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北京市100037
摘要以系統的方法,依據全系統壽命周期成本的理論,對教育技術培訓經常采用的培訓模式的成本進行測算,以期更好地設計培訓,并為相關部門分配投資金額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教育技術;培訓;系統壽命周期成本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件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489X(2007)03-0001-03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Technique Training Cost//Xu Li,Hu Younong,Zhang Ge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life cycle cost and based on the systematical way, the paper gives the cost estimation to the training model which educational technique training frequently used,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better design training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partment concerned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ique; training; life cycle cost
Author's address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教育技術的應用是當今的熱點話題。國家每年投入上百億元信息技術裝備用于建設,為了讓這些裝備得以利用,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科研機構都在大力開展教育技術培訓,鼓勵老師們將技術作為幫助工作和學習的認知工具、學習工具和促進思維發展的工具加以應用。然而這些培訓的成本,卻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研究。本文以系統的方法,依據全系統壽命周期成本的理論,對教育技術培訓經常采用的模式進行測算,以期更好地設計培訓,并為相關部門分配投資金額提供參考依據。
1相關概念界定
系統:系統一詞來源于希臘文。意思是由各部分組成整體、結合,是處于相互關系和聯系之中的要素集合。它構成某種整體性和統一性。韋氏大辭典中把“系統”一詞解釋為:“有組織的或被組織化的整體;結合著的整體所形成的各種概念和原理的綜合;由有規則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形式組成的諸要素集合等等。”一般系統論的創始人貝塔朗菲把“系統”定義為:“相互作用的諸要素的綜合體 。”
本文所述的教育技術培訓系統指的由培訓團隊、受訓人員、保障培訓的裝備以及管理和維修保障人員所組成的,完成某項培訓任務的有機綜合體。
在本文中系統壽命周期成本指的是,培訓系統在生成、設計、實施、保障直至培訓結束的整個壽命周期過程中整個系統的所有成本。我們可以將系統壽命周期成本分為裝備使用保障成本和系統人員保障成本。
2培訓系統壽命周期成本估算方法和估算模型
目前通用的系統壽命周期費用估算方法通常有專家預測法、工程估算法、參數估算法及類比法,還有一種將遺傳算法和神經網絡綜合使用的方法,通常稱其為混合算法。
2.1裝備壽命周期費用估算方法
工程估算法[1]:該方法是按費用分解結構(cost breakdown structure) 從基本費用單元算起,自下而上逐項將整個裝備系統在壽命周期內的所有費用單元累加得出全壽命費用估計值。用該方法估算時,當較低層次的費用單元尚無實際值時,可以使用參數估算法、類比法或混合算法的估計值進行計算。
類比估算法[2]:類比法也稱為類推法和模擬法,是將新單元與已有準確費用數據和技術資料的現有相似單元,在技術、使用與保障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兩者差異對費用的影響,利用經驗判斷找出新單元相對于現有相似單元的費用修正方法,修正相似單元歷史的實際數據,以補償技術、工藝、使用與保障、裝備數量及進度等的影響,估計出待估的新單元的費用估計值。
綜合各種常用算法的特點,本文采用以工程估算法為主要算法,計算教育技術培訓的系統壽命周期費用;對于各個部分的功能單元的壽命周期費用則根據情況采用工程估算法、類比法進行計算。
2.2培訓系統壽命周期費用估算模型
現有的費用估算一般性的模型有單元費用總和模型、階段費用總和模型以及復現與不復現費用之和模型。本文在計算各個部分的費用時采用了單元費用總和模型,在計算壽命周期費用時采用了階段費用總和模型
3培訓系統壽命周期成本分析
壽命周期費用估算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壽命周期費用估算目標、假設和約束條件、費用分解結構、收集和篩選數據、選擇或建立估算模型并計算、輸出結果等步驟。
