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廣西基層組織在賑濟災民的過程中成功的摸索出建設五保村,集中供養五保戶的新模式。如果從社會制度視角審視這一模式,五保村建設是社會主義制度正義的實踐詮釋,文章從社會管理的目的、利益的分配與補償、社會合作、公民地位四個方面探討五保村建設所體現的社會制度正義性。 關鍵詞:五保村;社會制度;正義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1-0062-03
廣西近年來成功的探索出一個“國家扶持,政府指導,村委負責,就村而建,一戶一家,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五保戶供養的新模式。這一模式發展非常迅速,從2001年起至2006年6月,已建成五保村5589個,入住五保老人8萬多人。Ⅲ五保村建設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各級黨政領導和民政部充分肯定,認為這是一個在理論上值得總結,在實踐上值得推廣的社會救助弱勢群體的典型范式。一些哲學、社會學家也撰文詮釋這一由廣西基層組織發明和創造出來的五保戶供養新模式的意義,認為這是我黨基層組織貫徹和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切入點,是執政為民的生動實踐。為此,廣西五保村建設獲2005—2006年“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筆者認為,如果從社會制度視角審視,五保村建設還是社會主義制度正義的實踐詮釋。
一
正義是社會存在的首要價值,正義來源于社會制度的性質。人們通過社會關系的方式聯結在一起,其目的是使盡可能多的甚至全體公民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通過制度的管理進一步確保、擴大基本利益和基本權利。衡量一個社會制度是否正義,首先要看它的制度性質,它的組織和管理的目的是否能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是否真正推進大多數或全體公民的利益。正如柏拉圖所說國家建立的目標不是為了某個階級而是為了全體公民,因為在一個這樣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義。羅爾斯也認為一個組織良好的正義的社會制度的設計是推進它的成員的利益。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制度的正義性在于它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和平等,這種大多數人的自由和平等也是以社會大多數成員的發展和利益增進做為歸宿的。因而在社會主義階段,其制度的正義性必然體現在它的制度性質上。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個優越的社會制度最根本的體現在它的最終目標是共同富裕。貧窮落后、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正是因為有這一最終目標,要衡量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義性,要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然要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享受到社會進步,文明發展的成果。因而關注、扶助弱勢群體成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應有之義。改革開放以來,從中國國情出發,我們走的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發展思路,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國政治、經濟、文化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整個社會利益總量提高,“蛋糕”確實做大了,但是,個人利益不會自動的隨著社會整體利益總額的增大而增大。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在我國出現了利益分配的差距。如農村中的五保戶就處于這種收益低、生活困難的狀況。盡管建國以來,我國一直是重視五保戶供養問題,但是由于五保戶居住分散,特別是大多數五保老人居住在農村和邊遠山區,管理相當困難,再加上聯產承包以后,農村基層組織由于集體經濟相對弱化,村提留集體資金困難等原因在當地的影響力也相對下降,致使農村社會福利出現了一些問題。對五保戶的供養上,五保戶的生活水平不但沒有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而增長,反而略有下降。據統計,廣西經濟狀況好的縣每月僅給五保戶發放30元生活費(含實物折款),經濟差的縣每人每月只發5至10元生活費。這些農村中無依靠,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三無”人員生活于社會貧困線下,是極度的弱勢群體。僅靠他們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改變生活的狀況的。而要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只有通過政府,通過制度建設,使這部分人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才能解決這部分最弱勢最貧困的群體的生存問題,讓他們“老有所養,居有其屋,樂有其所,病有所醫”。也正是因為我國各級政府及廣大人民群眾,自覺的把它作為衡量社會制度合理與正義與否的基本原則,作為社會制度優越性的體現,我們的基層組織才在實際行動上致力于解決弱勢群體的生存問題。可見五保村的建設不僅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切入點,也是在新的時期,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自覺調整社會利益的實際行動。事實上,是對什么是合理的、正義的、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在實踐上的詮釋。
