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落實新課程標準過程中,充分發揮語文功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發揮語文的思維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發揮語文的綜合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平臺,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等幾個維度做了較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創新能力 思維功能 綜合功能 活動平臺
“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在我校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教育教學的改革實驗中,對小學教學領域的創新教育進行了深入探討。根據學科特點和創新人才的素質要求,探索其實施途徑和方法。本文僅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一些經驗與認識。
一、發揮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驅動學生的創新動機
創新意識是一種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超常規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意愿。激發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創新意識強的學生總是能夠從超出常規的獨特視角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強烈的創新欲望和創新勇氣。創新意識來自質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學生,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
強烈的創新意識直接轉化為創新動機,成為直接激勵和推動人們從事創新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它對學生的創新行為起著導向、激發和催化作用。創新動機來自學生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由人們內部需要而引發的動機,如由于學生認識到創新活動的意義或對之產生興趣而積極參與創新性的活動。外在動機則是來自外部的肯定和獎勵而產生的動機,它激勵學生進行創新活動。抓住語文教材中許多介紹名人名家成功的故事,如童第周、愛迪生、李時珍、詹天佑的故事,激發他們的成就感,并通過學習上的成功,強化他們在學習中勇于創新的動機。
二、發揮語文學科的思維功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任何學科都有發展學生思維的功能,但由于語言的性質的作用,決定語文學科具有發展思維的特殊功能。語言和思維是相互聯系的,思維是認識的工具,語言是思維的體現,語言和思維處于一個統一體之中,發展語言和發展思維是統一的。發揮語文學科的思維功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創新的能力,就是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運用知識的能力,其核心是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具有主動性、獨特性、新穎性和靈活性等特征,它能突破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觀點總是富有新的創意。這就要求教師改變那種將知識通過講解直接傳授給學生的做法,為他們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自己主動而獨立地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
三、發揮語文學科的綜合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
創新能力與個性品質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創造性的個性品質決定了學生能否自覺增強、提高和有效地發揮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在各種人格特征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戰性和意志力是創新個性的核心品質。
語文學科的功能是多維的,具有綜合性。由眾多重要領域的專家組成的一個美國專家組認為:21世紀的學生必須掌握23項基本技能,而其中有9項技能與語文學科密切相關,諸如信息的接受與傳遞、多層次的語言交際、創造性的思考、獨立性觀察與表達、廣博的中外文化積累等。這就要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綜合功能,去構建語文學科實施創新教育的新體系。在培養學生智力與能力的同時,還要注意學生意志力、自信心、恒心、毅力和迎難而上、知難而進的個性品質的培養。
四、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發展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為了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和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地健康發展,我們確立了以課堂教學與活動教
學相結合的學生發展觀。讓學生在活動中,個性得到充分、和諧地發展,潛能、才能得到發揮。也只有在不斷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持續、協調地發展。通過活動讓學生知道他們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
1.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強化好奇心
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觀察能力是發展學生認識能力的基礎,也是構成學生創新能力的始發因素。常言說:善于觀察者可以見常人所未見。這里僅以作文教學為例,談談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問題。少年兒童閱歷淺,知識面窄,常常為“寫作文”而發愁。其實,他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關鍵是教師要引導他們學會觀察,時時處處做觀察生活的有心人。啟發引導他們從熟視無睹、習以為常的現象中發現新東西,練習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并輔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引導他們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下來,不拘形式,自由表達,使他們體會到觀察成功后的快樂,有利于發展他們的觀察力,強化他們的好奇心。
2.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培養學生標新立異的思考能力
標新立異就是強調別致新穎,推陳出新。要想標新立異,必須破除常規思維的心理障礙,避免受先前“定勢”的影響。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教師一定要在活動中重視學生自信心的培養,要多看學生的成績和思維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時予以鼓勵。對愛提“怪”問題的學生要善于發現他們思想的閃光點,采用多種方法,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他們把自己的設想隨時記下來。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索。科學發明與創造往往是從質疑開始,從解疑入手的。通過“社會小調查”、“我為社區做貢獻”、“綠色環保行”等活動,培養學生善于質疑,讓他們從小學會從新角度看舊的問題,培養創新性的想象力,學會尋找現象產生的原因,探求事物發展的規律。鼓勵學生積極爭辯,各抒己見,解放思想,大膽向老師質疑提問;鼓勵學生破除迷信,活讀書等。
創新離不開想象,必須以想象為基礎。在活動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敢于想象、敢于創新、敢于打破常規的訓練,改善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如: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多做一些探索型的小實驗和設計小實驗、小制作等。
3.通過實踐活動,促進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
學生素質中最重要的態度、情感、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合作、責任心等個性品質的培養都是在活動過程中實現的。實現的程度與水平如何,則取決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選擇與發展機會。因此,增加直接體驗,使學生擁有一個為學生所接納的、無威脅的、寬松合作的、開放的氛圍,學生才能形成一種自由的主動的探索心態,學以致用,把知識應用于實踐,并不斷在實踐中發現新的知識,提高創新能力,主動積極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獲得具有創新意義上的學習效果。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充分發掘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等多元平臺中創新教育因素,才能為學生完滿人格的養成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大空間和更多的自由選擇;才能給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提高創造良好的環境;才能為培養真正的創新型人才提供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動力。
參考文獻:
[1]馮韻.《淺論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2]崔海龍.《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3]張健.《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科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