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海外華文教育是中國語言文化教育在國外的一種延伸,是一種國際性的中國語言文化教育。本文以華僑華人興辦華文教育的興衰沉浮為依據,將其劃分為形成、興盛、不平衡發展、復興和高漲五個發展時期。最后,追溯其發展的歷史軌跡,得出三點重要啟示。
關鍵詞:海外華文教育歷史分期啟示
中圖分類號:K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O1-64-4
俗話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笔堑?,據史料記載,在秦朝統一中國以前的七國紛爭時期,就有小部分中國人由于戰亂而散落海外,主要漂流在今天的泰國一帶,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然而,海外華僑華人辦教育,是從華人社會形成后,創辦學校算起的,至今只有300余年的歷史。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對外交流的進一步擴大,華文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逐日提升,華文在所在國的地位也日漸提高。因此,移居海外的中國人更加繁多,華文教育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資料顯示:目前,海外有華僑華人3000萬(實際上超過此數),分布于全球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h‘華文學校5 000多所,華文教師達2萬多名。其中世界華文教育的重點地區亞洲有華文學校3 000多所;歐美各國的華文學校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美國就有華文學校500多所,學生6.8萬人?!闭雇磥?,我們信心百倍,回顧歷史,方知華文教育發展的甘甜苦味。此文重點是探討海外華文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讓人們熟知歷史,以史為鑒,以便進一步推動華文教育工作的開展,從而更好的為華人社會服務,為所在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光大和中國的經濟發展作貢獻。
一、海外華文教育的歷史沿革
海外華文教育是中國語言文化教育在國外的一種延伸,是一種國際性的中國語言文化教育。筆者以華僑華人興辦華文教育的興衰沉浮為依據,將其劃分為形成、興盛、不平衡發展、復興和高漲五個發展時期。
(一)海外華文教育的形成期
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為海外華文教育的形成期。其形成的標志是,到了明末清初,海外華人社會在東南亞諸地逐步形成,海外華僑華人被清王朝視為“外化頑民”、“離經叛道”、“棄宗忘祖”的不肖子孫,拒之歸國,使其成為“海外孤兒”。然而,他們身在海外心系祖國,不忘卻祖國的傳統文化,既有強烈的求生和發展愿望,又有極強的文化尋根意識。華僑社會為解決華僑及其子女的母語教育問題,便著手興辦私塾,建立書院、書室、義學、學堂,海外華文教育也隨之誕生。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華文學校,是1690年荷屬東印度尼西亞巴達維亞華僑倡辦的“名誠書院”。當時學生有30—40名,經費由華僑“公館”負擔,后因管理不善而停辦。之后的一個多世紀里,在印尼、馬來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方陸續有少量的華文學校創辦。
這一時期,華文教育是有漂流海外的中國人所辦的,因此,具有鮮明的中國辦學特色和自我特色。(1)屬于舊式華文教育。教育形式大多仿效中國大陸的私塾辦學,多借用會館、宗祠、廟宇為教室,也有設在私人商店的,教師多從國內聘請落第秀才等。教學內容主要是《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大學》、《中庸》、《論語》等。(2)華文教學只是全部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主要采用傳統的灌輸和記誦方法,一律用方言授課。(3)華校全部為華僑社會籌款自辦,辦學規模較小,僅有幾人到幾十人不等。(4)學校分部極度不均勻,都集中在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5)教育目的是使長期居住海外的華僑后代,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弘揚并繼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學習尺牘、珠算等應用學科,以適應營生之需要。因此,此時期的華文教育可以說“是中華大地上中文教育系統的延伸”。