二
社會制度的正義本質上依賴于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分配方式。在一個合理的,正義的、理想的社會中,每個人享有或承擔的權利和義務是相等的。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由于社會的、歷史的、個人的原因,使人們的社會地位,擁有的發展條件不盡相同,必然存在權利和義務分配不均等的現象。早在古希臘,柏拉圖就承認人的差別的存在,認為人一出生就有先天的差異,而先天有差異必然會導致人們享有或承擔的權利和義務的差別。羅爾斯也認為,人生前景受社會因素的影響,必然存在收益上的差距。羅爾斯主張通過利益補償的方式,即通過制度調節,使其結果能給予每一個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會成員能得到補償利益。馬克思主義認為分配方式取決于所有制性質。實現公有制是克服、避免兩極分化的制度前提和根本保證。一個制度正義的社會,可以通過分配,通過制度安排來解決收益的差別。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們更可以自覺的通過制度的安排,合理的解決利益的差別問題。五保村從一定的意義上看就是通過社會福利的方式調節社會利益分配差別的方式之一,其目的是使最少受惠者通過社會救助得到一定的利益補償。五保村村民的收益不是個人勞動所得,他們的日常生活大部分開支來源于財政支持和福利資金的資助。如廣西民政廳和財政廳有聯合文件規定:2004年1月1日起,確保每一五保對象每年獲得幫助不少于187.5公斤大米,6公斤油,360元定額補助金。為此,單單是2004年廣西財政就拿出2000萬元用于五保戶的生活補助,資金主要來源于轉移支付和社會福利彩票的發行所得。廣西民政廳負責人表示還要加大對五保村建設的資助支持力度,使之作為一項“建得起、保得住,能發展”的事業。廣西區人民政府還認識到五保村建設涉及較多的貧困人群,需要大量的資金,要朝著規范化,制度化方向發展,提出要把五保村建設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事實上,廣西的一些基層組織已經把這項民心工程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了。如廣西賀州市鐘山縣,在救濟因洪水致使房屋倒塌的受災村民時,深深感受到五保戶生存狀況的困境,率先在當地建設五保新村。市委、市政府看到這是救濟五保戶的有效方式,決定在全市推廣這一模式。2003年7月為推進五保村建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個一”的推進方案,即由市委以文件的方式,做出一個建設五保村的決定;在全市開展一次五保老人人數和分布情況的調研活動,只要附近有10個五保老人以上的地方就建一個五保村;選取五保村建設做得好的縣開好一個現場會,要求全市各縣(區)縣(區)長,必須到會,并簽訂建設五保村的責任狀;組織一次全面建設五保村的大行動,掀起五保村建設熱潮。可見,五保村建設不是一般的慈善活動,不是一個暫時的救助方式,而是以政府為主導的、長期的、扶助農村弱勢群體的有效機制,是一種制度安排。盡管從目前來看,它涉及的人口數量較小,即使是在全國推廣也只是一部分人群,因為全國五保戶大約是700多萬到500多萬,占全國人口不到1%。但是要考慮到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推進,老齡人口不斷擴大;同時,由于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隨著企業轉制,也會出現部分待業下崗人口。如果把整個需要社會救濟的弱勢人口數量加起來,就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我們通過社會調節把五保戶這一最貧困、最弱勢的人群的生活問題解決好,就讓其它的弱勢群體看到希望,同時政府對這部分人的關注也引起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的注意,喚起人們的良知,促使他們去關愛貧困的人群。通過轉移支付和社會救助使社會中這一群體得到利益補償,這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在利益分配上是力求公平的,在目前,至少力求保障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權。
