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50(2007)O1-68-4
張啟成先生《中外神話與文明研究》是一部關于中外神話、文明與文化的綜合性的論文集,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一、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研究,如《論西王母及其歷史變遷》、《共工的歷史演變及其評價》、《蚩尤與黃帝新探——漢苗蚩尤與黃帝神話傳說之比較》、《顓頊神話傳說新探》、《后稷神話傳說新探——論稷為夷、羌兩族的后裔》等;
二、中國原始文化研究,如《紅山文化的特征及其興衰初探》、《論八卦與<易經>的思維方式》等;
三、外國神話與文明評介,如《兩流域的神話與文明》、《埃及的神話與文明》等;
四、中外神話與文明之比較,如《中、印、希三國神話與文明之比較》;
五、中外文明關系研究,如《美洲古文明與中華古文明之關系——兼述美洲遠古時期的亞洲移民》。
可以看出,本書內容面廣,涉及學科多,問題復雜,特別是其中的很多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更是增加了研究的難度。本書是作者不畏艱難,大膽探索,多年努力的結晶。在上述五個方面中,第一、二兩個方面,特別是第一個方面,即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研究尤其顯得突出:不但文章多(在全書中所占比重最大),而且提出了很多富有啟發性的新見解。為了集中起見,本文只就這個方面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中國神話內容宏富,精神博大,氣勢雄偉,想象豐富,具有獨特的價值取向和鮮明的民族特征,并經歷了獨特的發展道路,因此,在世界各民族神話中可謂獨樹一幟。從內容上看,中國神話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七類:治水神話(或稱洪水神話)、英雄神話、始祖誕生神話、部族戰爭神話、創世神話、自然神話和文化起源神話(或稱祖先發明神話)。本書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研究,除文化起源神話之外,其他六類神話都有研究專文。其中屬于治水神話(或稱洪水神話)、英雄神話、始祖誕生神話、部族戰爭神話的文章都很明顯,屬于自然神話研究的文章也有,即《古代方位神話和星辰神話》一文。因為方位神話和星辰神話實際是原始先民的空間觀念和天文觀念的神話表現,反映了他們對于自然現象的原始理解。
在我國現存的這七類神話中,數量較多,記錄比較具體,內容比較充實豐富的是前四類神話,即治水神話、英雄神話、始祖誕生神話和部族戰爭神話;而后三類神話,即創世神話、自然神話和文化起源神話數量相對較少,且敘述多抽象,材料也比較零散。前四類神話所表現的都是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嚴峻而殘酷的斗爭,后三類神話追溯和解釋事物的起源,具有思辨的性質和特征。這樣兩類神話的一多一少,一詳一略,反映了我國原始先民不尚玄思,執著務實的價值取向。從本書的文章的數量看,恰恰是研究前四類神話的文章最多,研究最為充分。這個巧合即使不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而純屬偶然,同樣也可以說明作者的研究取向和研究重點的布局是完全符合中國神話內容構成的實際的。
與希臘神話等外國神話相比,中國神話的神系不清楚,主神不明確,以至神的輩分模糊,內容重疊混亂。中國神話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狀態,原因有多種;從根源上講,與我國原始時代部族的狀況有直接關系:我國的原始部族的數量多而且關系復雜,除先后入主中原的部族夏、商、周、秦之外,還有夷、羌、戎、狄和荊蠻等等。夏、商、周和秦都有自己的始祖誕生和部族起源的神話。只這一點就使我國的神話十分特殊,一般說來,一個民族只有一個始祖誕生和民族起源的神話,而我國卻有四個。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神話“部有民族種姓做它的背景”。各自成為體系。本來種姓神話是有排他性的,但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它們之間也會互相影響、吸收和容納,以至發生變異;在加上后代出于各種目的的篡改、增飾和附益,其混亂程度可想而知。
這種情況給認識中國神話造成很大的麻煩。茅盾曾經指出:“現存的中國神話只是全體中之一小部,而且片段不復成系統……北中南三部的神話本來都是很美麗偉大,各自成為獨立的系統,但不幸均以各種原因而歇滅,至今三者都存在了片段,并且三者合起來而成的中國神話也還是不成系統,只是片段而已。”鑒于歷史上所形成的那種特殊的混亂狀態,特別是神系不清,主神的性質和身份不明確,商接影響到神話研究的全局,因此,神話本來面貌的還原研究,搞清神系和主神的性質和起源,對我國神話研究來說,是一項當務之急的基本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本書研究的一一個重點正在這個方面。