3.1教育技術培訓系統壽命周期費用估算目標
求出系統各個單元重要項目的費用值,保障裝備的課時折舊費用和使用保障費用,以便了解系統成本和費用分布,并為在需要運用費用因素做決定時提供有效的信息;教育技術培訓假設和約束條件:本分析在自然課程條件下,所有工作日的課時總和作為培訓保障裝備壽命周期時間,以培訓過程中的所有學習活動涉及的人員、裝備為系統組成,以培訓歷時為系統的壽命周期,對各種費用進行收集分析;教育技術培訓系統費用分解結構分為單元費用分解和階段費用分解。
3.2教育技術培訓系統分析
意大利經濟學家帕萊特(Paerto)在研究人口收入規律時發現占人口百分比不大的少數人的收入要占總收入的極大部分,而占人口百分比大的多數人的收入卻只占總收入的很少一部分。類似這種現象在其它領域也屢見不鮮,這個規律同樣適用于培訓系統。因此我們把教育技術培訓系統分為:保障培訓的裝備、培訓團隊、管理及保障團隊三部分。
對保障培訓的裝備進行單元分解為:學生用計算機(主機、顯示器、網絡通訊費用、使用費用),教師用多媒體教室演播系統(計算機、投影機、DVD、錄像機、實物投影、中控系統等),服務器,相應的軟件,交換機,輔設(桌椅及電源插座、網線、空調、窗簾、鞋套)。保障培訓的裝備的周期壽命階段分解分為購置、使用與保障和淘汰三個階段。
對于培訓團隊的單元分解為:培訓準備和培訓執行兩部分人員。
管理及保障團隊的單元分解為:管理組織人員和裝備保障人員。
教育技術培訓的模式主要有多媒體教室面授+學員課后實踐(通常時間比為1:2);計算機房邊講邊練+學員課后實踐(時間比為1:1);多媒體微格教室+課后實踐(時間比為1:1)。
結合教育技術培訓的特點,采用單元費用總和模型、階段費用總和模型兩種模型相結合的方法,對三種模式的培訓進行調查、收集、計算和分析。
3.3數據收集和計算
3.3.1裝備的成本
(1)計算機機房使用成本:按照類比估算法,每個學生課后實踐用計算機的成本之和與集中在計算機機房使用計算機的成本相似。由于計算機機房除了擔任一般課程的教學任務之外,還要擔任計算機課程的實驗任務和對學生開放的任務,因此可以認為計算機機房的使用率為百分之百工作課時。此時,40學生每課時的折舊成本是80.9元[3];電費13.4元/課時;網絡通訊費34.94元/課時;共計129.24元/課時。
(2)教師用多媒體演示教室使用成本:購買與保障費用10萬元,年工作時間42周,壽命周期工作課時8400課時,裝備平均使用率70%(某高校數據),每課時的折舊成本17元;電費約0.8元/課時,網絡通訊費用約0.85元/課時;共計18.65元/課時
(3)多媒體微格教室使用成本:購置與保障費用130萬元,壽命周期工作時間8400課時,裝備平均使用率80%(某高校數據),每課時的折舊成本193.46元/課時;電費7元/課時;網絡通訊費用11.05元/課時;總計211.51元/課時。
3.3.2培訓團隊的費用
(1)準備費用:設計者1人,設計用時為培訓課時的6倍,一般培訓課時費用標準為70元/課時,準備費用420元/課時,重復使用10次,所以每次每課時42元。
(2)教師費用:即教師實際課時費,設平均標準為70元/課時。
3.3.3管理及保障人員的費用
培訓行政管理人員,費用17.5元/課時;保障人員費用5元/課時。共計22.5元/課時
3.3.4教育技術培訓不同模式的成本估算
3.4數據分析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裝備的購置和維修費用約占培訓成本的三分之二,培訓團隊、管理、保障人員的費用約占培訓成本的三分之一;學生實踐用裝備成本占裝備成本的二分之一左右,占總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人員成本中有三分之一是只做制作成本。如果采用混合模式進行培訓,其各部分成本占的百分比會有所不同。
3.5結果與討論
我們分析的教育技術培訓模式,是在能夠保證培訓效果的前提下進行不同選擇的。按照價值工程的觀點是提高教育技術培訓的性價比可以在功能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降低成本。可以采取的方式有:(1)提高裝備的使用率,使得課時的裝備折舊率降低;(2)優化教學設計,采用高性價比的裝備,降低課時的使用成本;(3)鼓勵資源共享,增加課程制作成果的重復使用次數,減低課時的制作成本。(4)注意裝備的優化,可以降低裝備的購置和維修成本5,同樣可以使課時的折舊率降低,從而降低課時成本。
4結論
只有系統壽命周期成本才能衡量系統的經濟性。在購置教育裝備時,應綜合進行全系統全壽命費用分析從整體出發充分考慮教育裝備的適用性、可靠性,從學校的需求出發,把適用性作為考慮的重點,同時考慮裝備的技術壽命及可能的使用率。以換取全系統全壽命周期費用的最大程度的節約。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時,要充分考慮教學過程的\"性價比\"降低教學成本。
各級部門在進行教育裝備的投資時,除了要考慮購置費用還要考慮后續費用,培訓費用、維修費用和使用費用都是不可忽視的。不僅要考慮買得起更要考慮用得起、用得好。
參考文獻:
[1]溫熙森, 匡興華,陳英武.軍事裝備學導論[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5)
[2]李南.工程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9)
[3]徐力等.教育裝備壽命周期費用分析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