社會制度的正義還體現在良好的社會合作體系上。人類社會與動物世界不同,在于它是有理性的組織良好的生活共同體。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都能理性的意識到通過有效的社會合作,可以使所有的人可能過上更好的社會生活。由此,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會通過合作解決一些問題,人們在考慮自身利益時,也可能會關注周圍的、特別是自己身邊的人群的利益。當然,這種對他人利益的關注有時是不自覺的,有時只是潛在的,但是有一點人們對自己周圍人群的生活狀況是不可能視而不見,無動于衷的。當以政府的名義,有組織的引導人們去關心貧困、落后人口的生存問題時,往往可以形成一種社會合力,通過各方參與,盡快、盡最大的努力解決問題。這種合力如果能有效的發揮,即說明社會的組織體系和合作體系是良好的,生存于其中的人都可以從中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體會到集體合作的力量。五保村的建設不是孤立的政府行為,而是國家扶持,政府指導,村委負責,多方參與的合作體系。如五保村建設首先要解決資金來源問題,完全依靠財政撥款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特別是西部的落后地區,因而廣西的基層組織就充分發揮了社會多方合作的作用,積極籌建五保村。比如廣西賀州市在2002年五保村建設起步時期,當時全市財政收入是6.26億元,在全區財政收入總量的排名是倒數第二,賀州市根據統計按每10位五保老人就近建一個五保村的規定,要建700多個,大約要投入資金1億元左右,這個1億元對賀州有限的財政收入不是一個小數目,要占去賀州財政收入的1/6,對賀州來說是個很大的問題。于是市委市政府通過“六個一點”來籌辦這件事:即市財政以獎代撥獎勵一點;縣(區)財政出一點;爭取自治區民政廳資助一點;掛村單位幫扶一點;村民義務獻地獻料和投工投勞幫一點;社會募捐一點。由于發動工作做得好,多方參與,建設資金投入此原來預計少,實際現金支出6520萬元。2005年6月份在昭平縣召開的五保村現場會上,賀州市委就五保村的建設提出的實現三個轉變的意見中,其中之一就是由行政主導向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轉變。雖然五保村是一個社會合作扶助的對象,但是,五保村的發展反過來又對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產生良好的推進作用,是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移風易俗的辦法。千百年來,我國農村的保障方式都是“養兒防老”,由家庭子女承擔養老送終的責任,“傳宗接代,多子多?!钡挠^念根深蒂固。而五保村建設,解決了五保戶養老送終的基本問題,讓廣大農民看到即使沒有子女也一樣可以安度晚年,這對于改變多子多福的陳舊觀念,使人們自覺遵守國家計劃生育條例,這無疑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農村也得到了弘揚,使得農村社會更加安定團結,社會的組織合作體系更為合理。
四
社會制度的正義還直接反映在社會成員的社會地位上。作為公平的正義總是盡可能地從公民地位的平等性來評價社會體系的,因為,社會地位的平等是收入與財富分配是否平等的前提。在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里,所有公民的基本權利,自由和公平的機會都應該得到保證,而且,只有每個人都是一個與別人平等的公民,都在收入和財富的分配中,作為分配的基本單位占有一個確定的地位,才可能使每個人的利益都被考慮到。社會主義制度因其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性質,在制度上確保了社會成員的政治上的平等地位,每個公民都是國家的主人,都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平等成員,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五保戶與任何階層的公民一樣都是平等自由的公民,理所當然的要讓他們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五保村的建設是一項民心工程,為五保戶這一最弱勢的群體搭起了一個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平臺。在近期對五保村村民的訪談中,五保老人無一例外的認為這是黨和國家的關心,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好。五保村的建設不是一般的施舍和救濟,而是把五保老人視為平等的公民的救助。五保村的建設和管理充分的考慮到老人的實際需要和現實利益。充分尊重、保護個人權益。如五保村選址,考慮到中國農村歷來有安土慎遷的觀念,老人們輕易是不會離開自己生活的村寨的,因而五保村一般建在自然村里,是村中之村,入住的老人是“離家不離村”,仍然生活在語言相通,習俗相同,觀念相近的自然村寨中,而且,五保村的設計是一戶一室,另外配備集體的文化娛樂活動場所。既保證老人有一個獨立的自我空間,又使老人有一個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的共同活動區域。五保村實行的是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為主,社會扶助為輔的管理方式,特別是在財產和利益的保護上,通過村委會和入住五保老人簽訂協議的方式,明確老人個人財產,個人收入的產權歸屬;入住五保村的老人仍可以自由耕種自己的責任田,對原有的財產有獨立自主的處分權。就目前來看,廣西各地的五保村入住率非常高,基本上達到100%,而且都是老人主動,自愿的要求人住。有些地方,五保村剛剛啟建,就有老人天天到工地看,時常到鄉政府,村委會要求人住。這種五保戶集中供養的新模式不是簡單地把五保老人集中,而是首先把五保老人當作獨立的、自由的、平等的公民來對待,是在地位平等的基礎上的經濟救助。老人的人格獨立,行動自主,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這也是社會正義制度合理性、正義性的體現。
責任編輯 陳新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