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企業集群不僅是經濟現象、管理現象,也是社會現象、文化現象。從本質上來講,企業集群是明確的規范契約和靈活的關系網絡的統一體。因此,社會學完全可以在企業集群中的關系網絡研究方面大有作為。通過對社會資本的分析,把握企業集群內部的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網絡,既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對企業集群所具有的強大競爭優勢做出合理的解釋,也有利于認識、規范和推動企業集群內部社會資本的發展。因此,通過對產業集群中社會資本的分析,把握企業集群內部的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網絡,既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對企業集群所具有的強大競爭優勢做出合理的解釋,也有利于認識、規范和推動企業集群內部社會資本的發展。
社會資本理論回顧
社會資本一詞最早出現在社會學研究中。它特別強調了隨時間演變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頻繁且交錯的關系網絡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因為這種關系網絡為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合作和采取集體行動奠定了基石。目前,隨著社會資本理論的不斷發展。它已經被廣泛地用來解釋許多社會現象和一個區域和國家的經濟繁榮。
當代第一個對社會資本進行系統研究的是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他將社會資本定義為:實際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這些資源通對大家共同熟悉或認可的制度化關系的持久網絡的占有聯系在一起。一年以后經濟學家Gian Loury在對有關種族之間收入不平等的新古典經濟學進行批判的時候提出這一概念,他還將社會資本定義為:促進或幫助獲得市場中有價值的技能或特點的人之間自然產生的社會關系。到1988年,美國社會學家Coleman在<人力資本創造中的社會資本>一文中首次在美國社會學界明確使用社會資本這一概念,他從社會結構功能的角度將社會資本定義為:人們在一個集體和組織中為了共同的目的而在一起工作的能力。它是在兩個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實體,這些實體構成了社會結構的許多方面:在這種結構框架中,它們促進了行為主體的某些行動。
繼Bourdieu、Loury和Coleman之后,有很多學者紛紛出版有關社會資本理論分析方面的文獻。例如,W.E Baker將社會資本定義為:行為主體從特定的社會結構中獲得的資源。并利用這些資源來追求他們各自的利益。它是通過行為主體問關系的變化而產生的。M.Schiff將社會資本定義為:社會結構中一組影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要素。并且,這些要素是生產力功能或效用功能的要素輸入或變量。與Coleman和Loury強調的將網絡的緊密聯系看作是形成社會資本的必要條件相反。Butt將社會資本定義為:你可以通過朋友、伙伴和一些更廣泛的社會接觸以獲得機會來使用你的金融和人力資本。
上述是國外學者、專家對有關社會資本理論研究的主要觀點。我國對社會資本的研究首先也是在社會學領域。這些社會學家通過對社會資本的研究后認識到,文化、信任、規范、規則和制度等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影響。我國的一些經濟學家(如吳敬璉等)都是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社會資本的。香港科技大學的邊燕杰先生認為:社會資本是行動主體與社會的聯系以及通過這種聯系攝取稀缺資源的能力。在我國對社會資本進行系統研究的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張其仔博士,他結合了經濟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將社會資本看作是人與人之間在信任和合作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網絡,將社會網絡視為一種最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將其視為資源配置的一種重要方式。
產業集群中的社會資本及其主要層次
根據產業集群自身的社會網絡特性以及社會資本的特點把產業集群中的社會資本定義為: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區域內。集群內企業與企業、與供應鏈各環節、與政府和各種機構之間,以及集群與集群之間社會關系的總和,這種社會資本也包括集群獲得并利用這些關系來攝取外部信息及其他資源的能力總和。
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產業集群的社會資本是比單個企業社會資本復雜的社會網絡關系的總和,同時這種社會網絡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產業集群的發展與壯大。一般對產業集群社會資本的研究都按社會網絡特征和信任兩種范式進行。然而,信任和社會網絡特征是互為條件、相互影響的兩個方面。從我國浙江省已經形成規模的很多中小企業集群也可以看出這一點。集群中的企業基于信任形成更大的社會網絡,而這種社會網絡又會帶來更高層次的信任關系。所以在這里我們只需要對這種復雜的社會網絡進行詳細的分析。根據上述定義,我們把產業集群的社會資本分為集群內企業內部的社會資本、集群內各類企業之間的社會資本和集群內企業與各種社會組織之間的社會資本三大類。
1、集群內企業內部社會資本。對于產業集群社會網絡性的研究很多都側重于對企業外部網絡的研究,而事實上企業內部本身就存在著影響單個企業效率的個人和組織社會資本。企業內部社會資本指的是企業作為一個小社會來說,其員工與員工之間以及員工與企業之間的了解和信任。因此,這種社會資本也可以稱為企業內員工個人的社會資本,是影響企業成員的信任與合作。關系企業各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從而影響企業內部凝聚力的人際關系網絡。具體包括存在于雇員之間的社會資本、存在于雇員與管理者之間的社會資本、存在于管理者之間的社會資本和存在于各部門之間的社會資本。它不受企業的控制,但是一旦形成就會對企業產生很強的正面或負面影響。
2、集群內各類企業之間的社會資本。這種社會資本又被稱為集群內企業外部的社會資本。即集群中各類企業外部存在的、影響企業攝取各種稀缺資源的社會關系網絡。根據作用對象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橫向和縱向兩種。橫向社會資本是指兩個或多個在生產過程中處于同等地位的相關行業企業之間由于經濟和其他關系而形成的社會資本。縱向社會資本是指企業和供應鏈上下游環節之間由于交易關系所形成的社會資本。
3、集群內企業與各種社會組織之間的社會資本。在集群中也存在很多社會組織。這些諸多的社會組織和機構與集群內企業在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等很多方面發生聯系。而在此過程中形成一種逐漸穩固的社會資本。對于集群內存在的諸多社會組織和機構。研究最多的就是政府、大學和各類研究機構。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政府機構的行為會產生一些“不可控制”的附屬社會網絡。然而,由于政府機構的基本任務就是再分配社會資源,無論是有目的的還是無目的的政府社會網絡,以及在這些網絡當中所形成的規范和價值,都能夠實現企業社會網絡所不能實現的其他目標。同時隨著經濟、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企業自身的發展。企業迫切需要獲取技術創新所需的人力資源,這就要求企業加強與大學的聯系,得到所需人才;也正是這種聯系使大學的人才培養方針更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集群的專業化分工不完全同于傳統的分工理論。而是基于雄厚的社會資本優勢。社會資本通過行為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變化而產生。將交易的社會環境賦予經濟涵義,其功能體現在作為社會結構的資源。為行為人獲取收益,因而像其他形式的資本一樣,具有生產性,具有經濟含義。社會資本優勢是集群產生地域分工的基礎,并由此加強外部經濟,提高合作效率以及促進技術創新與擴散。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低等級要素,如簡單勞動力、資本和一般生產工具的流動性加強。不再構成區域發展的優勢力量,區域通過擁有雄厚的社會資本很容易吸引區外這些要素集聚,形成獨特的產業分工動力。通過集聚效應產生外部經濟,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合作效率,通過產業文化有利于技術創新與擴散。
(作者單位:山東工商學院中加學院)