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服裝產業已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轉化,對服裝設計人才的培養,應采用以應用能力和基本素養為主線,同時注意應變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模式。按照寬知識、厚基礎、能力強、素質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采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高素質服裝設計人才。
【關鍵詞】現代服裝設計人才 人文素養 文化素養 科技素養 市場經濟素養
服裝是一個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的綜合體,體現著人的價值觀、倫理觀、審美觀、民族風貌和時代精神,濃縮著人類發展史和文明史,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隨著時代的發展,服裝產業已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轉化,企業的競爭已由低成本、低價格的競爭轉向品牌的競爭,其中服裝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創新將是競爭的關鍵,這就對服裝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要求。我們必須就目前相對落后的教育觀念、教育形式、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養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較高的科技素養,高尚的審美品位、較強工作技術能力的高素質服裝設計人才。
培養一名符合時代需要的優秀服裝設計人才,除了讓其具備較高的專業能力外,還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素養:
一、人文素養
愛因斯坦曾指出:“學校的目的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一方面,服裝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綜合反映。曾有位學者調侃地說道,如果讓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買一本最新的女性時裝雜志,通過它就能夠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會是個怎樣的狀況。可見,服裝不僅僅是商品,它更是一種文化,凝結著一定的文化素養、文化個性和審美意識,展現著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裝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如果把它與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展分割開,而僅僅就事論事地講服裝設計、工藝、技術等,拋棄了服裝發展的靈魂、動力與背景,就會使服裝看來只是某個設計師的所謂“靈感”的拼湊,服裝風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結果;如果忽視了對服裝發展歷史邏輯必然的關注,就會導致設計中出現盲目的模仿與抄襲,斷章取義、玩弄形式,追逐所謂新潮流和表面的浮華;而割斷服裝發展的文化脈搏,割斷服裝的民族傳統文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沒有生命力的。正如藝術大師、教育家吳冠中先生所說:“藝術創造中,路遙知馬力的‘力’字,往往隱藏在文化底蘊中。”
因此,我們所培養的服裝設計師必須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要學會做人,有社會責任感,關心他人、關注社會、關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有高尚的情操和審美品位。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時代的脈搏,把真正時尚、健康的文化傳播給大眾,才能設計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裝。
二、跨文化素養
在跨國際經營中,由于文化的差異使服裝產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裝飾手法及廣告、營銷等手段上,與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風土人情、價值觀、道德觀不一致而造成滯銷的狀況經常發生,人們把這種狀況稱之為“文化障礙”;相反,如果產品能同當地人們的文化背景相一致,則稱為“文化溝通”。因此,我們的服裝要想占領國際市場,創立世界名牌,設計師就必須了解國外市場,了解那里的消費者的文化背景、審美觀、價值觀、消費觀以及其歷史、宗教、哲學等等。此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特別是中國入世后,中國經濟將加快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正在成為現實。國與國間的經濟交往的增加,必定帶來國家間的文化滲透和融合;經濟資源的共享,也必定帶來文化的共享。未來的服裝,可能很難說清它是源于何種文化。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善于從我國傳統文化中提煉出符合當代社會思潮、美學意識及未來世界發展趨勢的內容;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拋棄狹隘的民族意識,廣泛吸收世界各國文化之長,使我們培養的學生心胸開闊,具
有一代新風,能設計與生產出與全球化時代相適應的、具有世界性的中華服裝。
三、市場經濟素養
服裝是一種商品,必須遵循商品的一般規律。在設計師頭腦里的還不是時裝,在圖稿上的也不是時裝,打成樣板做成樣衣還不是時裝,模特兒穿了走在表演臺上還不是時裝,陳列在商場或精品店的櫥窗里也還不是真正的時裝,只有在接頭巷尾、舞廳酒樓各種場合看到人們穿上身的才是時裝。即從產品到穿在消費者身上,才是設計的真正完成。我們的很多服裝設計師在T型臺上的設計是成功的,但在市場上卻大都是失敗者。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缺乏市場意識,不懂市場經濟,不懂產品的真正涵義,沒有真正深入分析和了解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不懂得消費者真正需要什么。因此,對于現代服裝人才的市場經濟觀念培養也是必不可少,否則,從培養出來的服裝人才就只能是紙上談兵,不能得到市場的驗證。
四、科技素養
以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迅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倫理觀念、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互聯網的出現和運用,改變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使我們能真正做到在規模化生產的同時,能很好地滿足人們需求的差異、多樣化和個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應系統,大大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工業化所造成的污染和環境破壞對人類帶來的危害,以及生物化學和環保科學的發展,導致了人們以“綠色”為美,形成了當今的“綠色文化”潮。由此可見,科技對于服裝來說,不僅僅是技術,它還將影響到思想、文化和美學等諸方面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和審美化,這在給我們設計師帶來施展其才能空間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挑戰。因此,在進行現代服裝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培養較高的專業能力外,基本的人文素養、市場素養、跨文化素養和科技素養也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包銘新:《時裝評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2]《服裝時報》. 2000年12月29日(第9版——時裝周專版)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成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