯物史觀揭示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使人類社會的和諧理想變成了科學,是和諧發展觀的理論前提,概括地說,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共同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一百多年,沒有哪一種理論、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保持勃勃生機,對推動社會進步起那樣巨大的作用。”[4]在當代中國,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進行統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建設。因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5]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共同成為指導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科學理論,而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一脈相承的,因而馬克思主義成為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的理論前提。如果不堅持這一理論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就會迷失方向。《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強調:“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總之,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共同的理論前提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此外,還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的和諧觀念與和諧社會理念不可分的。
三、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有共同的實踐基礎
畢達哥拉斯學派有兩句著名的哲學格言:“什么是最智慧的——數”、“什么是最美的——和諧。”[6]追求科學發展、實現和諧社會是人類一直向往最美好的自由王國。自從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第一個明確提出把“和諧”作為哲學的根本范疇以來,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為實現和諧社會而奮斗的實踐。在當代中國,黨和人民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了不懈努力,我國社會的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已經凸現。毛澤東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進行了艱難的初步探索,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開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中央,重新恢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踐行以改革促進發展,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制定“三步走”戰略,先解決了中國十多億人的溫飽問題,后達到了小康水平,中國開始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綜合國力明顯增加,生產力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人民的生活狀況極大改善,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迅速提高。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深入,形成江澤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全面發展觀。對于怎樣發展,江澤民提出了以創新求發展的新思路,即“發展要有新思路”。他認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7]在具體的理論與實踐創新中,江澤民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與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相結合,提出并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行動綱領,用先進生產力建設物質文明,用先進文化建設精神文明,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核心建設政治文明。為了更好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胡錦濤為代表的黨中央,針對21世紀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面臨的實際難題,在實踐中踐行科學發展觀,以“五個統籌”推進改革和發展,堅持用科學發展理論統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實踐。總之,中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共同的實踐基礎。
四、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有共同的核心理念
一個科學理論的核心理念是貫穿于整個理論體系發展過程之中的精髓部分,處于理論的核心層次。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是相輔相成的科學理論體系,共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在發展中實現和諧,在和諧中進一步發展。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發展的協調性。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由和諧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相互關系構成,各種和諧的社會關系發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結構性和層次性,但是無論那一種社會關系都離不開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諧社會的核心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8]即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表明和諧發展觀的核心層次關系是人際關系和諧,這與科學發展觀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在當代中國,要實現從科學發展到和諧發展的飛躍,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執政為民的核心理念,黨的一切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綱領和各項工作都必須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五、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有共同的時代背景
人類進入的21世紀,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挑戰的新紀元,同20世紀相比較,無論是國際環境還是國內狀況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的變遷,成為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的時代背景。
從國際背景上,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是根據當今國際格局新變化提出的。在當代世界,雖然和平與發展這個時代主題基本不變,但是國際社會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層出不窮,整個世界處于新的變化之中,總的變化趨勢是: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科技信息化、社會多樣化、各種文化之間相互激蕩。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全球貧富分化,政治多極化使各種政治力量之間進行激烈的爭奪與抗衡,科技信息化導致國際競爭由軍事競爭轉向以綜合國力和高科技為核心的競爭,社會多樣化與各種文化之間相互激蕩衍生出“許多的沖突發生在兩個陣營以外的由下述國家組成的第三世界里:它們常常是貧窮的,缺少政治穩定性的,新近獨立的,宣稱是不結盟的。”[9]為應對全球化浪潮沖擊,以胡錦濤為代表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
從國內背景上,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是根據當代中國發展新變化提出的。我國雖然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是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取得偉大成就,在勝利地實現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基礎上,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偉大轉變的關鍵時期。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美元,從國際上看,這一時期往往是社會穩定問題非常突出的敏感時期,只有用科學的手段,高度重視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才能正確應對各種復雜的社會矛盾,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地發展。當前,我國社會中和諧是主流,而不和諧因素依然存在,如腐敗、貧困、行業壟斷、利益沖突等問題。其中,最不和諧的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很多是由分配不公造成的。要解決不和諧問題,就需要有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對沖突進行整合。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而產生的。
從黨建背景上,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在科學地判斷黨的歷史方位基礎上提出的。縱觀國際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執政黨的興衰成敗,給正在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怎樣提高自身的執政能力,提出了催人警醒的歷史性課題,中國共產黨只有從理論和實踐上堅持科學執政,堅持以民為本,用發展的手段不斷地破解時代難題,領導廣大人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實現和諧發展。因此,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又是適應執政黨建設的需要而產生的。
六、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有共同的社會價值
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在滿足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的層面上具有積極的效用關系和指導意義,具有共同的社會價值,包括和諧的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以及營造和諧的周邊環境價值。從經濟價值上,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具有確立我國經濟發展指導思想的價值,具有突出我國經濟發展主體的價值,具有完善我國經濟發展新思路的價值,具有拓展我國經濟發展新空間的價值,具有明晰我國經濟發展機遇和挑戰的價值。”[10]這種價值觀的實質是以科學發展理論統領社會經濟的全面和諧發展,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從政治價值上,科學發展理論對于滿足社會主體在政治發展需要層面上有效用關系或指導意義,要求我國社會主體要從政治高度重視發展的新理念,以科學發展理論統領社會政治的全面和諧發展,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從文化價值上,科學發展理論對于滿足社會主體在發展先進文化需要層面上有效用關系或指導意義,堅持以科學發展理論統領社會文化的全面和諧發展,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從生態價值上,科學發展理論對于滿足社會主體在發展社會生態需要層面上有效用關系或指導意義,堅持以科學發展理論統領社會生態的全面和諧發展,構建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的家園。從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外交宗旨上,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觀具有營造周邊國家之間和諧相處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實質是用科學發展理論統領和諧外交,以科學與和諧的理念構建和諧的世界。2006年11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了題為《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繁榮》的重要演講,對中國的和諧國際社會構想進行了全面闡釋,中國關于構建和諧世界的主張第一次寫入了APEC領袖共同發表的聯合宣言當中,成為構建和諧世界的典范。
參考文獻:
[1]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101.
[2]何業泉.關于科學發展觀中幾個科學性問題的哲學闡釋[J] .大眾科技,2006.(8).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
[4]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4.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06.
[6]李君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5.
[7]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8]鄭功成.科學發展與共享和諧[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92.
[9][美]塞繆爾.亨廷頓.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P6.
[10]何業泉.解讀科學發展觀的經濟價值[J] .科技信息.2006.(8) .
(作者單位:廣州體育學院社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