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被視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伴隨“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創造的價值在一國經濟總量中的份額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并不斷滲透到其他產品中去。我國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國。擁有豐富的歷史、地理等文化資源和人才資源。如果能夠把握機遇,中國將有望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格局中獲得優勢地位。
二、我國文化產業現狀
1、我國文化產業興起的背景。(1)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基本的物質層次滿足的基礎上。人們更多地關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求。根據經濟學家的實證研究發現。在人均GDP為1500美元以上高收入階段,物質產品豐富,人們的消費選擇余地大為拓展,對精神生活的需求大為提高,從而進入追求自我實現、追求個性張揚的需要階段。
我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700美元。與此同時,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降至40%和50%左右。這意味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絕大部分人已解決了溫飽問題。一部分人提前進入小康水平,人們的需求逐漸由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文化教育、娛樂開支逐步增大。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更多的人有經濟能力享受精神文化消費。
(2)休閑時間的增加。以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進步與普及,改變了依靠延長勞動時間提高勞動強度來增加生產的傳統做法。人們的勞動時間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而越來越短。隨著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全社會的勞動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人們在相同時間內可以創造比過去更多的產品。這就給工作時間的縮短提供了可能。1995年5月1日。我國開始實行每周五天40小時工作制。1999年10月起又實施春節、五一和十一這三個長假日,一年已有法定假日約114天。這意味著我國已與發達國家一樣。國民也擁有1/3的休閑時間。休閑時間的增多。不僅使人們對文化娛樂的需求增加,以填補這些閑暇,而且也為人們從事文化活動提供了時間保證。使之有可能享受更多的文化消費。
(3)高科技在文化產業的大量應用。在知識經濟時代。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結合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科技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科學技術在文化藝術中的應用。使文化藝術迅速普及。過去只有上流社會人士才能享受到的文化娛樂,現在已經走進尋常百姓家。
2、我國文化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文化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20多年的培育和建設已經初具規模。統計顯示,截至2004年底,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占我國全部從業人員的1.3%,占城鎮從業人員的3.8%。文化產業當年實現增加值3440億元。占GDP的2.15%。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已初步形成了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化和藝術品業以及藝術培訓業等比較完整的行業門類。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還有很大差距。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體制和認識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對發展什么樣的文化產業和如何發展文化產業認識不明確。缺少應有的戰略眼光。具體表現在:一是長期以來對文化載體雙重屬性缺乏完整全面的認識。只強調其意識形態屬性而忽視其經濟屬性。嚴重影響了文化產業的正常發展。對探索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途徑沒有明確的思路和有力的調控手段。二是習慣于采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管理文化事業單位的思維定勢和思維慣性,影響了文化行業管理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2)市場培育問題。我國的傳統文化產業誕生于計劃經濟體制之下。長期以來既被行政體制分割又被各種政策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總體格局。表現了經營單位眾多、產業集約化程度不高、資源極度分散和不講經濟效益的突出特點。在文化市場迅速成型的今天,這些特點全部轉化為弱點。如果我們自己不迅速對其加以整合、優化、轉變其經營模式,增強其競爭實力。必然成為國際性傳媒巨頭的獵取對象。
(3)數字化程度低。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傳統文化資源要開發為經濟資源必須向數字媒體轉移。國際性信息技術集團和文化傳媒集團早已開始著手整合世界各國的數字文化資源,為開發新的世界市場做好準備;中國文化資源關系到對中國文化產品市場的占有。這塊市場也為他們覷覦已久。1999年美國大片《木蘭》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鐘;中國的文化資源已經國際傳媒資本之手轉化為文化產品,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界的強大競爭對手。
三、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途徑與對策
1、加快體制改革步伐,消除行政性壟斷。加快制度創新,發展完善文化產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是創造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的外部環境的客觀需要,也是當前發展文化產業迫在眉睫的任務。體制改革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實現“三大轉變”,即政府從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為主轉變。從主要管理國辦文化事業單位向管整個文化事業單位轉變。以及以行政手段為主向以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為主轉變。同時。將文化部門區分為公益性與經營性兩大類。凡是有條件面向市場發展的文化部門。要在做好國有資產管理、解決好社會保障問題的前提下。轉制為經營性的文化企業。
2、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盡管我國有近千萬人在從事文化產業。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文化產業人才還十分缺乏。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當前,應重點培養以下幾類人才:(1)文化產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大批既懂經濟又懂文化的高素質經營者。尤其需要整合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和文化資源的企業家。需要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策劃、包裝、營銷。以及對文化產品的宣傳、廣告推廣等方面人才。(2)適應信息時代文化產業高技術化人才。在科學技術對文化產業的強力滲透下。我們尤其需要能夠運用高新技術于文化產業的專業技術人才。而目前這方面的人才是最缺乏的,也是最關鍵的。(3)懂得文化產業運作規律的干部隊伍。文化產品與物質產品相比有不同特點。因此對文化產業的監督與管理也要有其特殊性。
3、發展民營企業,培育文化市場。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僅靠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力量是不行的,還必須吸收社會資金進入投資領域。同其它產業一樣。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必須且更需要依靠民營經濟參與。目前。我國民營文化企業還處于文化產業發展主流的邊緣,經營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經營地域分散,其產值在整個文化產業中所占比重甚小。因此,政府應制定優惠政策。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軟環境,鼓勵國民興辦文化企業。不斷擴大民營經濟在文化產業經濟中的比重。構筑起更具有活力的政策優勢、體制優勢、機制優勢。
加入WTO,意味著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將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競爭。要使我國文化產業真正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就必須以需求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打破地區、部門、行業、所有制限制。整合文化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應依托有競爭力的企業(包括文化與非文化企業),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實現跨行業、跨地區的規模擴張,組建一批大型文化產業集團。打造規模化、集約化、復合型的文化產業集團使文化產業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力量。
4、保護民族文化資源。處理好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兩翼。是構成文化生產力的兩個方面。歸根結底,文化產業的水平反映著文化事業的發展程度。沒有以高度發達的文化事業為基礎。沒有原創性的文化成果和大量的知識產權。文化產業是不可能上水平的;同時,如果沒有發達的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的發展就會缺乏動力、缺乏資金,那么民族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也會遭到削弱。
我國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是世界人民彌足珍惜的文化寶庫。如何通過文化產業的市場化,提升中國文化產品的市場價值。乃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有些優秀文藝作品。在市場競爭中,因為與當今時代大眾消費者的欣賞水平與口味不一致,而無法得到市場的認可,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是非贏利性文化產品,我們不能因為它不適于市場環境就淘汰它,忽視它存在的價值。而要本著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對之采取扶持的態度。
(作者單位:山東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