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歷史必然性:即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民族復興的需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發展的本質要求和實現我們黨的歷史使命的客觀需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進步要素具有價值契合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根本保證。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緣由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1-0024-03
縱觀中國開始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改造理論武器到后來確定為全部思想和行動的理論基礎的歷史過程.既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實踐過程,又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的互動過程。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和強調是有它的必然性和歷史根據的。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民族復興的需要
用實踐的觀點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旨在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根據,亦即中國是否具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實際社會需要。就此而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口號的提出和強調,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
首先,是中國革命的需要。在中國近代,“中國向何處去”是這一歷史階段的焦點問題。由于馬克思主義在具有東方社會特點、與中國有相似或近似方面的俄國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更加堅定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和革命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當時,“走俄國人的路”是中國共產黨人最初走向馬克思主義時的口號。也即“中國化”概念首先是針對馬克思主義的“俄國化”而言的。與此同時,中國的社會革命運動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導。在當時,由于中國革命的社會基礎是處于弱勢的工人階級和廣大的農民階級,盡管他們都本能地帶有強烈的革命傾向。但還是缺乏系統的思想理論的準備。因之,中國當時救亡圖存的歷史任務需要一種嶄新的理論武器.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契機。在大革命時期,由于黨處在幼年時期,缺乏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自覺性。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等開始自覺地認識到,要結合中國的情況靈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在這一背景下,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運動。1945年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它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逐漸在全黨形成共識。
其次,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新時期重新提出和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和時代背景。從國內環境來講,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面臨一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與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由于我國是在超越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因而面臨更加困難和復雜的任務。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來說也是一個最富有創造性的大課題。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艱辛探索.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由于歷史的原因,1O年“文化大革命”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斷了。就國際時代背景而言,進入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格局和形勢呈現出新的變化和趨勢,世界時代主題已由戰爭與革命轉向和平與發展。在當時的國內環境和自際背景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序幕。這一時代背景和國內環境所要解決的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我們黨在這個時期的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了新的境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
第三,是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需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們黨也面臨著新的考驗。從國際上看,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谷;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但天下仍很不太平;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形勢的這些新變化和新特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三大理論成果產生的時代背景。從國內看’-一方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順利實現了總體小康。但所達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全面建設小康任務艱巨。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的利益格局(即在社會經濟成分、社會階層構成、社會活動方式和組織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既為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機遇和良好的外部條件,又給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從我們黨的狀況看,在新的歷史階段,黨的地位、執政環境、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黨員隊伍本身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國內情況的這些新變化,是產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三個理論成果的國情依據和實踐基礎。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發展的本質要求和實現我們黨的歷史使命的客觀需要
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發展的內在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作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科學理論其生命活力來源于與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的結合,使之民族化。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在馬、恩本人那里也不是抽象的教條,他們歷來反對離開自己國家的歷史實際和發展過程來談論他們的理論。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他們提出:《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的實際應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恩格斯還指出:“理論思維……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他們還付諸于實踐。如馬、恩在探討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一般規律時。一向極為重視生產力因素。因此,他們一度預言,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在西歐生產力較發達的英、法、德三國同時取得勝利。然后帶動其他較落后的國家和地區逐步發展到社會主義。但是。他們也注意到社會變革的復雜性。在19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心的東移,他們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思考東方落后國家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途徑和條件上.并多次提出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俄國等東方國家有可能不經過資本主義完整的發展階段而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這既充分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必須民族化。才能轉變成巨大的現實的物質力量;又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發展的本質要求。
另一方面是我們黨探索適合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實踐的產物。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殊性,使得中國革命表現出極大的特殊性: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這種特殊性使得它對理論發展有著更特殊的要求:必須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情況相結合,使之中國化。辛亥革命后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和工人運動有了較大的發展。在五四運動前后,中國工人運動又出現了新動向。但工人運動不會自發的產生馬克思主義。如同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這樣的革命知識分子創立的那樣.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也是從先進知識分子開始的。十月革命后.特別是五四運動后,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迅速地拿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標志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始化完成,初步地正確地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在中國建立共產主義制度。此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回答解決“中國向何處去”進行實踐的過程。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宏大的問題,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以不同的面目出現,這就給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超乎尋常的要求:如何以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正確判斷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各階級狀況、科學認識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規律、制定適合中國情況的路線,解決這些馬克思主義沒有給予現成答案的特殊問題。這不僅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了迫切的客觀要求,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實踐基礎。在我們黨八十多年來的歷史中,為回答解決“中國向何處去”問題,經歷了三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三次歷史性飛躍,圓滿回答了中國在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實踐主題,揭示出馬克思主義要保持永不枯竭的旺盛生命力,始終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就必須與時俱進,始終與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時代精神保持密切的結合,形成新的民族文化、新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從而能夠為新的社會實踐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進步要素具有價值契合點
