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的提出,對廣大的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重新定位,教師的活動要“以人為本”,還學生“自主”權利。
那么,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師如何給自己合理定位,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有時代性和發展性,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教學觀念。新形勢下的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更強調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把學生的發展作為衡量教學的重要目標。人類己進入到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教師不能也不可能跟學生一輩子,因此老師應由原來的“怎樣教”變為“教學生怎樣學”。
二、合理角色定位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是主演,是知識的灌輸者,而學生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也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和創造性。
教師應是引導者,教師的責任就是教學生“學”,要在引導上下工夫,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應是組織者,教師應在廣泛搜集信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延伸學生的觸角上狠下工夫,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情境、組織全體學生的全面參與。教師是平等參與者、合作者,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合作、對話、溝通、相長的交流過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組織、引導、協助、激勵、推動的作用。
三、深入把握原則
教師主動接近學生,全面深入了解學生,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進而,讓學生親近教師,師生互尊互愛,相互溝通,才能創設一種良好氛圍,變死氣沉沉的課堂為學生愉快學習、主動探求的場所。基于此,教師應學會五個關注:1.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2.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3.關注學生生命的價值。4.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5.關注學生的文化和獨有的思想價值規范。
四、重新審視“教”“學”
教學過程中,教與學包含教師與學生兩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教師應從傳統的重“教”輕“學”中解放出來,讓教師的“教”落實到學生的“學”上,變原來的講堂為現在的“學堂”。教師要力爭在課堂上少講、精講,留出時間讓教師參與指導學生自學,讓學生自己支配時間。時刻記住:“講是為了不講”、“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五、重創新、求發展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要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精神”。因此,教師自身應首先增強創新意識。教師“培養創新精神”的實施過程,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開課導入具有創新性,切入教材具有獨創性,教師設疑具有激趣性,誘思探究具有開放性,思維訓練具有多樣性等。這一切都要以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為前提,只有教師意識的改變,才會有學生的創新、學生的發展,才會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六、活用教材、課堂
語文教學有廣闊的天地,可以說,人類活動延伸到哪里,哪里就有語文學習。各種語文能力的培養,都可以在這個廣闊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空間。語文教師要改變“以教材為中心”的觀念,讓語文教學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面向時代、面向大自然。既要以教材為基點,以課堂教學為第一渠道,又要通過課外活動去擴大知識領域,讓學生的觸角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開闊學生的眼界。
相信由以上幾方面入手,聯系實際,切實抓牢,一定能收取很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茌平實驗中學,陳洪春為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