作者對很多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的淵源和演化過程都做了比較深入具體的研究,例如西王母的形象很復雜,向來眾說紛紜,各執一端,作者從總體上全面審視,指出她本來是西部一個原始部族中的女酋長,由崇拜白虎而具有白虎圖騰的特征,進而演化成白虎圖騰的化身,成了刑神、惡神和兇神,而在兩漢時代又成為女仙的領袖人物。作者不但揭示了她的“復合性的神話人物”。的特征,而且具體描述了她的歷史嬗變過程。
蚩尤形象的特征源于他的族別淵源的復雜,所以在考察他的形象時特別注意抓住他的族別淵源,指出:蚩尤的族別淵源不限于神農氏炎帝,而且與北方之神玄武、北方之帝共工也有密切關系,并從這個關系中解釋了他的神奇本領和外貌特征,例如,他的呼風喚雨的能力即來自玄武圖騰的神力;他的形象之“黑”的特征,是因為北方屬黑,玄武亦偏重黑色。抓住族別淵源這個關鍵,很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對共工形象的考察,則強調了他的階段性特征:早期的共工是一位“能紀遠”的氏族首領;后因善于水戰而強大,稱霸于伏羲、神農之間,這是他的強盛時期;經過多次戰爭開始衰落,成為偏居一方的諸侯;堯舜時期逐漸走向消亡,并有了“兇神”的稱號。這樣將復雜而凌亂的共工神話梳理得十分清楚。
除此之外,本書還廣泛考察了契、后稷、顓項、后羿等的族別、神系以及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形象的具體演化過程。
對神是如此,對神話學文獻也是如此。例如對于《山海經》就是從神系和主神的視角切入,考察其內容和特點,指出:“《山海經》實際上包括了三個不同時期的神系,母系氏族社會的神系、父系氏族社會初建時的神系和父系氏族繁榮期的神系,其主神依次是西王母、帝俊和黃帝。《山海經》沒有唯一的主神……”。《山海經》號稱“奇書”,內容豐富而龐雜,廣博而泛衍,這給認識這部書造成極大的困難。本書致力于神系及其主神的確定,并分別理出三個時期的三個神系及其三位主神,這樣不但抓住了被湮沒在蕪漫資料下的精髓,從而突顯了它神話學文獻的巨大價值,而且使全書綱舉目張,主次分明,便于把握。
作者所做上述這些工作,即揭示神的族別、神系以及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形象的具體的演化過程,對于認識每一位神的性質和淵源來說,都是最基本、最重要資料,只有全面、系統地把握了這些,才能對神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中有關的各篇文章,實際是在做為諸神“立傳”(不是單純的事實梳理,更有評價和認識,所以稱為評傳更為合適)的工作。如果每一位神都有了自己的事實清楚,把握全面,觀點明確的傳記,那對搞清神系、明確主神以及整個上古神話的發展脈絡將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而這些對于神話學研究來說,正是一件正本清源的重要工作,由此不難看出本書的意義和學術價值。
此外,關于本書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特點,除注意運用將傳世的文獻材料與考古學研究成果結合起來的“二重證據法”之外,還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動態考察:本書對于研究對象不是進行孤立靜止的考察,而是將它放到具體的歷史演化的過程中,從發展的角度做動態考察和跟蹤研究。這樣,考察某一位神,自然會形成關于他的存在史。我們前面說的本書對于諸神的研究,實際是在為諸神“立傳”,正是就這個意義而言。很顯然,這種動態考察的方法,便于全面、系統的認識研究對象,使作者避免了在神話研究中很容易出現的簡單化和片面性的問題,從而也就擺脫了很多無謂的爭論。
二、追根溯源: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神話世界,提出一種新觀點、新見解并不是十分困難的事,關鍵在于是否具有充分的根據,是否能夠說明原因,追溯根源。如果有充分的原因,并能追溯其根源,在學術上那就不是游談無根,而具備了可備一說的條件。本書在這方面是比較突出的。例如前面說的共工從一個氏族首領,形象逐漸被丑化,直到最后成為“兇神”,就與他的對手都是為歷代所稱頌的明君賢相有直接關系。同樣,作為神話人物的后羿,在人們心目中具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形象:頌之者說他是為民除害、功業顯赫的英雄,死后成為萬民祭祀的“宗布”;貶之者則說他是恃強縱武的暴君和貪戀淫逸的昏君。作者認為這種截然相反的評價確實存在,原因在于評價者的觀點和角度不同。后羿本是夷族的首領,一度奪取了夏王朝的政權,從夷族的觀點和角度看,自然是前者,即英雄和“宗布”;從夏王朝的觀點和角度看,自然是后者,即暴君和昏君。看來,神話像歷史一樣,可以任人打扮,研究者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才不致被迷惑。
總而言之,作者所運用的動態考察和追根溯源的方法,對于神系不清,神的身份難明且充滿了變異的中國古代神話的研究來說,不僅是正確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不這樣問題很難說清,即使說清了也難以服人。
責任編輯:俞 菲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