(二)海外華文教育的興盛期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至二戰結束,是海外華文教育的興盛期。20世紀以前,僑居地政府對華文教育基本上持不干涉和放任的政策,使華文教育有了寬松的發展環境,華文學校的數量迅速擴大。到了20世紀尤其是20年代以后,由于國家主義思潮的泛濫,海外各國大多推行排斥和反華的政策,使海外華僑備受欺凌。但華僑社會不畏強權,為爭取教育的平等權進行了有理有節的斗爭,顯示出華夏人的進取、曠達和英勇的精神;并且在辦教育困難時期還得到中國政府和團體的大力支持,從而使華文教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有資料顯示:從1881年到辛亥革命爆發時,各地海外華僑共創辦了華僑學校100多所。辛亥革命后,華僑辦校的勢頭更為迅猛,華僑學校逐步遍及僑胞聚集的各個地區。不僅亞洲、北美洲,而且非洲、大洋洲、中南美洲的華僑也都開辦了僑校。到20世紀30年代,中南美洲已建成僑校12所,其中秘魯5所,巴西和英屬西印度群島個2所,巴拿馬、墨西哥和古巴各一所。1930年世界各地僑校總數約為2 495所,學生總數為111807人。截至二戰結束,海外各地僑校已發展到3 455所。就地域而言,亞洲3260所(東南亞2781所),美洲110所,大洋洲60所,非洲23所,歐洲2所。就類型而言,中學155所,師范學校8所,職業學校9所,小學2673所,民眾及補習學校95所,種類不明學校498所。
這一時期,華文教育在海外出現興盛的局面,究其原因如下:(1)久處異鄉的華僑,其民族覺悟有了很大提高,強烈希望子女學習華文,以使中華文化在海外繼續得到發揚光大。(2)占支配地位的新式教育比舊式教育強,在系統學習文化知識和就業上都有優勢,對華僑子弟有較強的吸引力,學習者日漸增多。(3)清政府對海外華僑政策立場的轉變,并對華文教育給以極大的關注,有力地推動了華教的發展。(4)辛亥革命的開展和勝利、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激蕩,使得海外華僑對祖國的未來寄予美好的愿望,熱心辦學之風日趨高漲。(5)僑居地政府對華文教育的壓制,反而增強了華僑社會捍衛民族語言文化的決心和信心。(6)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助于海外華文教育的措施。(7)華界不斷探索和總結華文教育的經驗、教訓,已逐步走向成熟,為其一次又一次的螺旋式發展奠定了基礎。
20世紀50年代以前,盡管身處泰國、菲律賓等國家的華文教育受到所在國和地方的壓制,但是華人社會大多數人依舊是中國的公民,因此,其辦學制度和辦學模式難免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又柔和了當地的一些辦學套路。其辦學特色有以下幾個方面:(1)華文教育為華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華僑子弟進行的正規教育,學制、課程、教材等多來自中國或以中國教材為藍本,教師多從中國聘請,也有少量當地教師任教等。(2)華文學校多為全日制普通學校,前期有為數不多的舊式學校存在,后期主要為新式近代學校。(3)華文教學只是全部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采用傳統的以讀、寫為主的教學方法,華語和方言的授課方式并存,以華語授課為主。(4)居住國的語言開始列入外語課,但所占的比例不大。多數學校是為了應付當地主管部門的需要。(5)華校多為華界籌款自辦,辦學規模一般較大,小學、中等教育已基本完備。并且幾乎所有華校都獨立于當地教育體系之外,相當于中國的同級學校。(6)華文學校分布不均。“日本、朝鮮、美洲、英屬澳洲、非洲各埠華僑,多是單身出洋經營工商業,不攜家室;僑童較少,設學自寡。而南洋各島埠華僑,則多僑居數世,生養蕃孳,兒童既多,設學亦眾,其中以荷印最為突出。”。
(三)海外華文教育的不平衡發展期
二戰后,海外華文教育因地域不同或者當地政府的政策變化而進入不平衡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末。二戰后,亞洲、非洲的華僑大都因多種因素加人所在國國籍而成為當地的民族,所以華文教育的內涵逐步擴大,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僑民教育,而成為當地民族文化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多數國家華人聯合會、華人團體、華校聯合會都主張各族母語教育一律平等,要求承認華文教育,為民族語文的生存與發展作了不懈的努力,投資辦學一時蔚然成風。像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形成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較為完備的華文教育體系。但是到了60、70年代,由于大多數國家都將華文教育納入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軌道,大力推行“英語至上”的教育政策,對華文教育施行打擊、壓制和停辦的政策,幾乎使所有的華文學校失去了辦學的獨立性,華文教育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極大的受挫。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不是禁止華文學校的開設,就是將其最為一門學科來開設,使其失去母語教學的地位。華文教育的功能也大大減弱,戰前具有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絡(同中國教育事業的必然聯系等)等多方面的功能幾乎喪失殆盡。華文教育不再和升學、就業產生必然的聯系,當地華僑華人只有學好英語和其他科學文化知識,才會有好的出路。因此,年輕一代的華裔大都不再對學習華文感興趣,即使學習電只是為了保留中華“文化之根”的需要,將其作為文化傳播的工具。
