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以人為本”一詞最初出自《管子·霸業》:“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這也是中國社會最流行的一種人才觀,這種觀念最大的毒害就是把人看作是可購買的資源,其結果必然是無法形成有效的激勵。這一觀念也造成了目前我國企業激勵中的通病。
一、激勵對象集中
我國企業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少數的拔尖人才不僅是英雄的化身,也是榮譽的壟斷者。獎金、津貼、晉升……好像所有的獎勵都是為他們準備的。不可否認,他們的能力可能都很強,是組織名牌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企業形象十分重要。但獨木難支房,紅花需要綠葉襯,成功者的背后一定會有很多默默奉獻的無名氏。木桶原理說得清楚:決定木桶盛水量的關鍵是那最短的一塊木頭。所以,把注意力都放在那些英雄身上。不僅是不科學的,還是危險的。榮譽獨享的結果不僅會熄滅眾人劃槳的熱情。更有可能成為毒害組織的毒藥。
二、激勵成了“大鍋飯”
特別是在一些國有企業。年終總結會成了年終獎金會。以上海某大型鋼鐵集團為例,每年年終的總結會,每個與會者都會收到多達幾萬。少則幾千的年終“紅包”。這樣的激勵給企業帶來的不良后果有三:一是增加了組織的管理成本,榮譽獎勵再加上配套的物質獎勵讓很多企業不堪重負:二是降低了激勵的成效。得獎的面越寬就意味著獎勵標準越低,讓人看低獎勵的價值,許多被獎勵者的感覺僅僅是吃了一次“大鍋飯”;三是容易形成對立面。獎勵面積越大,未被獎勵者就越感到孤立,對其的批評和懲罰意義也就越明顯。這種方式很容易傷害員工的自尊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產生對立情緒,造成未被獎勵者與組織對立,與被獎勵者對立。如果企業員工整體素質不高,那么這種副作用尤為明顯。
激勵機制應當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以上的做法就是忽略了激勵的特殊性,效果肯定不會好。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說過,有才能又有財產的人成為企業家;有才能而無財產的人成為職業經營者:有財產而無才能的人成為單純資本所有者:既無財產又無突出才能的人成為工人。這段話主要就是講企業中每個人的稟賦能力不同。所獲得的剩余價值索取權就不一樣。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大鍋飯”的必然結果是每個人都喪失積極性。
三、激勵不公平
幾百年前法約爾提出的14條管理原則當中就有一條“公平原則”。GE公司前總裁杰克·韋爾奇也曾經說過。最大的激勵來自于公平。而根據亞當斯的公平理論,人們對于公平與否的判斷來自兩個方面:與自己過去的縱向比較。與他人的橫向比較。按照這樣的標準,我們企業激勵中不公平的現象很嚴重。
在國有企業中表現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象屢見不鮮。相反地。如果是領導換屆,原來領導的下屬就很快不得重用。只能自我安慰“一朝天子一朝臣”。翻開前人寫下的歷史。其惡果觸目驚心。明代末年,正是因為朝廷黨爭激烈、各派攻伐。導致守遼將領頻繁變動、邊務廢弛,才造成了明朝的滅亡。國有企業這一做法的弊端已經顯現:員工“安分守己”地處理著人事關系。對企業運作毫不關心。缺乏創新力與團隊合作精神。產品經不起市場的檢驗。
而在民營企業中就表現為賞罰不明。完全是憑管理者個人的好惡對員工進行獎懲。經常是獎得輕罰得重。承諾多而兌現少。特別是在一些家族企業中,家族成員和非家族成員的待遇明顯不同,企業還是家長式管理——創業者一言九鼎,難以滿足員工參與管理、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
幾千年前的古人也講過這樣的道理。諸葛亮在著名的《前出師表》中這樣勸導劉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這對于企業戰略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孫子兵法》中始計篇這樣寫道“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可見。激勵的不公平對企業發展極為不利。
青島海信集團提出了每位員工發展的平等性。也就是強調員工的發展機遇平等。結果是在競爭異常殘酷的彩電市場,海信集團總裁周厚健在2005年CCTV中國年度經濟人物的頒獎現場舉起了海信自己的芯片。并且驕傲地宣稱:“這是中國第一塊高清電視數字晶片”可見企業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須摒棄私人的恩恩怨怨,不能講究親親尊尊的裙帶關系。
四、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失衡
鄧小平同志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早已被人們認可和接受。企業也明白這個道理。就是覺得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到。世界知名企業海爾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海爾的車間里。掛滿了“啟明焊槍”、“召銀扳手”、“云燕鏡子”、“申強銅鉤”等招牌。已成為海爾的一大景觀。而這些都是以員工名字命名的小發明。為了開展全員性的合理化建議活動:海爾設立了“合理化建議獎”。鼓勵員工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大事小事提出建議和意見,充分發揮員工的主人翁作用。設立了“基層老板明星”等榮譽獎勵。最高的是“海爾獎”,由總裁簽發,作為對人才最權威的獎勵。
當然。全憑精神激勵也不可行。子適衛。冉有仆之。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幾千年前的孔子已經教給了我們正確的順序。先富后教。兩者缺一不可。
綜上所述。要變革激勵措施。重要的是變革激勵思想。過去總是認為員工就是為了錢。給錢就能解決一切,但是據不久前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的統計,當代大學生擇業的主要考慮的因素依次為:個人發展前途、薪金水平、公司的實力、公司的管理水平、職位、人際關系和工作環境。時代變了。思想也得跟著變,應該以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貴觀”,代替管仲的“工具論”的“人本觀”。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