馬克思主義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結晶,是世界性的理論,它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進步要素具有價值契合點和學理上的相似性,這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獲得了文化根據。從理論與實踐互動關系看,這種文化根據的獲得主要取決于兩個要件:
第一要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遍本質。考察一種理論是否具有普遍本質。除了看理論自身是否反映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外,還應考察與此密切相關的兩個問題:一是看這個理論的實踐主題是否反映了時代普遍、必然的要求;--是這個理論是否超越了同時代的其他理論思潮而具有普適性。
從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主題亦即所要解決的時代課題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反映了時代要求的普遍本質。這就是馬、恩從當時的社會現象出發,著眼于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向人們提出了必須加以回答和解決的重大歷史課題.即變革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將人類歷史的發展引向共產主義前途。這一課題無疑具有超越“某一民族”和“某一地域”的世界性意義。爾后,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及其繼承者都致力于解決徹底變革資本主義制度的時代課題。無論是列寧主義所面臨和解決的俄國問題,還是毛澤東思想所面臨和解決的中國問題。盡管各自都有特殊性和具體國情,但都與變革資本主義的時代課題有著同一性。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所講的西方問題,也就是20世紀東方民族(包括中國)在其發展中所面臨的和必需實際解決的問題。由解決這個時代課題而創立的理論也就自然具有了反映時代要求的普遍本質。馬克思主義在俄國、中國取得勝利的實踐充分證明這一點。
就馬克思主義理論超越同時代的其他理論思潮的普適性而言。一方面產生于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不僅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規律的學說,而且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思想武器。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思想路線的哲學根據。另一方面,雖然它產生于西方,但是它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成果是人類共同的思想財富,是普遍性的真理,就是毛澤東所說的馬克思主義的國際性。圍繞著20世紀中國社會的主題:救亡圖存與現代化,百年中國社會各種政治思想學說紛至沓來,但思想史演進的主旋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五四”運動前后,當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就發生過馬克思主義是否適宜中國的爭議。當時。傳人中國的西方思潮和派別,有杜威的實用主義、羅素的邏輯實證主義,以及無政府主義,等等。但是,所有這些思潮和派別,都沒有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很快被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和廣大革命人民所接受,并發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8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已經在中國占據支配地位,特別是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馬克思主義由一個政黨的指導思想轉變為整個社會的指導思想。
第二個要件是“中國實際”。中國是否具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文化土壤,是涉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無內在根據的問題。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土壤看,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文化優秀傳統具有一定的融通性。
其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性本質和開放的理論秉性,決定了它與中國文化的結合上有著廣闊空間。馬克思主義自身具有關懷人類命運前途的普遍本質,而“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盡管各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但各個民族的基本實踐活動是相同的,基本需要是相同的,有著共同的利益,在基本思想要求方面也具有很大的融通性。因此,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傳統文化絕對對立起來、否認二者間具有融通性的觀點是不可取的。
其二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優秀傳統的結合,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有著某些融通性.可以形成實際的結合點。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在社會理想方面,中國古代的先哲們提出了追求“天下有道”、“大同”的社會理想。雖然這是建立在小農生產基礎上的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與建立在高度發展的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共產主義理想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著眼于未來的經濟、道德倫理上的理想態勢。卻有著相同之處。在近代,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等先進中國人致力于爭取民族獨立,進而實現世界大同。盡管這些強調變易的歷史觀都沒有達到科學歷史觀的高度,但它們也是以一種強調變易的歷史觀作為理論根據的,因而這種求變的歷史觀易于同唯物史觀相銜接;同時,近代中國的社會發展提出了變革現存社會制度(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建立美好社會的時代要求,又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使命即變革資本主義制度部分重合,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社會歷史條件。(2)在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在中國先哲們的著述中,歷來存在無神論、唯物論.特別是辯證思維的傳統。《老子》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思想,《易傳》中“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觀點,以及古代學者提出的“物極必反”、“一分為二”、“合而為一”等名言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辯證思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息息相通。
四、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保證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由于廣大的中國共產黨員和干部特別是黨的杰出代表不僅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教育.也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形成共產黨人特有的思想境界。因而他們是當然的“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力量的人,即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殊的社會歷史狀況的深刻理解和正確領導,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保證。這一根本保證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其一,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共產黨主要從以下四方面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第一,中國共產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思想路線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第二,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提供了組織保證;第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億萬人民革命實踐活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第四,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反對黨內各種錯誤傾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提供了重要保證。由此可說,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是不可想象的,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以不斷實現的重要推動力量。
其二,成熟的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條件。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但是馬克思主義從來也重視領導集團的作用。列寧說:政黨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來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來主持的。中國共產黨成熟的領導集體就是這樣的集團。這是因為:第一,由于他們最有影響、最有威信,因此他們就成為全黨團結、統一的凝聚力。而全黨的團結和統一,是科學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解決中國實際問題不可或缺的條件。第二,由于他們最有經驗,被選出來擔任最重要職務,因此他們可能站在全黨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中國的實際情況:他們有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膽識和能力,能夠制定出符合實際的路線、方針、政策。第三,他們有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善于總結歷史的和現實的經驗教訓;他們能夠把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創造出來的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理論,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其三,黨的三代領導集體核心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開拓者。黨的三代領導集體核心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里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新成果。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創立者的毛澤東思想,首次準確找到了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合點和途徑.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立論依據和現實基礎;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為主要創立者的鄧小平理論,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過去沒有完全搞清楚的根本問題;在我們黨面向21世紀之際,以江澤民為主要創立者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境界。
責任編輯 張忠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