華文教育在非洲、亞洲的發展困難重重,在美洲、大洋洲、歐洲,華文教育興起較晚,由于印度支那半島發生暴亂而造成難民潮的涌入、種族歧視、美國等國的排華政策等因素,也,致使華文教育未得到很好的發展。但是,在此期間,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通過安置歸國華僑學生、創辦華僑學校、進行師資培訓、在所在地創辦華文學校(臺灣)等措施,使得處于低谷中的海外華文教育得到有力的支持,為其再度復興創造了契機。
這一時期,由于華人的歸屬問題,也使得華文教育的性質有著根本的改變,基本上由華僑華文教育轉變為華人華文教育,在辦教育方面也呈現出當地教育的諸多特征。(1)東南亞、東亞和非洲的華文學校以全日制普通學校為主,而在美洲、大洋洲、歐洲則以周末中文補習學校為主。(2)華人學生中已有相當一部分人只會居住國的語言,母語則成為其第二語言。從生計和就業等方面已無學習華文的必要,他們學習華文多為父母所迫,興趣不高。(3)在東南亞地區,華文教育受到當地政府的限制,華文的授課時間大大減少;在其他各大洲,由于華文學校多具有補習性質,既無固定的校舍,也無固定的教師,因此授課時間更得不到保證。(4)大部分學校都與中國的教育體系不銜接,而成為所在國教育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5)華校教師大多來自當地,還有一些是由本校培養的,他們熟悉華人社會,能夠進行雙語教學。
(四)海外華文教育的復興期
20世紀80年代是海外華文教育的復興期。其主要標志是:(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騰飛和綜合國力的增強提升了華文的商業價值,海外華人經濟實力的增強,財富雄厚華人企業家的崛起,華人企業的集團化和國際化,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也是提升華文經濟價值的因素。無論是華裔大亨或者是非華裔富豪都逐步意識到,中國是一個極大的市場,要想充分占領它必須精通中文。正如想打人歐洲市場要掌握英語一樣,不懂中文必然會吃虧。進軍中國市場的各大財團都紛紛謀求懂華文的英才,并將華文作為必備的培訓課程。(2)許多國家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放寬了華文教育政策。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世界各國為了緩和矛盾,發展經濟,大都采取了寬容的政策,允許多元文化共存。華僑華人為所在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許多國家政府和領導人都意識到華文的重要意義和價值,鼓勵華僑華人講授、學習和使用華文華語。如新加坡自1978年起,大力提倡華語普通話運動,號召華人講華語。總理吳作棟曾講話說,通過學習華文可以明白“齊身、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故而親自帶頭學習華語,以激勵國人對華語教育的重視。再如東北亞、美洲、大洋洲、歐洲、非洲的許多國家,都實行了多元文化政策,為華文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機遇。(3)華僑華人致力于華文教育的發展。海外華僑華人對中華民族有強烈的認同感,希望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心態。當華文教育受到當地政府的排斥或打擊時,華僑華人為爭取民族文化權益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如菲律賓華人社會長期致力于建立一個華文教師培訓中心,從1985年開始菲華商聯總會每年暑假聘請臺灣教師在馬尼拉舉辦“師資講習會”,設立杰出華人教育工作獎等。
這一時期,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華僑華人也逐步受到所在國的尊重,有的國家還從政策方面支持華文教育的發展,加上華人界自身的努力,使得華文教育事業很快的恢復。華文教育也呈現出獨有的特點:(1)亞洲、非洲的部分全日制華文學校得以恢復重建,以培訓班形式的業余教育有較大發展,而在美洲、大洋洲、歐洲,隨著外來華人移民人數的增加,華文學校(實為補習班)的規模和數量均有大幅度增長。(2)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擴大,華文的實用價值增強,許多國家領導重視并號召學習華文。(3)通過華界的不斷努力,華文教育有了較為寬松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4)非華人接受華文教育的人數日趨增多。(5)多種形式的培訓班出現,當地師資力量有所提高。(6)教材多樣化的趨勢明顯,且與當地實際相結合的版本大受歡迎。(7)受過華文教育的學生升學就業的機會大大增多,高層次、高學歷的“雙語”(華語和英語)人才在多國日益受到重視。
(五)海外華文教育的高漲期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的經濟騰飛和綜合國力的進一步增強,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華文的商業和文化價值日益提升,海外諸國掀起興辦華文教育的熱潮。其主要標志是:(1)支持華僑華人團體辦好各級各類華文學校。如馬來西亞嘗到華文為引進外資帶來的甜頭,教育部決定撥款支持辦華文學校。而原來的華校,大都是華社自籌經費獨立創辦的。截至1994年,馬來西亞千余所華文小學中,有85l所享受政府的半津貼,享受全津貼的華文小學就有432所。(2)許多學校競相開設華文課程。華語華文作為國際交往的工具,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目前,約有60多個國家上千所高等學校設立中文系或中文專業,相當一部分高等學校把華文設為必修課。這是當地華僑華人子女學習和接受華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如美國開設華文課的大專院校已有四五百所,還有300多所中小學電開設了華文課,華語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語言。(3)舉辦多種形式的華文學習班和補習班。海外全日制的華文學校主要集中在亞洲國家。而在美洲、大洋洲、歐洲、非洲,業余的華文學習班和補習班很多。90年代以來,涌入四大洲的華人數日漸增多,亞洲和四大洲華人人口比例由1967年的96%比4%,變成了1993年的87%比13%。使得各種形式的華文學習班和補習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美國大約有670所,加拿大溫哥華地區130所,英國有200所,荷蘭24所,法國華人社團幾乎都辦中文班。
新時期海外華文教育發展的特點是:(1)在美洲、大洋洲、歐洲等地區,由于新移民的學歷層次較高,因此辦學的數量多且質量高。(2)一些國家華文高校、當地高校華文學院的出現幣和華文專業的開設,使華文教育的體系更加完備。(3)由于多國政府支持在國立、私立中小學開設華文課程,使得非華人的華文教育的發展突飛猛進。(4)隨著當地華人財團的實力增強,聯合辦學或綜合辦學的趨勢日益明顯。(5)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華文業余補習學校的辦學模式受到重視,以更大的靈活性滿足了部分華僑華人的學習需求。(6)中國與各國華界在華文教材的編寫、師資的培養和華文教育的理論研究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頻繁,在推動海外華文教育發展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二、海外華文教育發展的啟示
(一)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所在國經濟和華僑華人經濟的支持
從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史來看,華教辦學主要依靠華僑華人的經濟支持,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華僑華人經濟的支持,就不會有海外華文教育今天的規模和成績。但華僑華人經濟又是所在國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離開了所在國的經濟發展,華僑華人的經濟發展也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更何況目前海外華文教育大都成為所在國教育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理所當然的要受到所在國經濟的資助,這也是華教的努力方向。
(二)華僑華人社會的團結是海外華文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
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史表明,在全球各地,以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居住地或以職業等而結成的宗親會、同鄉會、聯誼會、行業協會等枚不勝數,并且還存在著派系之爭,使華族社團更加多元化、復雜化。這一變化對華文教育界也產生了很大影響。華社支持辦學客觀上是華文教育的范圍得到擴大,但由于華教內部派別林立,辦學力量分散,無形中削弱了華教的辦學實力。因此,華文教育屆要團結,整個華僑華人社會也要團結;不僅一國的華僑華人要團結,全世界的華僑華人也要團結。唯有此,海外華文教育才能形成合力,增強凝聚力,才能克服來自方方面面的困難和阻力,其傳播中華文化的偉大使命才能在全世界范圍內早日實現。
(三)中國國力的盛衰直接影響著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
縱觀海外華文教育的歷史,由于晚清王朝及近代中國國力衰弱,國際地位低下,使得海外華文教育沒有得到所在國應有的尊重;而新中國的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強大和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華語華文的世界性影響越來越大。由此表明:海外華文教育與中國的強大息息相關,只有中國富強了,海外華僑華人的生活和政治地位才會有可靠的保障,海外華文教育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責任編輯:俞 菲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